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湖长堤话白苏
作者/冯贵章
杭州人间天堂,西湖美景尽收。
晴时水光潋滟,雨则山色空濛。
春莺争栖暖树,新燕啄泥前堂。
此为白苏诗句,西湖为之名扬。
白苏诗句优美,写尽西湖胜景。
可知西湖两堤,更是白苏化身?
杭州古为吴越,秦时置郡设县。
千年蛮荒之地,古来稀少人烟。
隋朝开凿运河,南端定在杭州。
自此天下有知,此地定有前途。
白公居易乐天,治杭政绩斐然。
两年杭州刺史,交上精彩答卷。
西湖本为潟湖,旱涝不均在天。
只是苦了百姓,任由水涝天旱。
增高西湖围堤,蓄水以防旱年。
又设多处泄洪,蓄水泄洪两全。
一道白堤矗立,一座西湖围成。
一篇《钱塘湖记》,谆谆嘱咐后人。
两年任满回京,满城百姓相送。
只取片石为念,做官两袖清风。
西湖何其有幸,两位文豪来临。
前有白公居易,后二百年苏公。
苏公本名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多读白诗方知,"东坡"始自白诗。
白公《东坡种花》,苏轼心领神会。
心安即是吾乡,也是句出居易。
自言甚似乐天,其实何止诗文。
对照杭州任上,更是如出一人。
疏浚西湖水道,清理百年淤泥。
争得朝廷拨款,又募民工十万。
堆泥湖中筑堤,苏堤白堤紧连。
湖中三座石塔,今为三潭印月。
白苏建湖爱湖,赞美诗出心声。
名诗融入美景,长堤铭记二公。
白苏诗名天下,理政也有丰功。
皆因志存高远,心怀天下黎民。

冯贵章的六言咏史诗《西湖长堤话白苏》是一首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文学审美价值的咏史诗,可从以下几方面点评:
一、题材与立意:以史为骨,以情为魂
诗歌聚焦白居易、苏轼(白苏)与西湖长堤的渊源,将两位文豪的理政功绩与诗词成就熔于一炉,既展现了西湖景观从治理到扬名的历史脉络,又提炼出二人“志存高远,心怀黎民”的精神内核,立意深刻且富有人文温度。
二、结构与叙事:层次分明,铺陈有致
开篇以“杭州人间天堂,西湖美景尽收”点题,用“晴时水光潋滟,雨则山色空濛”化用经典意象,迅速勾勒西湖风貌;
中段分述白、苏二人治杭举措:白居易筑白堤、撰《钱塘湖记》,苏轼疏水道、筑苏堤、建三潭印月,叙事清晰且突出“理政丰功”;
结尾升华主题,以“长堤铭记二公”“心怀天下黎民”收束,让历史人物的精神价值跨越时空。
三、语言与技法:六言韵律,典雅晓畅
采用六言句式,节奏明快且朗朗上口,契合“咏史”的典雅气质,同时避免了古体诗的晦涩,易于理解;
善用用典与化用:如“晴时水光潋滟,雨则山色空濛”化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心安即是吾乡”化用白居易诗意,既显文学功底,又让经典意象与历史人物形成互文;
用词精准凝练:“增高西湖围堤,蓄水以防旱年”“疏浚西湖水道,清理百年淤泥”等句,以简洁语言还原治水工程的关键举措,体现纪实性与文学性的平衡。
四、情感与共鸣:跨越古今的人文回响
诗歌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通过“满城百姓相送”“长堤铭记二公”等描写,传递出百姓对爱民官员的感念,以及文人精神在景观中的永恒印记,让读者在品味诗歌时,既能感受西湖的美,也能体悟白苏二人“诗名天下,理政丰功”背后的民本情怀,引发对历史、人文与责任的深层思考。
综上,这首诗以六言为载体,将历史叙事、文学审美与人文精神巧妙结合,是一首兼具知识性与感染力的咏史佳作。
附:冯贵章书法欣赏


作者简介:
冯贵章,共和国同龄人,曾任包钢日报总编辑,包钢教育处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