作者:杨金高
编辑:黄晓明
监制:对韵翁
竹贵高洁,家重和谐。墩在城东,美景自来。天生丽质,谓竹家墩。
斯域沃野辽阔,可闻溪流叮当。远眺绿竹婆娑,静听松涛阵阵。东有燕子窝,南接白石岭,西承城廓烟火,北拥连绵松岗,中呈元宝凹状。检讨坂、彭家墩、生谷垅、店碧里,星罗棋布;汪家杯、水潭里、青仔口、大坂上,秀美如画。村前社欠溪,村后蛇崽港,金珠银链环绕,四季悠悠欢歌……实乃历代子孙安身立命、建家创业之风水宝地也。
追忆往昔,认祖归宗。何氏最早祖先为桢公。数百年前,先祖自八闽迁徙赣东。越千山万水,经千难万险,至临川横路(今东乡区),见岿然罗峰,积烟氤氲,飞流瀑布,心甚爱之,故而择此定居,买地筑舍建庄。下何坊遂成横路何氏世家发祥地,竹家墩为其繁衍之一脉矣!
溯流穷源,家国情怀。竹家墩历代子孙弘扬先祖们珍爱自然、勤奋耕耘、淳朴正直,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一族如出一家,一家如出一人”“身居横路心系国,永做炎黄好子孙”的优良传统美德,使田地富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渐趋发达。至解放初竹家墩计26户108人,誉为“梁山好汉108将”也。
乾坤巨变,红日东升。解放后,竹家墩历经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社、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大跃进、社教等诸多运动和变革,村民们一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开荒拓路,兴修水利,争交公粮,兴办学校,除旧迎新,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初期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春风拂面,竹林生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使村民生活普遍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高楼林立,大道纵横,家家有洗衣机、电视机,户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小车如梭,摩托似星,广场宽敞,环卫整洁,高速公路横贯村东,科学种田蔚然成风。百姓衣食无忧,直奔小康大同。
癸卯年冬生灵感,村民集资建门楼。雄伟壮观惊日月,功在当代利千秋。
伟哉,竹家墩!潮生又波起,日新复月异;
幸哉,竹家墩!明珠永闪耀,万代图富强;
壮哉,竹家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文写作得到竹家墩乡贤、东乡籍湖北作家、诗人何人民先生大力支持)) 杨金高:中外诗人注册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会员,抚州市东乡区作家协会顾问、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1965年9月出生。曾任北京《报告文学》杂志特聘作家、《江西日报》特约通讯员,《抚州日报》首批特约记者。自1983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有700多篇(首)约8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作家》《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人才报》等近百家报刊,并入选20余种选本。著有《龙山行吟》《东乡之光》《赤子心歌》《金高读书》《杨金高散文随笔选》。有作品在全国征文赛中获奖,在《中外诗人》多次发表个人作品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