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文脉传薪火】
★砚山行★
在武陵山脉幽邃的怀抱深处,平均已迈过八旬门槛的“长阳十一老”,以诗词联谣为舟,负载着百年的风霜与壮阔的深情,将古老文脉的心跳在当代时光中坚定延续。这群耄耋之年的智者,正以生命的热忱,在精神的原野上书写着对故土的无言挚爱,传播着国学精髓,并以独特方式让厚重的土家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他们笔下横亘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与守护。覃万德在秋日明澈的镜子里,照见了灵魂深处缠绵的家国情怀和故土爱恋;宋兴宏借《渺忆读小学》里稚拙的歌谣,将那些濒逝的乡村教育记忆,小心翼翼珍藏在行行韵律之中;覃守宪的《孤寂空巢十二月》,描慕出土家山寨在时代浪潮中无声嬗变的沧桑画卷;吴昌先的律诗,正是精工细描的鄂西山水图,堪称以文字竖立的深沉文化地理坐标。
长阳"十一老"作家们的目光,始终温柔俯瞰着土家山寨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故土,是他们永不凋零的精神根系与文化乡愁。
他们以一腔赤诚,自觉担当起传播中华文化精粹的重任。杨发兴以二十首五句谣为试验田,将方言的质朴与新诗的灵动精妙融合,将百年沧桑人生的沉淀熔铸进韵律的创新;萧国松通过“老巴子”这一意象,融入土家民歌元素,将民间传说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塑造出独特的土家族文学符号;陈育阶的古风词章,宛如奔涌于崇山峻岭间的溪水泉瀑,其间流淌不息的正是土家民族血脉庚续的生命回响。
无论是覃章林以农历二十四节气为经纬,编织时光流转间大自然的神秘图谱。还是周后全在《夕阳恋一瞥》以灵动的笔触勾勒出眼下古稀老人冲破世俗桎梏的黄昏恋歌,都以诗词这一承接千载的“国学之舟”,奋力摆渡着中华文明的深邃内涵与不朽活力。
他们更以深沉的文化自觉,倾力守护与弘扬土家族的文化血脉。胡德生以朴实无华的散文诗章,抒发出人生从青春走向暮年的壮怀之歌;杜祖渭用竹枝词这一古老形式,精心组构起恢弘宏大的廪君神话图卷,宛如一部气魄宏大、血脉连贯的土家族精神史诗,让根植于巴人魂魄深处的神话记忆得以浴火重生。这些古老诗体并非陈腐的躯壳,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时代气息与独特的土家风情,成为辨识度极高的“土家文化基因”的现代文本表达。
“长阳十一老”作家群的精神风貌,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乡土高地上绽放的质朴花朵。他们以苍老而坚定的身影,在僻远的武陵深处,用文字守护乡土、播撒国粹、传承族魂。
这群白发苍苍的耆宿,以毕生心力向世人昭示:文化自信之路,并非遥不可及的星辰,它扎根于每一位个体对自身血脉与传统的深情认同与勇敢担当。他们笔尖流淌的每一个字,都是对故土深沉的回望,亦是对后辈跨越时空的深情馈赠——在生命尽头的岁月里,他们点燃了延续文脉生生不息的信念之火,为我们照亮了守护民族文化血脉的必由之路。
笔者拙文至此,仍言犹未尽,岂无诗乎?遂献丑占得七律一首,致敬“长阳十一老"作家:
杖履笔挥承晓霜,
武陵文脉续苍苍。
廪君神话竹枝演,
孤寄心痕墟落章。
五句新谣熔世味,
夕阳恋曲谱霞光。
山川凝墨成诗骨,
夷水巴风万古芳。

【作者自述】 砚山行,本名: 马诗途,系古都佷阳土家山寨人。善结交文人雅士、八方宾朋,虽无学富五车,却爱附庸风雅。偶有拙文歪诗见诸小报杂刊、网络媒体,并有文学作品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