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答案,只有自己去找
——《故都》读后感
陶玉山

1968年,川端康成凭借《雪国》《故都》《千纸鹤》三部作品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中不难看出《故都》在他文学创作中的位置。
《故都》以京都为背景,通过孪生姐妹苗子和千重子的离奇故事展开日本传统的“物哀”美学。文风细腻隽永,充满寂寥与风雅之美。用一个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生动情节,形象说明了生活的答案,只有自己去找;“也许幸运是短暂的,而孤单都是长久的。”可以说是川端康成用这部小说,定义了一座千年故都。
在这部翻译成汉语不到十万字的小说里,川端康城运用清淡、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条幽径。看似只是随意的描写和偶然的转折,却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在小说创作中,川端康成非常擅长用开头的寥寥几句,引导读者一下子进入故事情境,读完了,合上书页,文字的第一印象还残留在心间,以后仍会在人生的某一瞬间依稀再现。让人由衷感慨:回不去的日子,总有它的道理。《故都》亦是如此。小说的开头是少女千重子极有意味的独白:在那株红叶老树的树干上,千重子发现紫花地丁开了花。“上边的紫花地丁和下面的可曾见过面?它们彼此相识吗?”一个乍看好像不着边际而又十分天真的念头,却引出了整部小说的线索。写得貌似很随意,却不能不让人若有所思:作者这样写,原因何在?千重子的命运究竟如何?带着浓郁的解谜一样的兴趣读下去,无形中增加了小说的吸引力和可读性。紧接着出现了千重子青梅竹马时的伙伴真一。他很了解她,当他反复说她很幸福时,却又勾起她淡淡的忧伤:“我幸福吗?”看到这里,作为读者,我们对千重子的关心或好奇自然而然就进了一步:她为什么这样说,究竟有什么不幸呢?“我是个弃儿。”这突如其来、令人难以想到的独白,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看似好像是对前面的疑问的解释,实际上却带来了更大的疑问或悬念。整部小说的故事就是在千重子这轻轻的自言自语中缓缓展开,极其自然又非常合理地留下了伏笔。
要想读懂这个故事,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
在过去的日本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双胞胎被视为不祥之兆。他们认为人和动物不一样,一胎只能生一个。因此,双胞胎(包括多胞胎)的母亲被称为“畜生腹”。新生儿则被扔到屋顶任其自生自灭;生了双胞胎的家庭会被邻居避而远之 在贵族家庭,会把双胞胎中的一个溺亡,或者送出去,不承认是自家的孩子。而龙凤胎更被视为殉情之人转世,在不祥的基础上,被认为是“不洁”。
整部小说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小说一开始,由紫花地丁引起了千重子的联想,让我们隐隐感觉到一点什么,却不知究竟是什么,而千重子又像是在恍恍惚惚中度日,这更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北山杉树的邂逅,孪生姐妹的相逢,小说进入了第二部分。千重子心头的“虚幻”似乎有了实体,开头两株紫花地丁的暗示有了呼应。苗子与秀男的相爱,使小说进入了第三部分,出现了千重子~秀男~苗子在感情上的三角关系,并且点破了上下两株紫花地丁的比喻,显示了孪生姐妹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秀男的存在无疑加深了姐妹二人身份的悬殊。上下紫花地丁相见了,认识了,可是,她们还是一上一下,仍然相距一尺……小说描写了虚~实~虚的全过程。对于千重子来说,则是经历了孤独~团聚~更孤独,从虚幻中的孤独到犹如失去一切的孤独。整个故事在寂静中开始,在寂静中结束,把我们读者带入了一个浓重的凄凉的意境,难以自拔……
