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望鲁山记
宋文东
望鲁山位于济南市莱芜区东北部,呈东西走向,海拔700余米,是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的界山,面鲁背齐,故称望鲁山。9月1日,我与几位驴友一起游望鲁山。
本来这次爬山活动是安排在8月31日去济南九如山的,但是由于天气原因活动被迫取消了。这倒好,我当天早饭后在家里看书看不进去,在电脑上浏览新闻也老走神儿,总之就是干啥也不踏实,总觉得像有件事情没做似的浑身不自在,心情也不痛快。我知道这病根儿出在哪里。你想,盼了一周的爬山活动突然取消了,那种失落感也只有驴友才有体会。我跟好梦大姐商量,决定周一补上活动,还去九如山。帖子发到驴友群了,好梦又忽然给我发微信说,辰桑经常叨叨莱芜望鲁山不错,他想去看看,并希望能尽早成行,因为下个周他要回老家住一段时间。我爬10几年山了,说实话,对望鲁山这个名字还是第一次听说,心里更是一点底儿也没有,也说不上什么原因,我对这座山不是很感兴趣。但听好梦的口气她也想去,于是我们决定立刻更换线路,反正去哪里都是爬山。
我们是早上7点10分从济南出发的,仍然走的济青南线高速公路。到雪野湖下了高速公路,导航引导我们沿着湖东岸的彩色公路继续向目的地前进。我按下车玻璃,湖风带着初秋的清凉热情地向我们扑来,令人沉醉。湖上淡雾迷蒙,碧水连天,青山掩映,景色如画,令人不忍遽去。我们的车往东连续跑了20几公里的乡村公路,才到了一个叫作大英章的村子。村的东北面有座凸起的山脉,我猜,它应该就是望鲁山。这时已经接近9点了。

我们把车停在路边,辰桑按照轨迹带领大家沿着上山的沙土路前行。路两边都是长势旺盛的庄稼,还有莱芜特产——黄姜。书亭边走边说起莱芜多年前流传的一个段子:一外国人到莱芜游玩,看到田野里种植的大片黄姜,以为是竹子,却又觉得不大像,于是就用别扭的汉语跟一位老太太搭讪:“早上好!忙什么呢?”老太太抚摸着怀里的猫说:“鼓捣猫呢!” 外国人一愣,又指着地里的黄姜问道:“请问这是什么庄稼?”老太太不慌不忙地说:“黄姜,俺莱芜有(的是)。”外国人对老太太竖起大拇指夸道:“哇,中国人太了不起啦!”大家呵呵大笑。前方路上忽然出现了较大的几处水湾,看来昨天这里的降水也不少,我们只能从路旁还带着水珠的草丛里绕过去。说笑间,大家来到了山根下的林荫里。
好梦说,咱们先干掉我的西瓜再爬山吧。众驴友说好。君拿出刀子麻利地把瓜切开,彤红的冰镇沙瓤西瓜令人垂涎欲滴。众驴友顷刻间把一个大西瓜食之殆尽。今年夏天,尽管天气酷热异常,但一点也没有影响我们“每周一爬”。我们采取的降温措施之一就是背几个冰镇西瓜上山。好梦和君两位女驴友几乎每次爬山都要各自背一个冰镇西瓜,其他驴友也有背的,有时候一次能背四五个西瓜。众驴友一个夏天爬山都平安无事,应该说西瓜功不可没,但好梦和君的功劳最大。好梦不仅每次爬山都要背个西瓜,还要带盐水毛豆和花生给大家当下酒小菜。有一次我们在雪野湖畔的渔家乐聚餐,好梦张冠李戴,把花生说成了毛豆,惹众驴笑得不轻。于是花生跟毛豆的名称就被驴友们给颠倒过来了,成为大家下山后聚餐的笑资。

上山的路是驴道,尽管崎岖不平,但跟石阶比起来,却是驴友们最喜欢的。山坡上的林荫里,草丛荆棘不多,大家一霎就到了半山腰。渐渐地山坡上开始出现一些奇形怪状的大石头,或立或卧,或大或小,断断续续地一直延伸至山顶,我们就像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奇石博物馆里似的。这些巨石有个明显的特点,如果你稍稍注意一点,就会从不同角度发现它们身上都能找到与人或者动物们的某些相似之处,简直太神奇了,完全出乎意外。有的像古代的官宦,有的像调皮的顽童,有的像谈情说爱的鸡,有的像鱼头朝上跃出水面的大鱼,有的像伸长了脖子捉食的乌龟,有的像美丽的侧面长发披肩少女……琳琅满目的奇石沿着山脊蜿蜒排列,看得我眼花缭乱,大呼过瘾。我就想,人们(包括我在内)平时看待人或物多看其名气大小的坏习惯非得改一改了。但作为一介草民,人微言轻,我能做的也只有替默默无闻的望鲁山鸣不平罢了。




