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回
双辽农场小学初中班成长记
作者:刘连成
1966年7月中旬,骄阳似火,双辽农场中心小学校新校址在一片期待与憧憬中诞生了。校址位于场部所在地供销社西,那崭新的校舍,宛如一座承载着教育希望的灯塔,在农场土地上闪耀光芒,成为了当时农场子弟们开启知识大门的重要殿堂。
1967年3月1日,春季开学,春风还带着一丝寒意。为响应国家让农村子弟就近就地读中学的政策,一场特殊的“迁徙”开始了。原在双辽县第三中学就读的农场初一学生,还有农场“半工半读农业中学”的初一学生,以及早已下放生产队劳动的1966届高小毕业生,纷纷踏上返回各自高小毕业所在小学初中班的路程,这在当时被称为“返校闹革命”。
你瞧,那些学生们背着书包,有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仿佛即将去开启一场奇妙的冒险;有的则带着一丝迷茫,好似迷路的小羊羔。他们就像一群归巢的小鸟,重新回到了熟悉又陌生的校园。李晓良一路上哼着不成调的曲子,兴奋地对同伴说:“哈哈,没想到又回到咱小学了,这下说不定能把以前没玩够的游戏都玩个遍。”可当他真的走进校园,又不禁挠挠头说:“哎呀,这地方咋看着变小了呢?”
这一举措,如同一根坚实的纽带,稳定了农场子弟的教育链条,也为后续的教育改革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1967年8月,为适应“九年一贯制”教育体制改革的新潮流,小学与初中实现了一体化教学,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取消了小升初的考试。双辽农场中心小学与四大队小学的1967届高小毕业生,满怀喜悦地顺利直升初中一年级。由于生源有限,两校不得不将1967届初中班与上届初中一年级合并,组建新的初中一年级班级。
1967年10月,双辽农场正式在中心小学设立了“小学初中班”,如同一个新的大家庭,整合了农场中心小学、四大队小学初中班及一大队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首任校长王富,就像一位睿智的大家长,引领着这个新的集体。当时共设两个班级,配备了五名教师:王富、张喜鹏、王均、张艳华、曲兴远,他们犹如五颗璀璨的星星,分别承担着语文、数学、文体等课程,为学生们照亮知识的道路。
其中,1966届学生组成一班,班主任张喜鹏,班里共有48人,35个男生就像35个小老虎,13个女生则像13只可爱的小猫咪。有一次上体育课,男生们都争着要和体育老师比赛跑步,还大声喊着:“老师,我们肯定能赢你,你就等着瞧吧。”结果,没跑几步,就有好几个男生累得气喘吁吁,趴在地上直喊:“哎呀,不行了,老师你太厉害了。”而女生们则在一旁捂着嘴偷笑。1967届学生组成二班,班主任王均,班里有52人,38个男生和14个女生,也各自有着独特的个性。来自一大队、四大队、五大队的学生们开始在校住宿,他们的宿舍里,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晚上睡觉时,有的学生还会偷偷讲鬼故事,吓得其他同学直往被子里钻,可第二天又都嘻嘻哈哈地说起昨晚的“胆小鬼”模样。
一年后的1968年10月,为进一步贯彻农村子弟就近就地读书的政策,双辽农场的教育布局又进行了一次调整。原中心小学初中班迁至二大队,设立了“二大队小学初中班”,就像一棵大树被移栽到了新的土地上,继续茁壮成长。同时,将四大队、五大队的初中一、二年级学生集中至三家子,设立“四大队初中班”。一大队学生就近进入双山中学就读,三大队学生则可以自由选择二大队或四大队初中班,就像在知识的花园里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朵。宋国才、刘连成、张德春三个好伙伴,为追随他们喜爱的张喜鹏老师,选择到四大队小学初中班读书读书。当时的初中课程除了语文、数学外,还新增了物理、化学等课程,如同给知识的宝库增添了更多珍贵的宝藏,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师资方面,双辽农场党委选调了来自长春师大附中、四平师范等高校的高中毕业生杨惠、王珏、张志平、袁圣先、杨广志、申建、郭淑兰、金海楼等分别担任两校教师,他们就像一群充满活力的小燕子,为农场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970年1月,双辽农场党委一声令下,宣布二大队与四大队小学初中三年级学生毕业。这些学生们就像羽翼丰满的小鸟,即将离开母校,返回父母所在地参加劳动。这批学生被正式称为“返乡知识青年”,他们成为了农场子弟中最早接受系统教育的一代人。毕业后,他们经过基层的锻炼,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进取。刘连成、马和荣等人作为代表,先后出席了双辽农场1970、1971年的双辽农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被评为“五好职工”,他们就像农场里的明星,闪耀着光芒。
经过广阔天地的锻炼,许多毕业生陆续被推荐至省内大专院校、双辽县工商业、农场各小学、总场及大队直属单位工作。高真福、陶元良、葛晶、白薇、邓晓云、杨玉峰等进入省内中专及高校深造,他们就像一只只雄鹰,飞向了更广阔的天空;王文发、刘连成、齐彦德、张玉福、樊玉林、赵艳茹、张桂芬、曹福才、魏敬贤、等进入双辽县供销社、油酒厂、县委招待所、公安局、卫生系统工作。随父亲走“五•七”道路的张德春被选拔到怀德县城企业工作。他(她)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马和荣、闫世奎、贾丽荣、祝荣华、喻判福等成为了农场小学教师,继续传承着教育的火炬;宫启、孙真、宋国才、崔寿贵、马光岩等十余人成为了农场直属企业的产业工人,为农场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郝春杰、张正春等从事农业技术、兽医等工作,就像农场里的守护者,呵护着农作物和牲畜;杨明才、郝春杰、王福荣、李亚琴等成长为生产大队、总场实体经营公司的领导干部,带领着大家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更有如郭双平、高真福、刘连成、马和荣等因表现突出,被提拔至县处级以上机关事业单位担任重要职务,成为了农场教育成果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故事,在农场里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