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AI与诗:创造的边界与人类的觉醒
作者:沈志荣 - 杭州
近来诗坛颇不平静。一些写作者对AI生成诗歌屡屡获奖表达强烈不满,质疑文章却接连遭到封帖处理。这场风波表面上是技术伦理之争,深层却是人类对自身创造权的一次惶惑自卫。
我们正置身科技裂变的洪流。当AI从车间、马路一路闯进书房画室,当算法熟练地拼接意象、调配韵律,甚至摘得文学竞赛桂冠时,一场关于创造本质的沉默革命已然来临。全民写诗、人人创作,这个千年前的文人梦想,正被技术以某种反讽的方式实现。

但人类的焦虑并非毫无来由。我们曾经坚信,诗歌是灵魂的私语,是苦难的结晶,是机器永远无法抵达的精神飞地。然而AI的“作品”却在逼我们重新审视:什么是创作?如果情感可以被模拟,经验可以被重构,甚至“灵感”也不过是某种神经网络的概率游戏,那么人类创作的神圣性又立于何地?
真正的冲击或许在于,AI正在解构我们关于“创造”的神话。它用冷静的算法揭示:诗歌未必来自神启,而可能源于模式;美感不全是神秘体验,而往往契合于某种计算。这不是在贬低诗歌,而是在逼迫我们摘下浪漫主义的滤镜,直面创作机制的真相。

因此,这场抵制与封帖的风波,本质上是一场创作哲学的早熟觉醒。我们抗拒的不是机器像人一样写作,而是不得不承认:人类的创作本身,也可能是一种更复杂的“算法”——经历、情绪、文化基因在脑中的隐秘运算。
封帖删文无法平息思考。真正的回应应该更勇敢:与其执守人机之界,不如重新审视何为诗,何为创造。当AI也能写出动人诗句时,或许正是我们走出创作迷思的时刻:诗之所以为诗,不在于它来自心脏还是芯片,而在于它能否叩响另一个心灵的共鸣。
机器的“创作”不是诗的终结,而是照见诗心的镜子——它映出的,是人类依然渴望震颤、依然能被语言打动的灵魂。
2025年9月11日


作者简介:
沈志荣,杭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杭州越剧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1971年发表处女作:诗歌《烧窑工》《红梅赞》,至今已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1000余篇作品计500余万字,已出版文学作品专著10部。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9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