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访卧云铺
杨春杭
乙巳盛夏之时,北方的气温暑热如蒸。受朋友之邀,我却在一个雨后宁静与凉爽的周末,踏上了一场充满独特乡村风味的旅行,兴致勃勃地游览了传统古朴的石头村——卧云铺。
卧云铺村位于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的摩云山下,因地势高,整个村庄常被云雾缭绕,就像“卧”在云中,故名“卧云铺”。
接近卧云铺村,一抬眼就被其背后的山脉所吸引。远远望去,连绵的山脉宛如一条铆足劲的矫健巨龙,甩开了长长的身躯,自西向东蜿蜒挺进,昂首摆尾的样子令人感受到它无限的活力和恢宏的气势。
还未来得及进村,对此地颇为熟悉的朋友就饶有兴致地向我介绍:这个于明朝初年因移民而建的古老村庄,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自古“一山分齐鲁”,如今“边界连三地”(莱芜、章丘、博山)。东西两座山峰分别是云摩台、霹雳尖,村北是大黑山。海拔都在800米以上。山顶上比秦长城还早400余年的齐长城蜿蜒盘旋,烽火狼烟虽已不再,但残存的威武与雄壮无不昭示着一个坚不可摧的巍峨。而卧云铺村就像是这巍峨之中的一个孤岛,在海拔800多米的地方遗世独立。
一朵朵洁白如雪的白云从山顶飘忽而过。在这里,如果说白云的尽头是山,那么山的尽头就该是卧云铺了。那悬挂在半山腰的卧云铺村西北,坐落于三地交界汇合点的霹雳尖,其峰顶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因阴雨天常与高空雷电相接,故称霹雳尖,海拔850米,是方圆百里的最高峰。山顶有人工垒砌的石灰岩围墙,是齐长城上的烽火台遗址,当地传说是姜子牙的封神台。霹雳尖西侧,自然天成的一组怪石呈现出一出大戏:孟良焦赞,挥棒前行;六郎跨马,紧握缰绳,骏马昂首,啸天长鸣;佘老太君,拄杖送行,离情依依,干叮万咛,挥泪告别,豪气长虹。此戏名日:《六郎出征》,忠君报国,定格永恒。
站在高处俯瞰,眺望巍峨群山,卧云铺房屋紧挨着崖边,依山势向阳而建,层层叠叠矗立在峭壁上,就像一座童话般的石头城堡。只见游客们穿行在古道小巷、山岭田间,俯瞰崖居之险,品读古村风韵,感受诗意生活。
五百余年的卧云铺村被岁月温柔以待。走进它,寻觅旧时光,定能沉醉其中。在卧云铺村行走,每一步都是风景,每一景都是故事,景在脚下,美在心中,景随步移,心随景动,移步换景,心旷神怡。
踏着石板路进村,仿佛进入了一个石头的世界:石径、石墙、石碾、石磨、石凳、石院、石槽、石房子、石板桥、石井泉……形态各异的石头构成了村民日常生活的工具,绘就了卧云铺村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也讲述着卧云铺村的独特故事,诉说着古老村庄那不老的记忆。
这个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村落,不同于其他古村的人为雕琢,这里的石头透露着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息。村里的老宅、路面、台阶用料都是就地取材,用山石垒砌而成。据老人讲,石墙的石头是从山里来的。山里的石头,棱角分明,质地坚硬,村民用钢钎凿了,一锤一锤地敲打成块,再一块一块地垒起来。石头与石头之间,没有石灰、水泥,只用稍许的黄泥填塞,竟也严丝合缝,经年不倒。建造房屋时,村民们选用了块头大、平整且坚硬的巨型石头;铺设石板路时,则挑选了扁平、厚实的石头作为材料。墙面上,石头的纹路纵横交错,有的深,有的浅,阳光照过来,便显出明暗的变化,竟像是刻着岁月的密码。每一处细节都展现了村民们对石头的热爱和敬畏。这些石头不仅展示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见证了卧云铺村的历史变迁。用手轻抚那些被岁月打磨的石壁,感受着当地的温度与工匠的情感。
村民对这些石头的珍视,更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石屋不会说话,它只是沉默地矗立着,看着一代代人出生、长大、老去。它只是存在着,以一种最朴素的方式,证明着某种永恒。
