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边
民俗是一种社会现象,并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萎缩有消失,有丰富有更新。民俗的“俗”字,最早见于西周青铜铭文《卫鼎》等。《吕氏春秋·孝行·长攻》解为“常也”,《说文解字》训为“习也。”广义上说,民俗就是风俗,所以《荀子·富国》说:“民之风俗也。”但风俗是风情和习俗的统称,两者是有区别的。风情本指男女爱情及其习惯,但后来的风情多指生产生活景象。所谓昨日风景不一定是俗,民俗应该是在相同的时间或场合,大家都这么做,并相沿成为习惯。
宜兴民俗,应该是在相同的时间或场合,宜兴人民都这么做,并相沿成为习惯。宜兴山清水秀,尚文崇礼,文化有自己的特色,民俗也有自己的特色。但宜兴是在中国的版图上,文化历史是在中国的长河里,宜兴民俗不可能独立于中华民俗之外。事实上许多民俗是各地共享的,不过传承有强弱沿用有丰俭罢了。当然宜兴也有自己的民俗贡献,譬如茶道,有道是世界茶道在中国,中国茶道在宜兴。但一千多年来茶道从宜兴传出后,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发展,并成了全民之俗。这样的事例虽然各地都有,但就地区本身来说,毕竟占着少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相传盘古是创世者,马卉欣《盘古学启论》说,现存云南沧源的盘古岩画是两万年前的作品,华元纪年历史也有了五千年之久。所以从总量看,历史民俗烟波浩海,而且交叉繁复,文献记载也是汗牛充栋不胜查阅。历史民俗有精华也有糟粕,特别是有了专业神职人员和好事者后,其中某些人由于利益驱动,向壁虚构鬼怪神灵,繁文缛节愚弄民众。传承优良的文化习俗是必要的,但一切事物都有度,超过了度,便成扰民了。清代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辑左辅《禁灯公呈》说庙会泛滥:“侈一时耳目之玩,夺终年衣食之赀,物力既靡,民财益匮。”所以历代政府都禁止迷信泛滥,提倡节俭返璞,战国时西门豹治邺就是一个例子。《重刊宜兴县旧志·风俗》也说:淫神妄佛演戏扮会愚民致贫的要严禁。解放后更是雷厉风行,破除迷信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但后来特别是文革期间,未免有些过左,过分强调革命,“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了”。
强调继承传统不是要大家全部照搬,前面说过,历史民俗烟波浩渺,全部照搬的话,只怕不吃不睡不工作都做不完。譬如现在有人组织老婆婆出钱烧纸祭路祭桥,元代学者谢应芳说“诸侯祭境内山川,大夫祭井灶中霤,士庶祭祖考,各有典礼,淫祀有禁。”古代尚且只要求老百姓祭祖就行了,今天你还去火禓得水泥路面因热受损做什么?我认为今天收集宜兴民俗,并结集成书,就是要从历史中钩沉一个简要,并有所褒贬。使大家对家乡过去的习俗有个大致知晓,有些应该传承的,也传承个明白,传成个有根有据。对外地迁徙来的新宜兴人,这不失为一个了解宜兴的窗口。而对于其他地区的同仁来说,则这是我们的交流。
感谢宜兴政协文史办领导,使我有幸参与《宜兴民俗》一书编写,于是有感而发,笔录几句。
2014年3月 宜城荆阳新村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出版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在氿一方》、主编集《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