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图片选自百度

策划:朱丽慧
撰稿:焦仁峰
评论:黄琳涵
朗诵:婉乔
诗源:河南大学报
永远的思念(叙事诗)
焦仁峰
一
五十年前正伏天,
我在考场答考卷。
认真答题取得好成绩,
复员军人获得文状元;
九月十三到开封,
走进河大文学院。
老师笑着接过我行李,
递来洁白毛巾催擦汗;
学姐忙着端茶水,
声声问好比蜜甜。
他们照顾我啊胜亲人,
使俺心里激动感万千;
巍巍铁塔迎我到,
风铃奏曲音婉转。
那古色古香的大礼堂,
看一眼就令我动心弦;
贡院底蕴更厚重,
选拔才子把好关。
多少考生挥亳夺金榜,
多少能贤写文成巨篇。
我于河大文学院,
心打草稿流笔尖。
此作《我为人民上大学》,
登在河南日报第三版。
班里同学齐祝贺,
尊师竖指赞不断。
过一天你北舍来找我,
正好问到我面前。
你手抿着秀发微微笑,
桃花脸上酒窝浅。
你舌尖舔着那红嘴唇,
樱桃小口话委婉:
"真没想到人若其文美,
师生褒奖无虚言"。
我被说的面红无言对,
你又笑我人腼腆。
我抬头打量你欲开口,
你扯我袖室外谈。
二
为了避免闲言和碎语,
我俩背地常相见。
我们在图书馆坐同桌,
四书五经全看遍。
研究儒家思想下功夫,
报载刊登意非凡;
我们在资料室读国粹,
四大名著记心间。
数篇研究成果流笔下,
师生传阅争浏览;
我们古城墙上共早读,
暑往冬来已三年。
无数华章感动泪水流,
太多美句醉心田;
我们在东湖边共画画,
水墨丹青趣盎然。
那一对对鸳鸯是你作,
那湾碧水是我染;
我们在铁塔下共起舞,
搭背勾肩意绵绵。
游客围观一层又一层,
风铃吟唱月笑弯;
我们在龙亭旁忆历史,
脑海翻腾五千年。
一代代的往事眼前过,
祖国辱荣共悲欢;
我们在相国寺看碑文,
异口同声赞好官。
我说当官要为民做主,
你言为官袖清廉;
我们在黄河上放竹伐,
破浪戏水笑开颜。
高歌黄河永在咱心中,
爱在骨髓魂相牵;
我们抽出时间做公益,
服务社会得尊严。
老人孩子不忘咱的情,
为咱披红又挂匾;
我们分享爱情和幸福,
学姐学弟好眼馋。
我们不止一次盟过誓,
相依为命到永远。
三
曾记得,
你把节余的饭票送给我,
又帮我解决经济之困难。
不多的馍菜顾了我的饥,
几元的小钱帮我度难关。
我的一切逃不过你眼睛,
你春夏秋冬关心我冷暖。
曾记得,
你每篇习作让我提意见,
我在习作里圈点又增删。
那润色文章次次寄报社,
你的名子铅印在报上面。
我同你从头至尾再重读,
你硬拉着我街上吃美餐。
曾记得,
在校报决定新任编辑前,
你为我东奔西走又呼喊。
向领导极力夸赞我人品,
拿一摞旧作送给主编看。
直说得大家对我都滿意,
直说得组织用我下文件。
曾记得,
在我刚参与办报犹豫时,
又是你三番五次将我劝。
劝说我千万莫失此良机,
劝说我一定胸阔要望远。
扫除我思想障碍轻上阵,
鼓励我乘风破浪再扬帆。
四
更难忘,
我接任责编那傍晚,
你约我校东小河边。
打开一瓶红葡萄酒,
知心的话儿说不完。
再三嘱咐我尊领导,
和同志团结永向前。
更难忘,
你请史学泰斗朱绍侯,
教我端正态度探史源。
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谨戒井中之蛙见识短。
纵有迷雾重重遮眼目,
也要拨开怪霾见青天。
更能忘,
你领我认识大师任访秋,
教我一步步懂得汉语言。
千年的文人骚客知多少,
他们的作品使我智慧添。
唐诗的规范令我长知识,
宋词的悠扬感我胸扩展。
更能忘,
你牵线使我认识吳雪莉,
学习英语的路上得真传。
一个个单词句式记脑中,
考过那五级又有新表现。
华籍美人她夸我脑子灵,
你为我锦上添花进美言。
五
最感动,
是你在编辑部为我燃煤炉,
真情实意胜火焰。
我即提笔倾诉你对我的爱,
滴滴泪水落玉盘。
是你把冰凉的馒头火上烤,
夜霄虽简意深含。
嚼着那烤热的馍馍品滋味,
山珍逊色海鲜淡;
是你把一杯杯热茶递我手,
催我快饮莫迟延。
这杯子里装滿你的情和意,
提神舒心不困倦;
是你在我改稿忘记寒冷时,
大衣轻轻披我肩。
此情此景在我脑海常闪现,
一生牢记忘却难;
是你常提醒我劳逸相结合,
注意饮食和寝安。
每当报社临时增加新任务,
你将饭菜送面前;
是你对我编好文章再过目,