村内现有石屋院落200余座,石屋原始质朴,古色古香,建造独特。住在石屋里的,是村里的老人。年轻人大多去了城里,留下这些老者,守着祖辈传下来的石屋。他们早起早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清晨,炊烟从屋顶袅袅升起,散入晨雾中;傍晚,灯光从窗口透出,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温暖。对于老人来说,这也许就是生活本身。而游客们住在城里的高楼大厦,享受着现代化的便利,却偶尔会向往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正因如此,卧云铺村便有了石头城堡中的民宿秘境。
近些年,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一座座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百年石屋,在云雾缭绕间,被改造成民宿散落其间,让人感觉仿佛时光在这里停下了脚步。如今,这座古老村庄正通过民宿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为真实还原历史风貌,卧云铺民宿建设项目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当地“十八行子”石头古法砌筑。房顶设计为茅草防水顶,冬暖夏凉,且不失美观。这些小院都是在原来古屋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空间尺寸进行了复古还原,屋顶架设木梁木檩,最外层覆盖仿真茅草。整体结构既保温又防水防火。设施设备全部按照星级酒店的标准进行配备,家具简约朴素,桌是方桌,床是板床,皆不施漆彩,露出木头的本色,在细节上满足了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卧云铺村新建的30多套近百家精品民宿实现了现代审美和传统文化的碰撞,是在尊重自然历史的基础上赋予它的新的功能与生命。虽然外面看上去风貌依旧,里面却新颖精致,既有传统的中式风格,又有不失奢华的简欧式风范。具有现代艺术气息的简中式装修,简单又不失格调。卧云铺村精品民宿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它像是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与山川河流共呼吸,共脉搏,共岁月。这些由石头砌筑的空间,不仅守护着一方的风土记忆,更为人们提供了一处远离喧嚣、安顿身心的诗意栖居。
卧云铺精品民俗,让客人感受现代生活与古典文化的交融,回忆起历史与现实的交错,透射着纯朴的民风,散发出一股淡淡的乡野泥土的醇香。游客们坐在院子里喝茶闲谈,吃着农家饭菜,唱着田园牧歌,惬意地放飞自己,享受新鲜生活。在这样一处别致的小院里,品茶作诗,轻闭双眼,做一次深呼吸,仿佛一眼万年。倘若住上一晚,揽一轮明月,闻一缕花香,看繁星满天,听泉眼细流,愉悦的心灵,伴随着古村的情怀定会洒满天上的街市。
常言道:有山无水单调,有水无山枯燥。以“泉城”著称的济南,举世闻名。而处于深山腹地的这个卧云铺古村落,其众多的“泉水井”也堪称乡村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村里生产的卧云铺矿泉水清莹澄澈,清冽甘甜,沁人心脾,回味甘美。
卧云铺村党支部书记刘欣奎介绍,自明朝建村之初,全村共有七大姓:刘、王、张、闫、李、苏、吴。在村里有句古老的谚语——“一姓一个院,一姓一个泉,一姓一盘碾,一姓地一片”。说的是这七大姓氏的村民,各自拥有一个四合院、一口泉水井,一个碾粮食的石碾,还有一片可以耕种的土地。村里人丁最兴旺时有700多口人,现在有400多口人,常在村内居住的不足200口人。目前,村里较为完好地保存着几处四合院,诸如刘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等,大都门台高筑,用料规整,石碾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曾经流传清朝时期的东路捻军黑旗部,为筹措军费制造假铜钱,将李家院落选为铸钱之处,卧云铺人称为“地下钱庄”。
