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女人是歌》作者董艳菊
感心动耳,荡气回肠的女人之歌
——读《女人是歌》
文︱孟宪起
长篇小说《女人是歌》,是吉林省女作家董艳菊最新推出的一部力作,荣获吉林省作家协会2024年重点项目扶持。
小说绘声绘色、津津有味地讲述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初期,东北贫困的大利村一位女强人林凤鸣带领家人和村民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历程。
小说以一个个迂回曲折、生动感人的故事,展现了她们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优良美德。她们的善良、爱心、包容、勤劳、勇敢、智慧、担当、奉献,感人至深。让人开卷受益匪浅,爱不释手。诚如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吉林省作协原副主席张顺富所说:“读后,如同让人看到了一幅创业女人的田园诗画。小说人物命运写的跌宕起伏,令人惊心动魄,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一、引人入胜的立意,慧眼识珠的开掘
“女人是歌”,是小说内容的灵魂。书名的来历,饶有兴味。在林凤鸣大讲堂上,现场评选“女人是什么”时,众说纷纭:“女人是泔水缸,好事、坏事都得往里装”,“女人是一幅美丽的画”,“女人是大地,繁衍后代;女人是福星,但有时也是惹祸的根苗;女人是家,有女人的地方才是家”……当宣读最后一张投票“女人是歌”时,林凤鸣的小姑子郭玉英站起来,激动地说:“我的小说有名字了!”原来,郭玉英一直在写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 “女人是歌”,提炼出了人类最圣洁的内涵。
从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女娲,到众生之母的夏娃,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到金陵十二钗,从“心却比男儿烈”的鉴湖女侠秋瑾到“警界女神警”任长霞,一个个身上无一不彰显着“女人是歌”的神采。她们的歌,或悠扬婉转,或撕心裂肺,或慷慨激昂,或如诉如泣,或欢欣鼓舞,或遗恨绵长。
《女人是歌》里林凤鸣的歌,酸甜苦辣,听得人不禁潸然泪下。
董艳菊的这部长篇小说立意高远。
董艳菊写的是改革开放中的农村女强人,应该赋予她什么样的灵与肉?既不能高大上,也不能老和尚的帽子——平不拉塌。
鲁迅先生指出:“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董艳菊凭借着她对农村生活的洞悉,选取了分家、当家、打井、买拖拉机、经商、种黑木耳、走到外面世界、购买农用汽车、当选村书记、建食品厂、建水库、回乡做主人等题材,通过深入的挖掘和提炼,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过程,揭示出其内在的本质和意义,实现了《女人是歌》的深度和价值,塑造出了有血有肉的林凤鸣形象。就连林凤鸣提出要分家这件事,董艳菊也能从中开掘出她身上的闪光点。林凤鸣对丈夫说要是挣了钱,也往家里交点儿,供弟弟妹妹上学。她还说把哑巴姑和瘫在炕上的奶奶婆分到她家来,由她们来照顾。林凤鸣生孩子时,娘家送来50个鸡蛋给她下奶,但她舍不得吃,自己只吃了8个,其余的让婆婆送到集市上去卖了,卖的钱供小姑子、小叔子们上学。
这样,董艳菊就从这些平常的题材中开掘出了林凤鸣的善良、爱心、无私、担当、责任感、富有远见、胸怀广阔、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受穷、迫切带领全家人改变命运的女强人的特质。
林凤鸣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一个贫困落后的山村里破茧而出,成为弄潮女人的。她的每一步走得都很难。她要冲破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束缚。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我们整个国家尚且要“摸着石头过河”,何况一位柔弱的农村女人。
在创业的过程中,她几次陷入绝境,甚至差点丢掉性命。改革开放,是“自在的人”对“人的自在”所作的挑战,要想过好这一关,就必须冲破传统观念的大网,冲破自己的心灵之网,努力跳出束缚自己的传统观念的“心狱”。
豆苗在死去活来的奋斗中,自己也脱胎换骨,完成了从一位要强的普通农村女人到新时期全新女人的转变。她的“经济脑瓜”,又融入了“思想建设”元素。她开办了林凤鸣大讲堂,对村民们特别是女人们讲“贫瘠的土地长不出好庄稼。同样道理,一个人如果灵魂贫瘠,思想空虚,没有目标,那将是更可怕的事情!”