一字一句审几遍。
发现了问题立马讲我听,
唯恐出错惹麻烦。
最感动,
是你东岳悬崖支起一画架,
为我画像展风范。
那蓬勃的松枝越过我头顶,
一轮朝阳照红脸;
是你西岳险道紧拉我的手,
救我生命一瞬间。
你的大德大恩使我终难忘,
刻骨铭心到永远;
是你南岳冬晨陪我看雾凇,
指点山川步不闲。
你说美仑美奂雾凇如图画,
遍山滿树挂银蚕;
是你北岳秋季同我观悬寺,
品味奇妙写诗笺。
你把一首赠送大地表心意,
我将另首寄蓝天;
最感动,
是你漠河滑冰同我并肩行,
揽腰移步舞翩翩。
凛冽的寒风吹响那伴奏曲,
雪花纷纷当助演;
是你与我盛夏之时云南游,
丽江荡桨同划船。
那两岸的青山树木怡眼目,
一江碧水润心田;
是你与我千里奔波逛拉萨,
无限风光多感叹。
熬夜疾书古体诗词十五首,
发表期刊与报端;
是你与我访贫问苦到老区,
同时支教大别山。
把辍学的孩子个个找回校,
书声朗朗笑声欢。
六
人有旦夕祸福,
天有不测变幻。
七六年的五月一黄昏,
一个噩耗传到我耳边。
你救起儿童沉河底,
你英勇牺牲黄河湾。
突然变故雷轰顶,
又如钢刀心中剜。
我飞奔跑到事故地,
看着你遗体泪湿衫。
我把你抱在我怀中,
你双目望我不合眼。
我喊苍天,
苍天不回应。
我呼大地,
大地默无言。
我问黄水,
黄水不答辩。
我看群众,
群众泪涟涟。
一个小男孩哭着对我说:
"阿姨是为救我丧黄泉……″
谁说刚強男受打击不落泪,
谁说大丈夫遭摧残不心酸?!
我为你英年早逝捶胸哭,
我为你不辞而别顿足喊。
我为你精神恍惚生幻影,
我为你寝食难安瘦几圈……
七
四十七年后的一天黎明时,
梦里与你河大楼下再见面。
你青丝不见霜染头,
你白衣素裹袖遮脸。
你话柔情深还如昨,
你步履无声轻若烟。
你问我近来身体怎么样,
你问我学习还有啥困难?
你问我报纸办的好不好,
你问我毕业论文写几篇?
你问我师生之间多少事,
你问我家中老人可平安?
你说你衣薄难以抵寒冷,
你说你野地僻壤人孤单。
你恕我这么长时间不看你,
你诉说对我的衷情和思念……
突然雄鸡鸣,
故影失不见。
起个大早进超市,
置衣买食购纸钱。
乘机飞银川,
祭你不容缓。
八
拂去碑上雪,
擦净相边沿。
稚嫩脸庞朝我笑,
疑是未逝在阳间。
左右行书笔遒劲,
字迹熠熠映眼帘:
"生前秀笔写春秋,
卒后英名传永远″。
嘴里唠叨着夜里的梦,
你的七言绝句又浮现:
"壮志凌云正青年,
勇立潮头不空谈。
建设国家流大汗,
关心母校写宏篇″。
我墓前脱帽悼念三鞠躬,
双膝脆地摆放上神食盘。
斟酒杯杯洒黄土,
焚烧衣物嘱千言。
字字爱意难表达,
句句情深泪洗面。
你是我这辈子最爱的人,
我一定把你永远记心间。

作者简介:焦仁峰,笔名佳水,字扬善,生于1949年,河南宁陵县人。参过军,从过政,经过商,当过编辑,1976年毕业于河大文学院。55年来,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河南日报、河南大学报等全国35家官办报刊发表诗词、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三千余首(篇)。

琬乔女士,资深教育工作者与卓越文化传播者。拥有十余年省级重点英语教学经验,荣获省教学能手、省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多项权威荣誉,后任行政管理工作(处级待遇提前退休)。
97年至今主持各类大中型活动逾千场,兼具导演策划与现场掌控力,尤擅综艺、赛事等多元主持风格。现任多家海内外媒体平台主播,以声传情,以艺通心。
始终坚信: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一 寸 思 念 一 寸 情
——读焦仁峰《永远的思念》
黄琳涵
焦仁峰的叙事诗《永远的思念》以针脚般细密的文字,在时光经纬中织出一段跨越生死的情感长卷。全诗以河大校园为原点,将个人记忆、时代印记与文化传承熔铸一炉,以近乎白描的质朴语言,承载着汹涌如潮的情感,于平凡细节中见大爱,于生死相隔处证永恒,在叙事与抒情的相互交织中,迸发出三重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
