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成语典故之
上善若水
文/赵永武
可以很明确的说,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也是讲究“善”的。不过,他所推崇的“善”,与他当时置身于其中的主流社会文化所推崇的“善”在内涵上明显不同,主流文化里的“善”,以是否遵循礼乐制度,合乎仁义礼智为评判标准。对这一重意义上的“善”,老子明显是否定和排斥的,为什么?“大道废,有仁义”,老子的原话,在老子看来,善呀、美等等,跟仁呀、义呀、礼呀、智呀等等一样,都是天下失道失德之后,人为制定的一些价值评判理念,是非自然的,因之也是不合乎大道的。而老子所推崇的“善”,它显然也是一种价值评判标准,一种独属于他乃至他所代表的整个道家文化体系的价值观。那么,老子用它来评判什么呢?评判人、事、物是不是能遵道而行,是不是能顺应自然,是不是能秉持无为不争等价值理念。凡遵道而行者、顺应自然者、无为不争者即为“善”,否则,即为“不善”。如楼观版《道德经》碑刻第四十九章有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这里边的“善者”“不善者”即是此意。这里我们特别要说明的是,在整部楼观版《道德经》碑刻中,“善”字儿先后出现过52次之多,其中至少有5次以上就表述的是这一层意思;而我们今天要重点剖析的典故“上善若水”即在此列。
“上善若水”,出现在楼观版《道德经》碑刻第八章中。它出现在帛书甲本《道德经》时,写做“上善治水”;出现在帛书乙本时写做“上善如水”;而出现在诸如河上公版、王弼版《道德经》等传世版本时,基本上都写做“上善若水”,可见这个典故是老子原创的无疑了。显然,老子是用它来阐释自己所推崇的“善”呢。他所推崇的“善”是一种什么“善”?是一种“上善”。这个“上”字儿应该当“以什么什么为上”理解,所谓“上善”,就是值得推崇的善。那么老子所推崇的“上善”是怎么样的?老子说了,“若水”——不管是写成“治水”,还是写成“如水”,结合上下文语境,它应该都是在说值得老子推崇的“上善”像水一样。比喻很新奇,是吧?但出自老子之口,就显得很正常了。我们翻遍《道德经》文本,就会发现老子对“水”,是情有独钟的,他曾先后在三个章节里三次用“水”来论道。而在这里,他所谓的“水”又是怎么样的呢?
老子继续说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善于滋养万物却从不与万物相争。说水善于滋养万物好理解,毕竟万物生长、存续都离不开水的,要说水不与万物相争,就有点烧脑了,是不是?《道德经》里有个“玄德”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养了万物却不曾占有万物,帮助万物生长却从不自恃有功劳,做万物的官长却从不主宰万物的命运,这就是深沉玄奥的德性啊!我们看,用这个所谓的“玄德”,来注解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不是再恰当不过了?“不争”什么?不争高低,不争贵贱,不争荣辱,不争名利,总之什么都不争的。而且呢,水还时常把自己置身于大家都厌恶的地方。大家都厌恶的地方是什么地方?低洼处,卑污处,阴暗处,日常里大家可能连正眼都不瞧的地方。以谦下的姿态,突出的还是自己的不争之德。所以——老子接着说了,这个水,是最接近于道了,德性几乎就跟道是一模一样的。现在我们看,老子推崇的这个“上善”,它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这个“善利万物而不争”。
那么,这拥有“上善”品格的人,在现实中又该是什么样的表现呢?老子随后又说了:“居善地”。字面意思,居住善于选择地方;引申义:善于为自己选择安身立命的处所。水就是这样的,随高就高,随低就低,随圆就圆,随方就方,不怨天,不尤人,突出的就是一个顺应自然。我们民间谚语中有云:“遇见水了脱鞋,遇见山了砍柴。”表述的也是这一层意思。有人可能觉得这种人生态度未免消极,但无数古往今来的智者,比如张良、苏轼等,他们的人生经历,无不验证了,与其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姿态,毋宁说这是一种智慧的人生选择。“居善地”之后,紧接着就是“心善渊”。怎么解?这些“上善”之人,他们的心胸就像深谷的渊潭一般清静、深邃。心清静了,身方能清静,“清静为天下正”嘛,老子《道德经》里的原话,只有清静的人,才能带领天下万事万物走在和谐有序发展的道路上。紧接着又是一句:“与善仁。”注意,帛书乙本《道德经》是“予善天”,帛书甲本则干脆只有俩字“予善”,这个“与善仁”当是后世汉儒们依着儒家思想篡改的,我们这里选择帛书乙本的“予善天”来解读。怎么讲?就是与人交往时,像天一样真诚、无私、友善。楼观版《道德经》碑刻第七章,老子对“天”有过论述的,说是“天”“不自生”,所以能够“长且久者”。所谓“不自生”,就是不是为了自己而活,就是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就是不自私的意思。随后,老子又说:“言善信”。这个好理解,说话能够诚实守信。再下面一句:“正善治。”说是让这上善之人去治国理政,他们就能把国家治理的井然有序。怎么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当然得依靠老子用整部《道德经》提供的“药方”:无为而治。再看下边一句:“事善能。”若是让这上善之人处理事情,他们会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把事情办得漂漂亮片的。水就是这样的,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以“柔弱胜刚强”,“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还是《道德经》里的原话。随后又是一句:“动善时”,行动善于捕捉并且把握住时机。说起来,老子是推崇这个“动善时”的,并且把“动善时”看作无为智慧的一种体现。《道德经》后文里有“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句,怎么讲?问题最好在它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处理妥当,混乱要在它还没有发生时就予以平息。强调的是处理事务时要有前瞻性和预防性思维,在问题矛盾还很弱小时就采取措施,以避免局势失控和恶化。这不是遵循自然规律而为又是什么?这不是无为的智慧又是什么?
综上所述,老子罗列的这上善之人在现实中的种种表现,无一不体现着无私、无为和不争,也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因之,老子在本章的末尾,最后说了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正是因为上善之人的“善利万物而不争”,他们才不会招来灾祸。
好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上善若水”这个典故,该怎么理解?显然,老子用它来阐释自己关于“善”的价值理念。指的是最值得推崇的善,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借以倡导一种真诚、无私、无为、谦下、不争的宝贵品性。
最后,按照惯例,我们再讲一个能够帮助大家深入理解“上善若水”的故事:陆贾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刘邦的开国功臣之一。此人能言善辩,靠出色的口才为刘邦在外交方面解决了很多大麻烦。西汉建国前,陆贾游说秦朝将领,助刘邦攻破武关。
平定天下后,前秦将领赵佗在南越称王,又是这个陆贾出使南越令赵佗臣服大汉。随后他又规劝刘邦,说是马背上可得天下,却不能在马背上治理天下,为刘邦深深信服。一次可以说,西汉的开国和长治久安,陆贾是立了汗马功劳的。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朝中情势发生剧烈变化。陆贾意识到危机来临,适时地称病隐退退,远离朝堂,抱道而待时。并在暗处为刘氏一族出谋划策,为日后诛灭吕氏一族贡献了力量。
西汉的开国功臣们大多不得善终,而陆贾一直到汉文帝时期才寿终正寝,可谓平安一生。我们看,他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的启示又是什么呢?
作者简介:赵永武,副研究馆员,早年写作,略有小成,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出版个人作品集4部,曾荣获西安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8年被周至县委县政府认定为"高级人才"。现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工作,书稿《诗经里的长安》大部分章节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长安夜话》播出;《楼观论道》书稿及短视频正在完稿制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