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陈预果: 这一期“人居环境文化调查探讨”之旅,咱们要来说一说“月港”到底何处为是。“月色晶莹照港湾,港水萦绕如初月”;学者一般都公认为月港在龙溪县八、九都,也就是现在被开辟为旅游参观的港口社一带,因为这里有保留下来古时候七个码头遗址,还有码头的文化信仰配置庵庙,供奉菩萨神明的地方。 月港起初只是一个“走私”的地方,用现代话说“贸易”;一跃而成为一大繁华市镇,乃至于成了“海氛澄静”而有了海澄县的建置,又有了今天“海丝文化”挖掘的热度。也因为有了这些原因的存在,更引起了现在许多有心人的猜测、寻找……什么:月边泉、月溪、屿上、石码等等诸多地方的争论不休。其实“月港”的位置早就有了定论,只是它的社会时代地位的作用不一样,根据古籍的记载说法,笔者搜集证据认为;需要分两三个层次做说明,才能符合它的科学论据取信于人。 历史上“月港”的社会地位作用,应该要分出两处位置、两个概念。
一、农耕时代的灌溉作用。 明朝时期,随着龙溪县埭田的开发;粮食产量的增产人口增多,今天的颜厝、榜山、石码、紫泥、海澄、东园等等地方,埭田得到大量开发,大量移民的进入从事于农业粮食生产,人口逐渐增长而有了这些地方的成村结社、娶族而居……我们翻看各村社的谱牒记载,祖先大部分是从这个时期迁徙过来的。由此可见:埭田围垦开发耕作,粮食产量创收就能养活人口成长增加的有力证据,至于有宋、元早到来的说法,那也是有可能的只是比较少数罢了。留存于现在许多地名:埭新、埭尾、埭头、新埭、吴埭、某某埭等等……也有地方把“埭”误写“地”普遍都可以看到。而且至今紫泥镇人们的口语,把蓄水的水潭直接说成:埭仔或围、北溪头围,民国时期著名侨商林秉祥故乡。还有洲、洋:矶洲、溪洲、洲头、漏仔洲、新洋、顶洋、下洋、五埭洋……都是埭田开发时期的产物,至今还是保留完好地使用着。 当人口大量繁衍生息,生活物资的供不应求,社会上便涌现了采购需要的交易市场应运而生……旧时代陆路交通不发达,特别在那个水国时期(萧基《东西洋考、小引》),九龙江出海口龙溪县的交通工具,主要还是靠水运船载……再说在人口众多、物质资源缺少的社会情况下,便产生了有人不愿意过着清贫穷困的日子,甘愿挺而走险外地载货交易获利,而且利润颇丰一时都能过上富裕生活;走私便由此产生了。“月港”也可以说是这种时代的产物。 明、嘉靖版《龙溪县志、疆域》月港:南接田尾港,溪源北接西溪上流,潮汐吞吐通舟楫,溉田以万计……两涯商贾辐辏一大市镇也。弘治中年以来,人知好善科目联登。但恶少番舶者尚多,亦其习之未尽变也。
我们可以根据嘉靖版《龙溪县志》,月港这则条目记载:南接田尾港(直达双第九九坑,至今还存在),溪源北接西溪上流(“龙江颂”榜山风格让水、送水的九十九湾;区别发源于双第九九坑不同水系),潮汐吞吐通舟楫(潮起潮落行驶大小船只),溉田以万计……(最主要是起灌溉良田的作用)。 两涯(两边、两岸)商贾辐辏(经商做生意很多),一大市镇也(店面林立繁华一大市镇)。弘治中年以来(自从弘治中期公元1495年以来),人知好善科目联登(人家注重培养子弟读书;通过考试求取功名)。但恶少番舶者尚多(但是有不法分子私自打造大船,通番走私贸易很多),亦其习之未尽变也(已经是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 读文章可以知道当时对外贸易,是违法行为才会被定性不法分子“恶少”,官方缕禁不止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可见当年的月港而今的“月溪”,为主是做为灌溉良田起作用的;繁衍生息人口增长,同时也带来商品经济发达,互市交易的繁荣景象。
二、对外贸易时期。 时代变化社会进步,对于田少人多福建东南沿海地区来说,社会实际情况确实是难于养活自己,他们不得不“望海为田向海图强”,就如上文所说的走私现象官方缕禁不住,更有宗族势力、大户人家集巨资造大船,对外贸易以货易货;获利颇丰心甘情愿地挺而走险。 明、嘉靖四十五年底,也可说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隆庆帝登基。周起元在《东西洋考》序中说:“我穆庙(明穆宗)时除贩夷之律,于是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易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兼顾,其殆天子之南库也。” 