时空叠印的叙事张力
这首诗的动人力量,首先源于其深植河南大学的精神沃土。开篇“五十年前正伏天”的考场场景,复员军人“文状元”的身份烙印,图书馆共读“四书五经”的勤学剪影,无不浸润着特殊年代河大人对知识的渴求。恋人引领“我”拜谒朱绍侯、任访秋、吴雪莉等学术大师的往事,更是河大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个体情爱由此升华为对母校精神血脉的认同与承续,私人叙事悄然融入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当恋人黄河救童的壮烈身影定格为“生前秀笔写春秋,卒后英名传永远”的碑文,其舍生取义的选择,正是河大人“根深叶茂、傲空蓬勃”精神内核在危难时刻的爆发,与同窗们在各自岗位上“勇立潮头”“搏击风浪”的奉献遥相辉映。
时空的交错与穿透,赋予全诗以史诗般的纵深感。诗人用蒙太奇般的笔法,在“五十年前”的初遇、“七六年五月”的永诀、“四十七年后”的祭奠三重时空自由穿梭。图书馆同桌的墨香、古城墙共读的晨光、东湖畔写生的画笔、铁塔下起舞的月影……这些浸透青春芬芳的日常,在“钢刀心中剜”的噩耗映衬下,愈发珍贵如易碎的琉璃。而四十七年后“拂去碑上雪,擦净相边沿”的肃穆仪式,则是生者穿越漫长时光向逝者最深沉的叩问。这种时空的层叠与交融,使个人记忆不再囿于线性流逝,而是凝结为一座立体的情感纪念碑。
情象共生的美学张力
诗中那些看似寻常的意象,被诗人赋予了千钧的情感重量。恋人省下“节余的饭票”递来的温热,编辑部里“燃煤炉”驱散的寒夜,“烤热的馒头”升腾的暖意,“一杯杯热茶”氤氲的关怀……这些困顿年代里最朴实的给予,经过时光的窖藏,已发酵成支撑诗人穿越人生风雨的精神甘露。它们与黄河放筏的激越、五岳同游的壮阔、漠河滑冰的浪漫、丽江荡桨的悠然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一幅幅承载着爱情、理想与生命激情的画卷。
“救起儿童沉河底”的惊心一幕,以生命为代价完成的终极奉献,则将全诗推向情感与道德的巅峰,瞬间照亮了所有琐碎温情背后的精神质地——那“壮志凌云正青年,勇立潮头不空谈”的生命宣言,最终以最壮烈的方式践行。当诗人在结尾“拂去碑上雪”时,雪的洁白、碑的冰冷与泪的滚烫形成三重意象碰撞,将思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视觉符号,最终实现“情生于象,象成于情”的美学升华。
生死对话的哲学张力
《永远的思念》最撼动人心之处,在于它展现了思念如何成为一种对抗遗忘与虚无的永恒力量。当诗人“置衣买食购纸钱”,当他在碑前“唠叨着夜里的梦”,复诵恋人当年的诗句,并郑重“焚烧衣物嘱千言”时,这已非简单的哀悼,而是一场庄重的灵魂重聚仪式。那“字字爱意难表达,句句情深泪洗面”的倾诉,是生者对逝者存在意义的再次确认。“你是我这辈子最爱的人,我一定把你永远记心间”——这朴素誓言,是诗人对无常命运最深沉的反抗。当“稚嫩脸庞朝我笑”在冰冷的碑石上凝固为永恒,那穿越近半个世纪的思念本身,已升华为一曲献给不屈生命与人间至情的无字颂歌。
焦仁峰以赤子之心和如椽之笔,将一寸寸思念锻造成一寸寸深情。这深情,根植于河大的沃土,淬炼于时代的洪流,最终升华为对生命尊严与精神不朽的永恒礼赞。《永远的思念》不仅是对逝去爱人的泣血追怀,更是对所有在时光长河中闪耀过、奉献过、爱过的灵魂的深情致敬。它让我们相信,那 些消逝于尘世的身影,终将在真诚的思念中获得永生——这或许,正是这首长诗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终极力量。
(作者系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

评论人简介:黄琳涵,生于2004年河南平顶山市人,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喜欢阅读和写作,坚信每个故事里都藏着不期而遇的惊喜。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