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黄石十几位画家来到太行山采风写生。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是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的根据地,也是抵抗日寇的前沿阵地,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伟大的太行山精神就此诞生。
八月二十三日下午,我们一行十几人乘座中巴车到达太行山脉,巍巍高山云雾飘渺,心情激动,恨不得立马下车去采风写生。很快汽车到林州市石板岩镇,我们在附近一民宿,办理入住手续后,我和画家黄钢,还有黄钢的弟子老黄等,随意在周边走动观察,看看哪个地方适合采风写生。"以山为碑,以墨为血",是我们这次出来写生的创作理念,画出山水美学意境,画出太行“精神”。
第二天凌晨4点,黄钢与老黄坐在床上讨论,画太行山大峡谷如何用笔墨,如何用线条表现太行山雄伟。
我在睡梦中被他们叽叽喳喳声吵醒了,惺忪着眼睛,迷迷糊糊说了一句:这么好的秘籍怎么让我听到了!老黄调侃道,偷听他们的谈话是要收费的哩。哈哈哈,为了给他们师徒俩人留下交谈空间,我赶紧拿起画架到平台去写生。
天渐渐放亮了,远处白色雾气弥漫缭绕在山上,诗意盎然。太行山早晨与下午各不相同,早晨雾蒙的山是冷色调,下午的太行山在夕阳的衬映下颜色是暖色调。对每一幅写生作品,我很认真去描绘,有的画完后觉得太死板,不生动,没有画出太行山的厚重与神韵,就反复揣摩,反复修改,直至满意为止。
刚来几天,太行山时不时还下起了小雨,想出去写生寸步难行。民宿老板见我们写生心情迫切,在阳台撑起几把遮雨伞,于是,我们坐在伞下,面对烟雨山峦开始写生了。
如何画好雨濛濛的太行山岭,有难度。以前画惯了江南山水,画家们常常说到的张际才的画法,在这里派不上大用场,张先生只画南方的山水、树木、房屋建筑。 经过反复琢磨画画渐渐入佳境。直到后来几天,我们登临太行山脉脊梁,到红旗渠,殷墟博物馆等,才找到了太行文化根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发源地。
“巍巍太行八百里,悠悠岁月两千年。”独特的自然风貌,森林覆盖率极高,天然的氧吧、气候的调节和人文底蕴,深深的吸引着我们这些来自长江中下游的画家们。
太行山那一座座气势磅礴的山脉,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自然的鬼斧神工。漫步于这里,仿佛走进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每一处景色都令人心旷神怡。遇到当地的居民、艺考的师生等,赶紧聊聊太行山“纯朴又神秘”的风土人情,为写生做些准备。
初秋的早晨,太阳照在耸立的山顶的石岩上,曙红色光巍峨壮观,令人陶醉、向往。我们每天一大早要去露天平台写生一幅,用毛笔记录美好。
来去短暂的八天,我变着技法去观察写生,又关起房门和黄钢探讨,他说用中国山水画的取景构图法能表现出太行山水重岩叠嶂、林泉掩映、气势磅礴的特点,用笔墨能描绘出太行山水特有的雄浑气魄与宏大气象。
我在对北方山水独特的雄浑魅力表现时,就用浓淡的墨色变化以及勾皴点染等多种技法将巍巍太行波澜壮阔的雄浑气象表现的淋漓尽致。用线条去顿挫山石结构,用淡淡的水墨去画云烟雾霭,形成虚实对比,通过水墨画的写生把太行山水独有的虚实相生、绵延不绝的景色充分表现出来。
手中的画笔热情描绘太行的壮观美景,为日后创作太行山的作品搜集了丰富的素材。在太行山中我们各自画了二十幅作品,原计划我们每人要写生三十余幅作品,但要展现各自对太行山的感觉,所以留下了浓浓的伏笔,带着对太行山壮美的风貌和伟大的精神,以及重新的认知与烙印返回家园,进行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