隆庆帝开放海禁以后,五方商人花巨资造大船,奔赴东西洋大搞贸易,输出货物和带回来的奇珍异宝不计其数,每年金钱收入数十万银元,个人收入和政府财税创收数额巨大,可称为天子之南库啊……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明白;自从隆庆帝开放海禁(史称隆庆开海),月港的繁荣景象可见一斑,因此而有了海澄县的建置。我读过;明、何乔远《闽书》月港:外通海潮,内接淡水;其形如月,番舶凑焉。 何乔远《闽书》成书于万历年间,自隆庆帝开放海禁以后而有了“海澄县”建置,月港对外贸易最繁荣昌盛时期:“外通海潮……番舶凑焉”。极其形象的描写详实可靠,月港已重身转移,不是做为“月溪”内河可以说明了。 当年海澄县的情况,据古籍记载:“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之皆海供,酬酢之皆夷产”的新兴沿海通商城市,靠海外贸易为生的人占人口的大半(高克正《折吕宋採金议》:澄民习夷,十家而七。”引自:谢方《东西洋考、前言》。海澄县民从事农业和经商差不多各占一半,他们跑洋市贸易如出入家门口市场方便,带回来的洋货是互相应酬赠送的礼品,(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家庭里能有一台进口冰箱、电视机,而显得富有了许多),因为县民有一半以上在海外经商贸易,是新兴的沿海通商口岸。 到了清朝初期,特别是康熙帝为收复台湾需要,用强硬手段推行迁界政策;凡沿海地区三十里地皆为弃土,实行片板不能出海措施的严厉打击,限定时间内:人、物皆不可以存在,月港(海澄县)首当其冲,由此走向黯然失色乃至逐渐没落。
三、月港昔日的风光…… 随着时间推移地壳运动、地域变化,海平面陆地升高、水位降下来;今天当我们读乾隆二十七年《海澄县志》月港:“外通海潮,内接涧水……”说句实话;自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到明亡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156年间可以说是月港兴盛时期。再到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入清以来已经过118年时间的磨洗,当年编著《海澄县志》的学者们对于“月港”,已显得相当陌生了;记不清“月港”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岁月时光,跟现代好多人一样,只能借用一条窄浅的“月溪”作为月港的描述,乃至于月港真的是被淡忘了……我读朱维幹《福建史稿》,陈遵统《福建编年史》,都缺少了“月港”这一页的论述,只有今人徐晓望《福建通史、明清卷》:把漳州“月港”做为国际地位论述,才比较公正地补上“月港”这一页,它的历史地位也值得肯定。 我一生读书著作不辍,对于家乡地方的风土人情世故特别感兴趣,历史上月港、石码差不多同一时间兴起(柯渊深、林本谅《石码史事辑要、前言》),同样是建立在“埭田”的开发时期;兴旺发达起来的,而且两地互相媲美不相上下共同发展。公元1982年冬季,漳州市(龙溪地区)举办了“月港研究的学术讨论会”,又有编辑《月港研究论文集》出版发行,再到我们今天“海丝文化”挖掘热的盛行。历史上“月港”的地位(海澄县),做为国际都会确实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她可比是九龙江出海口一艘摇撸船,摇啊摇……摇啊摇……摇去一批又一批唐山人;出洋海外创业和促进交流……月港她又可比是一只婴幼儿的摇篮,摇啊摇……摇啊摇……摇清醒祖国宝岛台湾这块土地,唐山人过台湾去开发、建设、发展,台湾就有了今天的繁荣发达……至今台湾省有三十七座城隍庙,祖地都来自海澄城隍庙分炉,霞海庙香火可称著名。
本文出自石码讲古师陈预果老师的小说作品,喜欢记得关注我“青年博主诠释石码”记得分享转发哦,我也是公众号“小石码”的人文旅游博主,里面有我的个人收录档“蔡菲菲人文旅游”,喜欢也欢迎大家关注下我在“小石码”平台的文章哦,随时可以私信我,我会暖心的回复一句“我在”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