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
董树印,笔名董素印,男,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江苏省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射阳县杂文学会副会长,从事新闻宣传、文秘党务、文史研究、政务服务等工作近四十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新华社、人民网等各级媒体发表各类作品300多万字,百余篇(档)作品受到国家、省、市、县单位表彰奖励,编辑的《射阳新闻》曾连续五年被江苏省广电总局表彰;著散文集《岁月留痕》《岁月成诗》,获评首届鹤乡文化英才、全国首届文化界劳动模范——中国文学界劳模;现供职于射阳县行政审批局。
薪火永相传
文/董素印(江苏射阳)

末夏清晨,跟随射阳县杂文学会与特庸镇联合组织的“扬抗战精神•传英烈薪火”主题活动的脚步,我们穿过薄雾笼罩的乡间道路,来到坐落于特庸镇西郊的特庸烈士陵园。这是被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园内松柏苍翠如黛,晨露在枝叶间闪烁如泪,斑驳树影洒落在青石台阶上,仿佛时光在此刻凝固。纪念碑巍然矗立,直指苍穹,其上的铭文在朝阳下泛着金光,无声诉说着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记录着先烈的英勇与牺牲,见证着这块红色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守墓人孟金开老人早已等候在陵园门口。他身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手持竹扫帚,脊背微驼却步履稳健。当我们走近时,他正细心拂去纪念碑基座上的落叶,动作轻柔得像在擦拭珍宝。“胡特庸烈士最喜欢干净,”老人喃喃道,“不能让尘垢扰了英灵安眠。”
敬献花圈,集体默哀后,跟随老人的脚步,我们走进这段尘封的历史。胡特庸,这个湖北大冶走出的革命者,在民族存亡之际毅然投身革命洪流。他出生于1912年,1935年就读于湖北省立第九中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获释;1938年2月,他从事地下工作,组织和领导大冶人民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历经险难。1940年11月,胡特庸随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赴苏北盐城,在盐阜地区坚持了八年斗争,担任盐城县一区区委书记、建阳县委组织部长、盐阜县委组织部长、盐东县委书记兼部队政委等职。在盐东县任职期间,他领导全县开展减租减息、惩奸清算、土改复查、镇压反革命等重大政治斗争。
老人指着纪念碑上泛黄的照片告诉我们:“你们看他当年的模样,才二十出头,眼神却那么坚定。”据老人介绍,1938年的鄂东南,胡特庸化装成教书先生,在日伪军的眼皮底下建立地下交通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护送重要情报,他冒雨泅渡洪水暴涨的河流,险些被激流卷走。这些惊心动魄的往事,如今都沉淀在安静的历史记忆里。
1940年深秋,胡特庸随liushaoqi同志北上盐阜。苏北平原的朔风里,这个南方青年很快适应了苏北沿海新战场。在盐东县工作期间,他独创的“田头工作法”至今仍被当地人传颂——总是卷着裤腿深入田间,盘腿坐在田埂上与农民谈心;他亲自总结的永丰区串河乡土改的复查试点工作经验,对盐东县及邻县的土改复查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受到了地区和华中局的表扬。听永丰区老农说,他们永远记得胡书记帮他们挖排水渠的身影:“那个戴眼镜的书生,干起农活比我们还利索。”
1948年5月27日正午,北洋岸渡口的芦苇在风中摇曳。胡特庸与战友程步凤刚登渡船,当船至河心时,胡特庸发现周围情况不对,边掏枪边纵身跃入河中,有备而来的敌人立即开枪射击,胡特庸不幸中弹,壮烈牺牲,36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盐东大地。为了深切怀念英烈,建国后,烈士牺牲前工作的地方永丰区被命名为特庸区,也就是现在脚下的这块土地——特庸镇。
听着守墓老人孟金开的介绍,同行的特庸镇文化宣传员私下里向我们讲述着孟金开老人三代义务守墓60多年的感人事迹。
胡特庸牺牲后,他的墓冡经两次迁移,最终与其他100多位先烈定居在了现在的特庸烈士陵园。眼前的耄耋老者——守墓人孟金开,当年便是从他岳父王万龙的手中接过了守墓重任。烈士胡特庸是他岳父王万龙的战友,曾经多次一起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当年,烈士为保卫这片热土连命都献出去了,为了让烈士安眠地下,从简陋的小土包,到建成烈士陵园,烈士的战友王万龙挑起了义务守墓的重担,几十年默默无闻,从不懈怠,还动员入赘女婿孟金开成为他的好帮手。王万龙去世后,孟金开继续履行着这份几乎没有任何报酬的职责,全心全意,尽心尽力。每天清晨,孟金开洗漱过后,第一件事都会习惯性到烈士陵园地看一看,扫一扫,这个每天的“必修课”,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了习惯;为了方便看守陵园,几年前,他干脆从一公里外的老家举家迁移到陵园附近建房居住。就是这样的坚守,两代人一守就是60多年。如今,孟金开年事已高,但红色家风早已深深根植于儿孙心中,他们都表示将守墓作为家族的接力棒,一代一代接力下去,子子孙孙,永远传承。一句承诺,一生遵守。近年来,一有机会,老人的儿子帮他照看陵园,还出资为陵园铺了2.5公里长的水泥路,与政府修的路连在一起,既方便照看陵园,又方便人们前来祭扫。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特庸这块红色土地上,不仅仅是王家人以世代守墓义举告慰英烈,还有处处庚续着红色血脉,时时流淌着红色基因。
打造红色文化公园。特庸镇党委不断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2018年5月建成开放红色文化公园,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核心,以定期组织文化讲座、文艺演出等活动为载体,通过广泛开展胡特庸烈士事迹宣讲,在全镇掀起传红色作风、讲红色故事、看红色影片、听红色歌曲的热潮。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质,让红色文化成为推动特庸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打造红色文旅产业。特庸镇充分发挥“特庸蚕桑”品牌效应,不断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以王村村为中心,不断挖掘蚕桑特色资源,创办桑叶桑葚食品加工、蚕丝制品加工、桑枝桑根药材加工等项目,培育桑苗出口外销至越南、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朝鲜等国家,帮助近500人实现再就业,蚕桑附属产品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通过定期举办桑葚采摘旅游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建成了全国著名的蚕桑特色镇,做大做优做强桑蚕茧一体化产业体系的硬核乡镇,让特庸镇成为人富、家富、社区富的示范乡镇,以优秀的现代化建设新业绩告慰革命先烈的英灵。去年,素有“华夏蚕桑第一村”美誉的蚕桑产业中心村王村村也获评全国文明村,开辟了桑葚采摘园和生态旅游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瞻仰烈士,采摘观光。80年光阴流转,革命先烈的梦想已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以另一种形式焕发出勃勃生机。
离别的车轮启动时,回望静立在松柏丛中的红色文化公园,薪火煌煌。不禁让人想到:几代守墓人守护的不仅是百座坟茔墓碑,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特色产业发展的不仅是经济,更是对先烈遗志的当代践行。英烈们为之献身的意义,正在于让后人能在和平土地上,创造他们未曾见过却梦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而这,或许正是对英灵最好的告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