生动感人的个性,牵动人心的命运
林凤鸣是鲜明生动、个性突出的典型人物。
她坚决不让爸爸再去卖血供她上学。她放弃考大学的夙愿,决心与爸爸一同养家。爸爸劝她继续上学,她倔强地说:“我是铁了心不上学了。以前不知道你卖血供我们仨上学,现在知道了,我是家中老大,一定帮你养家。”她最终还是辍学了。
她用自家的拖拉机和两个壮劳力为砖场干了一夏天活,砖场支付不了她们挣的钱,给了砖票。而这时正赶上新农村建设社员需要翻盖新房,手中有粮食卖不出去,没钱买砖。她便用砖票换社员的粮食,托关系求人要把粮食卖到粮库换成钱,还信用社的贷款。不承想镇工商所去人说她非法经营,把粮食全没收了,还把她男人郭保喜抓走了。她着急上火吐血,心想不能就这么认栽,决定到县里去反映情况,县里不行,就去市里!“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就是林凤鸣的性格。
她心里装着大利村的发展和村民的福祉,唯独没有想着自己。为了蓄洪消除洪涝灾害,让村民旱改水种水稻,她自筹资金5千5百万元建水库。她代表郭家捐款4千万元,因工程量增加需要额外再投入,她又捐出了自己以前买金条存下的一千万元,几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
有人闹事多要征地补偿款,把她诬告到纪检部门,致使她被隔离审查,后来经过调查得以还其清白。林凤鸣没有颓唐,没有退缩,继续前行。
经过2年零8个月的艰苦奋战,龙凤水库终于建成了,惠及5个村的村民。没有经历过创业的人,永远也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林凤鸣就是这样,忍辱负重,百折不回。
水库刚建成,村里风言风语四起。有人说:“那么大的水库,得猴年马月才能蓄满水啊?我看就是有钱烧的,显摆呗!”儿歌也出来了:“林凤鸣,本领大,修个水库空架架。 一没水,二没田,盼着猴年盼马年。天老爷,不长眼,气得凤鸣干瞪眼!”林凤鸣却安之若素,她心里有底,水库的选址和设计是经过省水利厅和国土资源厅专家反复勘察论证的,她只需要耐心等待雨季的到来就可以见分晓。
到七月中旬暴雨如注,靠河边有地的村民担心庄稼被洪水冲走,到了河边一看,大出所料,庄稼没被冲走。往年汛期那种浊浪翻滚的山洪竟然不见了!到了龙凤水库,只见几个山坳里的积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翻滚着,他们纷纷夸赞林凤鸣书记有远见。后来村干部又领着敬老院的老人们去参观,只见水库被苍翠的青山环抱着,里面的水清澈碧绿,老人们都夸林凤鸣真是做了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
董艳菊笔下的林凤鸣就是这样,有胆有识,有板有眼,能干大事,不干无把握的事。
真实可信的典型,环环相扣的情节
董艳菊在塑造林凤鸣这一典型人物时,运用了环境、情节、场景、细节等精彩描绘,使人物呼之欲出。林凤鸣的娘家,是从城里下放到农村的,家里有父母、姥姥、弟弟、妹妹,共计6口人,生活很困难。妈妈不服山沟里的水土,没几年就开始生病,小病拖成大病,一病就是十多年,为了生活爸爸不得不经常去卖血。林凤鸣21岁时嫁给郭保喜,郭家出奇地困难。全家11口人,一位瘫痪在炕上的奶奶婆,一位哑巴姑婆,一位瘸腿叔公,婆婆32岁开始守寡,林凤鸣嫁到郭家时,才50出头的婆婆,头发就花白了,另外还有两位小叔子,两位小姑子,其中3位在上学,林凤鸣嫁到郭家一年后又生了孩子。林凤鸣的男人郭保喜,没有男子气概,没有主见,愚忠愚孝,一切唯妈妈马首是瞻,他后来不珍惜媳妇林凤鸣拼死拼活挣来的血汗钱,出去睡女人,赌博,几乎败尽家产,差点葬送了媳妇的性命。
