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铭雅意 铁笔镌乡情
——记韩焕峰先生的艺术人生与乡土情怀
周国防
在渤海岸边的黄骅大地上,一位年垂耄耋的老人常常凝望着这片熟悉的土地,手中的刻刀在石面上游走,将大半生的情感与记忆镌刻进方寸之间。韩焕峰先生,这位中国当代篆刻界的名家,用他七十八载的人生历程诠释了一个艺术家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他的艺术成就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当代中国篆刻界的一座山峰。然而,在他心中最珍视的身份,始终是"黄骅的赤子"。韩先生的艺术人生,是一部用铁笔书写的乡土史诗,每一道刀痕都浸透着对家乡的赤子之情。韩焕峰先生的艺术之路始于黄骅这片文化沃土。1948年出生的他,自幼便在这片渤海之滨的土地上汲取艺术养分。黄骅虽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重镇,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这里既有燕赵大地的豪迈气概,又有滨海地区的壮阔胸怀。韩先生曾回忆道:"小时候,家乡的砖雕、木刻、窗花,甚至是渔网上的绳结,都是我最早的艺术启蒙。"这种植根于民间的审美体验,为他日后形成"古朴中见灵动,严谨中显洒脱"的艺术风格埋下了种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黄骅的盐碱地里长不出丰硕的庄稼,却意外地培育出了一位艺术名家
。韩焕峰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被选到黄骅县剧团工作,他在弹大阮、吹长号、拉大提、刻剧本、画布景、管灯光、放音响期间,不曾放弃篆刻梦。工余时间,清晨深夜,每一分钟每一秒都成了逐梦的历练,痴迷到废寝忘食,无畏于白眼冷讽,苦行僧般的磨炼,奠定了他坚实的篆刻基础。以及后来得到沧州名宿冯书楷及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金石书画篆刻家康殷等名师的指点,皆离不开黄骅文化部门对本土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可以说,正是家乡这片看似贫瘠实则丰饶的文化土壤,托举起了一位篆刻名家的成长。韩焕峰先生在篆刻艺术上的探索与成就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他深谙"印宗秦汉"的古训,对秦汉玺印有着独到见解,同时又大胆地融入个人创造理念,形成了雄浑朴厚、刀法多变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既有《数目成语组印》《沧州历史名人谱》系列的传统韵味,又有《皕斋印集》的文人气息,更不乏《文旅黄骅》等充满乡土情怀的创新之作。在技法上,他创造性地将书法中的"屋漏痕""折钗股"等笔意转化为刀法语言;在传统的法则上,他突破传统窠臼的束缚,使章法达到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视觉效果。冯书凯曾评价:“韩焕峰的印作其刀法熟练,章法多变,刚健豪放,气势磅礴。尤其是以残砖破瓦刻瓦当,朴厚而活泼,颇有独到之风格。”这种艺术上的高度与成就,让韩焕峰先生成为当代篆刻界名家和河北省篆刻界的领军
人物。他的作品被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党史展览馆、国家博物馆等权威机构收藏,被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五十年的时光流转,韩焕峰先生从农民到篆刻艺术家,从小学文化到正高职研究馆员,从“瓦斋”到央视,从“沧海”到“西泠”,从地上到天上(印搭“神七”遨游太空),从黄骅到全国,又从国内到国外,满载荣誉,蜚声印坛。然而,韩焕峰先生其位愈崇,其心愈下,在攀登艺术高峰的同时,他从未忘记回馈养育过他的故乡。2021年12月31日,黄骅市周青庄小学校园迎来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校史碑”。这通碑重达11吨,由韩先生亲自撰文并监督制作,耗时近一年,耗资六万元,全部由韩先生无偿捐赠。碑文计1200字,用四言韵文写成,概括了建校73年的发展史。韩先生说:“少年强,则国强”,我捐赠“校史碑”不仅是感恩母校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激励学子们奋发学习,早日成为国家有用之才,造福家乡和社会。当记者问他捐赠“校史碑”动机时,他深情地答道:“回报家乡,感恩母校。”简单的八个字,道出了这位赤子对家乡和母校之情怀。韩焕峰先生多年来一直关注和热衷于家乡的文化事业,他撰写了不少关于家乡和黄骅人的文章。如撰写的《岁月虽流逝 难忘故乡情——从一张合影老照片谈起》《癸巳周青庄韩氏庆典祭祖歌》(111韵)《夸咱黄骅》(60韵)《音容犹在 魂系
故里——深切怀念黄骅籍画家白丁先生》《清明时节祭白丁》《八千里云和月——深切悼念著名诗人贾漫先生》《只顾登攀不问高——“听心问道”刘果鑫书刻艺术展之际》《老妹子吴桂云》《赞董猛先生大型诗作“黄河游”》(70韵)《清明追思 黄骅先贤——怀念杨钧启 白丁先生》《一张素描像引起的回忆——记我与曹延生先生的书画篆刻情缘》等,先后在《书法报》《黄骅报》《沧州日报》《渤海诗词》《纪晓岚研究》等报刊上发表或被收编。每篇文章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在先生的笔下写出了他对家乡的一片亲情。2011年4月6日,黄骅市委宣传部举办“故土乡情——贾漫 刘小放诗歌朗诵会”,韩焕峰先生应邀参加,并到宾馆看望二位先生。韩先生曾为他们刻过多枚印章,这次借去黄骅之便,他带去自己的几本书法篆刻专辑分赠与二位先生。贾老阅后,当即赋诗回赠:“草莽饥鹰韩焕峰,铜头铁爪铸真经。腕中大篆加行草,一扫平庸狡免空”。诗文仅28个字,将韩先生刻画得淋漓尽致,可窥二位先生的深情厚谊。2014年11月12日,由黄骅市委宣传部主办的“诗情墨韵——诗人刘小放与故乡书家诗书和弦作品展”,在黄骅市博物馆隆重开幕。韩先生又受邀用篆书写下小放先生歌颂家乡的两副对联和一首七绝诗及一首诗歌参加展览,并专程返回家乡黄骅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前,为了配合此次展览宣传,焕峰先生又亲自撰文写了题为《不舍乡情 激
