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边
宜兴周王庙民俗文物馆里有两个火钵,一个大,放在地上,一个小,放在玻璃橱窗里。火钵顾名思义与火有关,火是人类文明的推进器。我们的先民最早利用火,大约就是取暖。汉字的“主”,本义便是大家围着火堆,后来有人对围着他的人发号施令,这个人便成了主。
火堆很简便,放几段木柴就行。但当先民由山洞居民变为住宅居民时,再乱堆木柴烧火就显得不安全,于是就设立了火塘。后来火塘又发展出了火盆,那是有金属以后的事了。再后来住宅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社会的分化和生产的进步,有产阶级的住宅越来越豪华和富丽堂皇。火盆也就越来越高级,不仅有铜器铁器粗放陶器,还有银器金器精致陶器,最后终于出现了火钵。
火钵一开始便是精致器,并带有艺术色彩,燃料也不再是木柴而是木炭了。钵,本是中国古代巫覡祭祀时拿在手里,盛水指沾洒向祭祀者的一种容器,后来成为道佛家的餐具。它的形制本来就很小巧精致,火钵是将火盆钵化了。
周王庙这两个火钵是宜均品,即地产的均陶产品。说起来我也算个老陶工,但隔行如隔山,对均陶知之甚少,最近在胡国荣的指点下才略知一二。老胡今年六十七岁,退休前任过宜兴均陶厂厂长,该厂曾五易厂名,叫过西庄陶业社等,最后在他手里才以均陶定名。
宜兴均陶是宜兴窑场五朵金花之一,始产于宋代,它是在粗陶发展到一定基础上通过釉料配方改革并窑变诞生的,后盛行于明代,又在釉中加含磷石灰窑汗产生乳浊感。因产品多出自丁蜀镇均山一带,故窑称均窑,釉称均釉,品称均陶。均陶产品以釉色浑厚宜人而著称,有墨绿、淡蓝、古铜、粉紫和锆白等十余种,古人有诗盛赞说:“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树,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成岚。”其典型色是深蓝均釉,日本人说有海参之美。1935年,宜均品“天蓝窑变深紫蟠桃笔洗”曾获伦敦国际博览会奖。
这里大火钵为鼓形,上大下小。突肚直径60公分,上口直径55公分,下端直径36公分,高35公分。口沿很薄,向内平展,口内直径41公分。外部光洁深蓝色,对称有两个端手凹槽,俗称蟹壳。胡国荣说,内侧中部有里手杵痕迹,应是两段相接成型。底部有套里装烧泥垫痕迹,该品烧成时,丁山窑场还没有采用墐段和泥钉。再从釉色偏淡,没有添加氧化钴等情况看,该品大约有一百年历史了。
小火钵表面也是深蓝,基本呈直圆形,上下向内圆收。形似筒式灯笼,所以也叫灯笼火钵。外直径24公分,高22公分,上口沿向内厚卷,无蟹壳。因在玻璃橱窗里,钵内情况不便细看。
宜均火钵因高雅华贵,明清以来深受士大夫欢迎,并广泛附带用于煮水泡茶。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近代史上宜均产品炙手可热,是日本人的跟进追捧。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海关提税限制,宜均迅速衰落。其后直到五十年代中期才缓过气来,初复产品不是火钵是陶台,1965年人民大会堂来采购过一批火钵,形制比上述小火钵略大,不过其用途却既非烤火也非煮茶,而是作了痰盂。
2014年2月 宜城荆阳新村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出版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在氿一方》、主编集《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