林凤鸣生存的处境,坏得不能再坏了!董艳菊匠心独运,把女主人公推进火海,让她去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面对这种恶劣的环境,林凤鸣没有向命运低头。“当一家人在院子里给苞米棒子扒皮,准备上到苞米楼子时,她看着一家老小都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她心里便起了波澜。她不满足于现状,她想过更好的日子:一天能吃上一顿细粮,夏天能住上带玻璃窗户的大瓦房,一家人都能穿上没有补丁的衣服。
她暗下决心,一年四季辛勤劳作,一定要想办法过上好日子。”她顽强地站立起来,苦苦追求,苦苦奋斗,闯出了一片辉煌的天地,闯出了自身的价值,闯出了村民的福祉,闯出了嘹亮动人的改革开放的女人之歌。
小说矛盾纠葛重重,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命运牵动人心,诱使读者拿起来就放不下,总是要一口气看个究竟。 林凤鸣为了要改变全家人受穷的命运,提出要分家,要由她来当家,郭保喜不同意,打了她,她一气之下说要离婚,背着孩子,赶着牛车,回了娘家。
娘家离婆家30多里地,一路上走的是山路,她不会赶车。这一路上会怎么样呢?会不会出什么事呢?婆家人会不会去撵回她呢?到了娘家她将要怎样对姥姥和爸爸说呢?她会不会真的离婚呢?结果会是怎样的呢?读者一旦拿起书来,肯定会对这些悬念一探究竟。
林凤鸣用砖票换的粮食被镇工商所没收,丈夫郭保喜被抓走,她急得吐了血,婆婆当场昏死过去,奶奶婆担心又来运动了。各种情况突发,矛盾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她都要一一进行排解。为了化解粮食被没收、丈夫被抓的难题,她先后找到村上李书记、在县里工作的弟弟、县工商局长、市工商局长反映情况,弄清缘由。她会得到怎样的答复?事情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一步步吸引着读者看下去。而当她跳江之后,又是怎么个结果,更是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
看!董艳菊就是这样推出典型环境、典型细节、典型场景、典型人物,用环环相扣的典型情节抓住读者。
要做到恩格斯所说的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家必须关注人物的思想状况,详细描绘他们的一举一动,而且作家同时要去注意这些人物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并细致地将它们描绘下来。作家不能只满足于对生活作真实的、细节的反映,而是要在对社会发展的视野中对现实生活作本质的、典型的反映。
《女人是歌》恰到好处地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林凤鸣。
陈彦曾说:“我始终认为,写作家最熟悉的生活是创作的一种特别重要的本领。” 我认为,董艳菊写了她最熟悉的生活。《女人是歌》有董艳菊的影子,女人,农村女人,高中学历,投身商海。董艳菊与林凤鸣似曾相识。当然,不能说林凤鸣就是董艳菊,不能说董艳菊的小说《女人是歌》是写了她自己。
在使艺术形象典型化的过程中,有的作家“专用一个人”,在特定的生活原形的基础上,适当地概括其他人物的某些特征而造成艺术典型,有的作家则"杂取种种人",经过广泛的艺术集中和概括,“合成一个”。
我想,董艳菊写林凤鸣这个人物,是在对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许多生活原型进行长期而认真的观察、体验、分析和研究,把分散在许多人物原型身上的、能够充分表现事物本质的具体生活现象和细节集中起来,通过合理而有创造性的想象,把她们熔铸成了一个有高度概括性的典型。
2025年8月30日写于长春
【作者简介:孟宪起,作家,长春市朝阳区组织部原副部长。】

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