所谓“一姓一泉一盘碾”是指平时大家使用方便。如果一姓的泉子和石碾子闲着,其他姓氏的村民照样可以用。大家都相互谦让,从不会为了吃水用碾子而吵架。原来七姓村民的七口井,也叫“泉子”,现在有五口井依然存在并为村民所使用,它们是闫家泉子、王家泉子、张家泉子、吴家泉子、刘家泉子。据说其中李家泉子和苏家泉子两口泉井暂且湮没。现在,哪个泉井使用方便,附近的村民就使用哪个,根本不再分谁家的泉井了,彰显了各氏族之间和睦共处。
从山脚下循着卧云铺中心街拾级而上,经过观音殿和闫家大院后,在路边首先看到的便是闫家泉子,这其实是一个井泉,裸露在外的石筑井口呈半圆形,井口直径约在半米以上,井水深约2米。闫家泉子地势最低,常年不干涸。沿着山路再继续攀登100多米远,路边一住户大门口旁边刻有“王家井”的木牌便映人眼帘。两块半圆形石头围成一个圆形井口,有人用一根1米多长的带杈木棍吊着水桶从井里提水,说明王家泉子的井水水面与井口距离比较近。
张家泉子位于村子中心偏东,井口也是圆形的。吴家泉子在半山腰上,所处位置最高。吴家泉子紧靠山崖,因上面已经棚盖成一个封闭的水池,故而看不清泉水出露口的形态。但在泉水池旁边,仍然能听见哗哗的流水声,说明这是一个不停喷涌的泉。刘家泉子位于与闫家泉子相对的山坡另一侧,掀开井盖,只见里面泉水充盈,弯腰可掬。与其他泉井一样,在不远处有个仍能使用的石碾。
问起这些泉水当年是怎么找到的,据说最初村民找泉子的时候,是在山峪里找苇子,看见哪里有长势旺盛的苇子,哪里就会有泉水。拔掉苇子,再往下挖,泉水就冒出来了。这一家一姓的泉水都是这么找出来的。为了保持泉口的卫生清洁,后来人们才把泉子周围砌上石头,垒成井状或池子状。
卧云铺村生于大山之腰,卧于白云之上。水依着山,山傍着水,顺着山势而上的石头砌成的台阶两侧,泉声树影,掩映如画,令人不自觉地便会放慢脚步,心向往之。
村内分布的多处泉水,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灵性。
村内由石头垒砌的高低房屋,和四周高山梯田的景致浑然一体,别有一番韵味。石头的环境造就了石头的基因,石头的基因造就了石头一样的性格,石头一样的性格造就了勤劳善良的当地村民。在卧云铺村南,逶迤连绵的摩云山南麓,四周高山梯田的独特景观尽收眼底。据称,古梯田群始建于元朝初年,明朝时形成一定规模。卧云铺及其附近的逯家岭村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地堰都是先人们就地取材,用青石垒砌。梯田群曾有大小地块5000多块,占地约6000亩,最高者分布在海拔800多米的山岭沟壑间,梯田群坡度在35度至75度之间。摩云山梯田群规模宏大,一层层从山底端盘绕到山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轮廓似行云流水,其规模磅礴壮观。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梯田群会呈现出不同的姿色。一排排梯田,仿佛一部巨型史书,展示出山区先民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岁月。众多游客走进大山,深为其景观的壮丽与文化的丰富所折服。2015年,梯田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卧云铺村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村党支部书记刘欣奎指着一座静立如初被称为李家大院的错落有致的二层楼阁说,它不是普通的乡土石头建筑,而是镌刻着抗战记忆的红色遗址。当年抗战时期《泰山时报》印刷部旧址曾经在此。据史料记载,创刊于1939年10月10日的《泰山时报》,是抗战时期中共泰山地委机关报,配有无线电收报机,可以接收到延安新华社电讯;可以把国内外大事、党中央的号召和指示及时传递给抗日的各区、县、乡、村。《泰山时报》是泰山地区干部群众、部队指战员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其旧址原位于莱芜区茶业口镇上王庄村,为3日刊,4开4版,石印。一版刊登要闻、社论;二版刊登本区新闻;三版为电讯,主要刊载国际国内新闻;四版刊登专栏、文艺、专论。每期发行1000份左右。泰山时报社分为编辑部、经理部、印刷部。