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以“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成为更好的人、成为快乐幸福、成为共建一个大同世界的人”为核心理念,而知识相对论、人性矛盾论、乐育论、创育论与真善美新论,正是支撑这一理念落地的五维理论支柱,从根源上回答了“为何要实施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问题。
知识相对论,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知识唯一”的认知桎梏。它认为知识并非绝对固化的真理,而是与个体经验、时代背景、认知视角紧密关联的动态体系。正如同样的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文化不同角度解读会得出不同结论。传统教育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往往忽略了个体认知差异。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立足这一理论,尊重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经历构建知识体系,让学习不再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探索,为“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奠定认知基础。
人性矛盾论,正视了个体成长中的内在冲突。每个人都存在“想进步与怕困难”“追求独立与渴望依赖”等矛盾,传统教育常试图掩盖或压制这些矛盾,导致学生陷入自我内耗。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则以人性矛盾论为指导,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合理性,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接纳自身矛盾,帮助他们在解决冲突中实现自我成长。例如,面对学生“想尝试新任务又担心失败”的矛盾,教师不强迫也不否定,而是提供试错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平衡心态,逐步成长为“更好的人”。
乐育论,是通过教育实现学生“快乐幸福”目标的关键。它主张教育应顺应个体天性,让学习充满乐趣,而非以压力和功利为驱动。传统教育中“题海战术”“分数至上”的模式,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则从乐育论出发,将知识融入游戏、实践与生活场景。比如,教数学时用购物模拟理解运算,学语文时通过话剧演绎体会文本,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主动学习,既提升能力,又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契合“快乐幸福”的育人追求。
创育论,为教育注入了“成为更好的人”的强大动力。在创新驱动的时代,仅掌握现有知识远远不够,培养鲜活个性、独立人格、创新能力才是核心。创育论强调教育要打破思维定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造。从个体出发新教育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开放实验室、创新竞赛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创新思维。比如,让学生设计社区环保方案,从调研、构思到落地,全程自主探索,既提升综合能力,又培养创新意识,助力个体突破自我边界。
真善美新论,则为教育划定了“和谐”的时代价值坐标。区别于传统静态的道德认知,它强调在时代发展中重构“真、善、美”的内涵与实践方式。传统教育对“真善美”的传递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下的真善美新论,更注重引导学生在现实场景中践行。比如,在信息繁杂的网络环境中学会辨别“真”,通过参与公益志愿活动传递“善”,在数字艺术、非遗创新等新载体中感受“美”。当学生能在新时代语境下理解并践行真善美,便能更好地与自己、他人、社会和谐相处,最终成长为“快乐、幸福、和谐的人”。
这五大理论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共同构建起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理论体系,为实现“让每个个体都成长为独特、优秀、幸福的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
作者简介
邓书宇,知名教育学者,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研究者和实施者,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教育及生活信条:热爱教育,交友广泛,勤于思索,追求真理。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