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彭城七里,与时光对谈
作者:孙培棠
九月的徐州,天高云淡,风里已透出些许秋意。就在这样一个平常又清朗的日子里,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悄悄聚在了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他们不为别的,只为那一砖一瓦背后的故事,为那一条叫作“彭城七里”的老街文脉,寻找新的呼吸。
云龙山间的牌坊静立如老者,石阶被岁月磨得光亮如镜,映照过无数往来身影。每一级台阶,仿佛都藏着一截被遗忘的时光。放鹤亭翼然于松风之间,飞檐轻挑,似欲与人低语千年前诗人与鹤同游的清逸。不远处,修旧如旧的云龙书院散发着温厚的历史气息,门楣上的字迹苍劲雄浑,尽显书法大家的底蕴。张山人故居、五十三参台阶、乾隆行宫、杨氏帖园……它们静立于山间道旁,不喧哗,不张扬,却以沉默而坚定的姿态,延续着彭城七里深厚的文化命脉。
就在这样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艺术百家团队组织的“探秘彭城七里文脉”活动,从这些浸润时光的景物开始。一行人沿山径徐行,镜头捕捉每一处细节,笔尖记录每一段往事。他们拍下石缝间倔强生长的杂草,摹写碑刻上依稀可辨的诗句,也在飞虎队队员墓前静静驻足。此刻,这些景物不再是冰冷古迹,而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时空纽带,将过去与现在悄然相连。 随后,在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内,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会徐徐展开。学者、媒体人、摄影师、文化爱好者围坐一堂,话题始终围绕着上午所见的风景与其背后深远的文化意义。活动策划人张文一坦言,发起这一程探寻,不只为了记录,更是为了唤醒。权哥影像的谌鸿全分享了他的拍摄手记——那些几近被时光湮没的角落,如何在他的镜头下重新变得生动而深情。 原文物处处长夏凯晨语气沉凝:这些建筑是历史的证人,但它们正在风中老去。王乔教授则认为,要让古建“活”在当下,文旅融合,是一条温润而有力的传承之路。更多人从家谱整理、红色记忆、文学创作和媒体传播等角度出发,建言如何让这份厚重遗产被看见、被记住、被守护。 会议间隙,书画家蒋冬子为此次活动题写了多张条幅,其中一幅墨香未干的“古韵新传”赠予团队——字如老根发新枝,苍劲中透着希望。正如徐州市节庆文化促进会杨修鸿博士所言:文脉的延续,不在宏大的宣言,而在每一步真实的行走、每一次真诚的对话。 这场始于云龙山秋色、终于文化共鸣的寻访,如一粒种子,悄然落进徐州深厚的土壤。而我们相信,只要还有人愿意弯腰细看、侧耳倾听,这条千年文脉,便永远不会断。 每一次探访、每一次记录、每一次这样的相聚——都是一次温柔的续笔。徐州的老记忆,正被这群人一点一点拾起,并郑重地,交到未来手中。
作者 简介
孙培棠(曾用名:大海滩、许旭),徐州市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
《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文学爱好者。在乡镇担任通讯员时期,先后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铜山报》及省、市、县电台发表稿件500余篇。退休后重拾文学创作,已出版:
文集《人生交响曲》(30万字)
散文集《百花飘香》(25万字)
长篇小说《乡村风情》(27万字)
主要获奖作品:
报告文学《大美徐州》(一部家乡文化的壮丽史诗)荣获2024当代作家年度文学奖一等奖。
散文《放歌磨盘山》获“翰墨流芳杯”全国文学原创大赛三等奖。
《愿做党需要的那颗螺丝钉》在“喜迎二十大,初心不改”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文学作品在中共徐州市机关工委“见证精彩、时代印记——喜迎二十大”文学、摄影征文中荣获优秀奖。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