扬放歌》两千余字的评论文章,发表在2014年11月12日的《黄骅报》上,充分体现韩先生对家乡的情怀和与刘小放先生的深情厚谊。对黄骅传统文化传承推广和人才提携培养,是韩焕峰先生艺术生涯中另一重要贡献。韩先生长期致力于篆刻艺术的传承,推动篆刻文化发展,培养扶持了一批篆刻新秀和爱好者。如青年篆刻家冯宝麟就被韩先生提携为沧海印社副社长和河北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之后,他又作为推荐人和介绍人,使冯宝麟于2010年加入了西泠印社,成为燕赵大地上第二位西泠印社社员。他自掏腰包为黄骅籍在中国书协和西泠印社主办的篆刻展中入展的优秀后生颁发奖金。为黄骅籍中书协会员无偿刻名印和斋号印多方,并亲自送印上门。多年来,为黄骅籍优秀青年和同仁无偿刻印50余枚,激发了青年学子学习书法篆刻的热情。2018年10月26日,先生身患脑梗住院期间,再三恳求大夫不顾个人安危,带病从沧州脑科医院远程赶到黄骅博物馆,参加学生刘果鑫的“听心问道”书法篆刻展览开幕式,参加完开幕式后就立即被送回沧州医院继续治疗。2025年7月12日《吾心所向——刘果鑫艺术探索与文学杂技捐赠仪式暨研讨会》在沧州市图书馆成功举行,该活动由韩先生一手组织操办,由沧海印社、沧州市文化研究会、沧州中国画写意艺术研究会、沧州市图书馆主办,共计邀请了20余位专家、嘉宾出席,取得了
圆满成功。他多次参加黄骅举办的篆刻和书法艺术展活动,推动本地艺术家与外界交流。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的沧海印社,他还亲自参加《渤海印薮》黄骅市篆刻艺术研讨会。2015年,韩焕峰将他编辑出版的多种书籍和自己印谱200余册无偿捐赠给黄骅市图书馆,为家乡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时任黄骅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程秀珍主持了捐赠仪式。他像“火”一样激励黄骅籍青年学子传承学习传统文化,极大地提升了家乡的传统艺术氛围。2024年8月,黄骅著名老作家、诗人董猛先生倾注毕生精力写的九言《黄河游》长诗,计一万余行,十二万字,北京某家文化公司为他制作《“黄河游”大型诗歌朗诵艺术片》,计划录拍70集。黄骅的朗诵人员远远不够,董先生为寻找朗诵人员而犯难。当韩先生闻听到此消息后,便伸出援助之手。他凭在沧州与朗诵界的友好关系,以个人名义邀请了9位朗诵家加盟。他向被邀者介绍了《黄河游》这首长诗的意义和制作档次,各位朗诵家均欣然应允加盟这项文化工程。然后,他又约定好,安排时间在沧州与董猛先生见面洽谈具体事宜。席间,大家喜乐融融,畅所欲言,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董猛先生感慨地说:“焕峰先生之热衷心肠,不仅是为我董猛帮忙,而是为一项文化工程做贡献。”通过此事,看出韩先生对家乡人和事的古道热肠,也充分体现出对家乡的情愫。
韩焕峰先生对家乡的贡献远不止于艺术领域。在黄骅的城市建设中,他为人民公园无偿篆写碑文勒石,多次为保护历史文化建言献策。在市政府开展的文旅活动中,他现场创作的篆刻作品《文旅黄骅》成为宣传片的压卷之作,最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因韩先生对家乡文化发展做了突出贡献,2016年9月,黄骅市政府专门为他颁发了“文化贡献奖”,他亲自回家乡参加了颁奖大会。市委书记评价韩焕峰说:"韩老不仅是我们黄骅的文化标杆,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他让我们懂得,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数据,更需要文化灵魂。"他将个人艺术追求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的社会担当与乡土情怀。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韩焕峰先生依然刀耕不辍,时常坚持创作。在他的工作室里,一方题为"渤海之子"的印章格外醒目,这或许是他对自己最贴切的定义。从黄骅走向全国,又从全国回归黄骅,韩先生用一生的艺术实践诠释了"不忘初心"的深刻内涵。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大家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更需要深厚的人文情怀;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的成就,更在于对社会的回馈。在全球化浪潮冲击地域文化的今天,他坚守乡土、反哺桑梓的精神品格尤为珍贵。铁笔镌刻的是文字,更是心灵的温度;方寸之间容纳的是艺术,更是生命的厚度。韩焕峰先生用他的刻刀,在金石上留
下了不朽的艺术篇章,也在黄骅这片热土上镌刻下了一位艺术家永恒的赤子之心。正如他在一方闲章上所刻:“吾生有涯,而艺无涯;吾地有界,而情无界。”这或许是对他艺术人生最好的注解。祝愿韩焕峰先生,初心永在,宝刀不老,继续用他饱含温情的刻刀创造美,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