时间过得飞快,我们下到东、西望鲁山之间的垭口上,已经12点了。按照轨迹的走向,我们应该继续爬西望鲁山才对,但当时我们以为望鲁山到此为止了,所以就没了继续爬山的兴趣。况且抬眼眺望山顶,那陡峭的山坡,热辣辣的太阳,我们走在前面的几位驴友也都没有爬山的动力了,便想脱离轨迹抄近路下山。我问前面的辰桑,往南的山谷有没有下山的路?辰桑说,有。我暗暗高兴,偷懒心理立马占了上风。我估计从垭口沿着山谷下到山下的水库边,最多半个小时足矣,这样我们下午1点前就能赶到雪野湖畔的渔家乐,大家下午也能早一点回到济南。我跟大家说,咱们不爬山了,早点下山吧。
起初,山坡上路痕较为明显,只是灌木草丛遍地都是,野草能没到半腰,但尚无大碍。我们下到离垭口大约200米远的一道崖壁上,便一点路痕也不见了。

崖壁上下都是茂密的草木,就像热带雨林似的。忽然听见淙淙的山泉声,却不见其踪影。待转过身来才忽然发现,在一处岩壁上挂着几缕雪白的瀑流,晶莹剔透,跌到岩壁根就不见了,大概泉流都隐藏在草石的下面了吧?沟底遍布的乱石上生满了绿茸茸的青苔,估计下山的路也应该被暗流占领了。看看水沟两侧草木葳蕤的山坡,本来充满诗情画意的初秋美景在大家的眼里顿时黯然失色,脸上挂的都是淡淡的忧愁了。
辰桑和书亭继续在沟坡上开路,可是灌木丛愈来愈密,十分艰难,因此进度非常缓慢。如果原路返回去,大家都不甘心,但如果下水沟行走,不仅路难找,而且比较湿滑危险。我就有点后悔这个鲁莽的决定了。但天无绝人之路!根据我的野外驴行的经验,在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如果在山沟里就尽量爬到山脊上,因为大部分的山脊上都有路,沿着山脊就可以下山了。但是我们眼前的山坡不仅陡峭,而且草木密不透风,想要轻松爬上去谈何容易!不过好处也显而易见的,就是山坡上并不缺少抓手。辰桑开了一会儿路,可能是累了,说过不去了。我跟在后面看得清楚。开路需要体力做支撑,劳累难免。我们几个驴友大都是花甲之年的人了,谁的体力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开路之人也不是谁都可以胜任,必须是户外经验丰富的老驴。我有这方面的体会,所以能够理解辰桑。大家呆在原地上也不是办法,要摆脱困境必须爬上山脊,这是唯一的出路。我毫不犹豫地接过了开路的担子。
渐渐地透过头顶上的山林树隙,能够看到山脊上面的部分细碎蓝天了,且愈来愈近,我心里一阵兴奋,知道离山脊不远了。

爬上山脊,一看,离北面的山峰还有较远的距离,离山根也不近,且上下山的路痕依然不大明显,我就有点失望。但是松林下面的低矮灌木草丛却稀疏多了,值得欣慰。好梦说,咱们爬到北面山顶吧,再续上轨迹就好走了。驴友们多同意好梦的意见,但辰桑坐在地上说,我累了,你们先走,我往下看看有没有路。我们爬了十几米远之后,见辰桑未跟上来,我便喊他。他说,下山的路还可以。好头发说,牛哥,咱们还是上山顶吧,牢靠。万一再下到断崖上就麻烦了。好头发的建议是对的,这也是大家最为担心的。我判断,山坡上的林木较为稠密,即使遇到断崖,也应该可以绕过去,再说也不一定有。关键是辰桑体力上确实吃不消了,我们不能丢下他,于是决定大家陪着辰桑一起闯一闯。
下山还是比较顺当的,也没遇到断崖,众驴友甚为高兴。当发现我们脚下是梯田时,尽管遍地都是密密麻麻的半人多高的蒿草和一些带刺的野草莓丛,但我判断这都是过去农民种粮食的梯田,心里就有数了。
透过树隙,我忽然发现下方不远处有一座小红瓦房,就像黑夜里见到一盏明灯似的,顿时分外激动。在山上找不到路时,只要见到人家,哪怕是一间倾圮的废屋,也等于看到了希望。果然大家沿着废屋前的一条小路,穿过一处苹果园,就下到了一条大路上。大路下面二三十米远处就是大英章村的那座碧波荡漾的水库。
这时已经下午2点了。
(文中部分图片为同行驴友拍摄,鸣谢!)
2025年9月12日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