《故都》的故事叙述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而且更加突出鲜明。平平淡淡,没有明显的故事脉络。用舒缓平静的文字,借着各式各样的故都生活,特别是传统的节日,主人公千重子的家庭生活,爱情生活,曲折身世,被一一展现。看到一半,都要忘记故事的开头是什么样子。那些配角,仿佛真是配角,像人生中的过客一样,去了就不再回来。等到故事快结束了,才有一丝丝故事的味道。从而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理解的世界,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世界,而不是真的世界。孪生姐妹的重逢相见,推动了一切的发展,于是,有了追求者的更替,有了姐妹情的跌宕。“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着苗子远去。苗子没有回头。细小的雪花儿有些飘落在千重子的前发上,立刻又消失了。大街还在沉睡中。”这是小说的最后一段。以苗子离开千重子收尾,通过雪花飘落,大街沉睡的描写,强化了结局的凄美与孤寂感;以这样含蓄留白的方式结束,这个结局无疑是悲剧性的。既呼应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也激发了读者对命运、情感的自主想象。同时,这个结局象征着纯洁而理想化的爱情无法超越现实世界的限制。
作为公认的语言大师,川端康成非常注意如何用合适的语言描写自然景色,善于用自然美衬托人的哀伤与寂寥,在醉人的鸟语花香中,总会伴陪着一丝淡淡的忧愁与哀思。这个特点,在《故都》在尤为突出。而《故都》忧伤的基调就是主人公千重子带来的。这个孩子给人的印象就是从头至尾好像就没有真正快乐过。明媚的春光,盛开的紫花地丁,勾起了千重子孤独的伤感;悠悠嫩绿,簇簇樱红,与竹马之交结伴同行赏花,也牵绕着她的忧思;苗子小屋前的桂花树飘来阵阵花香,反而给千重子带来悲哀……如此种种,让我们阅读时时而会感到压抑胸闷,甚至喘不过气,感到千重子活得太累太累。孤独是我们得以存在的方式。人与人之间最难的是,明明都在表达,却谁也没懂谁……
川端康成3岁丧父,8岁丧母,10岁姐姐离去,14岁相依为命的祖父走了,他小小年纪就成了“参加丧礼的名人”,给他终生留下了创伤。而未婚妻的解除婚约,生活的漂泊无着,更给他的生活增加了苦闷与忧郁,使他养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成年人的世界里,笑,只是一种表达,与快乐无关。我没有那么坚强,只是习惯了什么事都得自己扛。他早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感伤与忧郁的调子,以及难以排遣的寂寞和忧郁的心绪,甚至贯穿了他的整个写作生涯,成为他的主要思想倾向。可以说,这是他对自己多难的沉重压抑生活的一种本能反应,也是在生活中失去信心的一种根本无法掩饰的自然外露。尽管如此,他还是非常肯定自己:“我笔下的人物,大多比现实中的人更纳粹。”看完了《故都》,梳理一下千重子、苗子等人物留下的印象,对作者所说的这句话,深信不疑。
“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质。”这是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颁奖词中的一句话。作为被誉为“人类情感的捕手,东方审美的巨匠”,川端康成的文字有一种宁静的力量和萦绕不散的吸引力。他往往是通过对人物和景色的细腻描写,诉说着无尽的孤寂感;带有余白的诗话语言,能够不断磨炼读者的感受力,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便获得了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他的文字,需要慢慢读,细细品,让心真正静下来去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情感与生命的哲思。有人说,阅读他的作品,自己的感官像是被放大了十倍,看得见昆虫、树叶的纹理,听得见风的痕迹。因为是文学的恩泽,所以有太多闪亮的日子。当生活的无常感越来越重,人心越来越孤独,我们越需要欣赏川端康成的文字。
人总是怀念过去的岁月,因为过去的岁月里,还保留着永远得不到的东西。杨绛先生说:“过去的,过不去的,最后都会过去。那些你想不通,看不透,理不清,忘不掉,放不下的往事,最终,岁月都会替你轻描淡写。”是的,想不开的都是事,想开了,就那么一回事。你宽恕的能力,爱的能力,拒绝的能力,决定了你未来生活的品质。就像苏格拉底说得那样:“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这是我重读《故都》得到的启发与感受。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