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知道了”》
文/尕圆
一位朋友自台湾归来,说好给他接风,便在黄河边茶摊便餐。朋友送我一个小礼物:一卷印有“朕知道了”四个字的胶带。我端详着胶带,朋友说,这可是全球超火的网红文玩。我孤陋寡闻,知道古玩市场没几件真货,对网红文玩则几乎一无所知。心里直犯嘀咕:送这礼品啥意思啊?是我经常在他面前多嘴,让我把嘴封住?便顺嘴说了句:“朕知道了,以后管住嘴,迈开腿。”
朋友见我一脸迷茫,忙笑着说,你别想多了,不过你这样说也对,管住嘴、迈开腿,健康快乐每一天。知道你喜欢文玩,这可是台北故宫爆款文创的代表作哦,不到20块钱的小纪念品。“朕知道了”这四个字可是康熙的哦,你喜欢书法,应该会喜欢的。朋友说起来没完,继续说:康熙这老儿批奏折也就只会“朕知道了”这四个字了。你知道的,过去的皇帝啥都不会、啥都不干,成天就是游山玩水,晚上只知道点后宫牌子。
我瞪他一眼,朋友以为我还在为他送了一卷胶带而不快。还在唠唠叨叨地说,你呀,现在退休没事,也学学皇帝,多出去走走。写字嘛,就不要光写“朕知道了”这四个字。我又瞪他一眼说,你要是能写出这四个字,你就是当今中国真正的大书法家了。朋友见我认起真来,翻看着胶带,想要收回的样子。我夺了过来,仔细看“朕知道了”四个字,确实是康熙朱批的复制。我说,你刚才那些话,简直有些污蔑了,怕是“戏说”之类电视剧看多了吧,要不就是把书念到狗肚子里去了。我有些咬牙切齿。
朋友见我认真的样子,忙说吃菜吃菜。端起一杯酒敬我说,咱别这么严肃行不?久不见,实想念,很久没和老兄喝两杯了,莫谈正事,莫谈正事。他谈他看到的台湾,我揪住康熙“朕知道了”不放,虽然只有我们两个人聊,数杯下肚,也是热闹,真有些久不见,实想念的感觉。
在我的历史常识中,中国历史上数千个皇帝,批阅奏章大多是严肃、冗长的刻板印象。但自信、务实,有时甚至有点“俏皮”的康熙帝却不一样,他算得上是勤政、博学且性格鲜明的一位。听过阎崇年在《百家讲坛》讲《康熙大帝》,后来读了他写的《康熙大帝》,知道康熙帝不少故事的真实。这些内容才看过不久,乘着酒兴给朋友摆弄,第一次感觉到读书有用的快乐。
我说,康熙的朱批就像他的“微信聊天记录”。朋友说,醉话,那时候就有微信?我说你才醉话,这不打个比方嘛。继续卖弄——我生怕正讲在兴头上,让他打断就忘记了——你成天倾心于“掼蛋”,哪知道康熙的朱批,里面藏着他的喜怒哀乐、学识水平和统治风格。他所批的奏折都很值得大臣们玩味。我这里给你摆弄摆弄,康熙的朱批非常口语化,像这“朕知道了”就是典型代表吧。其实,康熙大多数批文人情味很浓的。比如有大臣上奏拍马屁,他就吐槽,批道:“朕体安祥,不必为朕过虑。”有些奏折写的极不认真,甚至字迹潦草,他就直接批评写道:“此事甚多,不得闲,胡乱写了发去。密之!”哈哈,你看看,人家说我这里事情太多,没空看你这乱七八糟的东西,学着你胡乱写了发给你,记得保密!不要给我出洋相噢。有大臣进贡了糖葫芦之类的食物,康熙就批:“朕知道了,以后不必进了,朕甚厌恶,一笑。”这“一笑”两个字,让大臣们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
朋友朝着东流的黄河发呆,眼睛有些迷离。我正在兴头上,嘴有些收拾不住,继续说,当然也有流露真情的,比如曹雪芹的祖父、江宁织造曹寅上奏请安,康熙就满含深情地批道:“朕今岁驾幸热河,字比先甚好,特谕。”我今年到热河避暑,在这里,字比先前写得好多了,特此告诉你这个好消息——真像是在和老朋友分享生活中的喜悦。朋友转眼看我,端起一杯酒说,字比先前好了,也不见兑现,上次你可答应过给我写一幅中堂的哟。哈哈,这家伙心不在焉,让我白费口舌。
记得阎崇年在《百家讲坛》中讲过,曾有研究者统计,康熙日理万机,最多的一天要批2000多份奏章,原迹中确实有不少只写“朕知道了”这四个字。当大臣所奏内容属于例行汇报、请安或谢恩时,康熙就简单地批上“朕知道了”。这大概和现在领导批文“已阅”一样。他孙子乾隆正好相反,就喜欢长篇大论,甚至用作诗来批奏章。朋友说,那成天只写“朕知道了”这四个,也够烦的。我说,你个脑残,只写“朕知道了”四个字,每天也有八九千字的书写量,并且人家是用毛笔一笔一画写的楷书或行楷。
朋友突然问,你一天写多少字。这一问让我头上冒出汗来。我说,也就千数字吧。朋友说,那不行,至少也得写个五六千字吧。我笑着说,你站着说话腰不疼。但康熙的孙子乾隆,每天的书写量肯定比他爷爷大多了。在书法史上,康熙乾隆这爷孙俩都了不起,但康熙可称得上是“书法家”,而乾隆就只能算是狂热的“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了。朋友插嘴,那你是乾隆了。我瞪他一眼说,你以为书法就那么容易练成乾隆了?那与写得多少关系不成正比,书法是养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朋友举杯说,好,你好好养你的书法,我掼我的蛋,为各有所好干杯。
手拿这一卷“朕知道了”胶带,让人佩服这件文创的原创者。胶带是现代日用品,在人人“躺平”的时代,让我们跨越时空感受到了康熙的“幽默”与“高效”。康熙一生写了那么多的“朕知道了”,断然不会想到,他写下的“朕知道了”印到了今天的胶带上,更不会想到数百年后的子孙,以为他只会批“朕知道了”四个字。天地光阴如箭,日月如梭,时间无声无息地流转,醉眼中看黄河东流去,不问人意。我与朋友碰杯:“朕知道了,我养我的书法,你掼你的蛋,为各有所好干杯。管住嘴,迈开腿,健康快乐每一天!”
(202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