当时,因中共泰山地委常活动于卧云铺村,群众基础好,加之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开展工作,《泰山时报》印刷部曾一度迁到卧云埔李家大院,在此印出的《泰山时报》分发至泰山地委下属各县区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团体,为宣传中央政策,鼓舞革命斗志,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整座院落仍然保存着原来的格局,当时印刷厂所在的二层小楼依然保存完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环境,是当时历史的重要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2018年,原莱芜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在一个石头房子的院落里,仍留有《泰山时报》经理部旧址的字样。《泰山时报》经理部不仅要想方设法筹措报社经费、采购物品,还承担着战时邮局的工作,武装押运稿件、报纸,随时面临遭遇敌人的危险。为此,经理部配有7匹战马,确保两日内将刚出版的报纸送往所辖7县各处。据介绍,卧云铺村的李在永勇敢地参加了经理部工作,经历九死一生的战火洗礼,成长为一名英雄的战时邮递员。对此,日本鬼子曾多次进村扫荡,并烧毁了半个村子。为保存这一革命火种,村民们与敌人机智周旋,有四位村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革命烈士。泰山时报遗址,见证了战争年代这里的人民英勇、坚定的大无畏精神。
卧云铺村有根多文物古迹和文化遗存:每一处遗迹遗存都透着岁月的厚重。古村角落,处处皆故事;石头之间,尽载历史记忆。村口有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单位的石碑,为2015年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办公室所立。村内的观音庙、闫家大院等古建筑保存完好,还保存有多块古石碑,内容包括戒赌、禁止伐树、禁止偷盗、禁止窝藏匪寇和重修关圣帝庙桥等内容。
卧云铺村口,引人注目的观音庙始建于1757年,2016年重修,庙宇东西两侧的主墙体为清朝初期的老墙,上面有各种石刻、石雕,甚为精美。
卧云铺村现存有5块完整的古石碑,大都记述了重修关帝庙的事。但有一块“戒赌碑”意义非凡,可谓是早期的村规民约。该碑立于清光绪十一年,碑额“万古流芳”,碑文采取颜体阴刻。记录的是清朝光绪年间,卧云铺村从外地来了五六个贼寇,昼夜聚众赌款,因赌款发生殴斗几乎出了人命。在贼寇的影响下,全村赌款玩钱成风,很多家庭妻离子散,倾家荡产,以至偷窃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村中领袖善人闫文智、王振太等人召集全村民众协商,达成共识,制定了禁赌禁偷的倡议律条,立碑作为全村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此举有效地遏制了赌款盗窃之风,社会风气大有好转。
为彻底铲除赌风,村里树立“戒赌碑”。为避免赌风死灰复燃,活跃文化生活,在村中领袖善人的倡仪下成立了业余剧团,聘请福祥老师教戏,全村合力修建此戏台,逢年过节搭台唱戏,使有名的“赌款盗窃”村,转化成了崇尚文化的义气村。此戏台历经近140年从没有一年间断过演出。
说起那位让人怀念的福祥老师,村里的老人大都记得。其原名滕宪祥,生于1885年,被称为莱芜北部茶业口镇戏曲文化传承一代宗师。其祖籍泰安县楼德镇柴成村,10岁入“莱芜梆子”胜春班学戏,艺名福祥。1915年春,因战乱戏班解散,被迫从商,是年冬天,去博山贩运瓷器,至卧云铺突遇大雪,被困经日,闲瑕无聊,为村民和商旅唱戏消遣。此时,正值卧云铺村年轻人赌款成风,以至偷盗、抢劫时有发生。村中族人见学戏可转移注意力,纷纷鼓励年轻人参与学戏,并恳求其留下教戏。感于卧云铺村人之真诚,亦出于对戏曲艺术之挚爱,福祥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50年!50年来,福祥醉心于戏曲艺术的传授,将120余出戏倾囊相授,为此他一生没有成家。其被齐长城沿线40多个村庄请去教戏,地域涉及莱芜、章丘、博山、淄川,使“莱芜梆子”唱响齐长城南北,弟子达3000余人。仅在卧云铺就传授6代,弟子300余人。1966年正月二十,福祥老师仙逝,寿终81岁,其墓地在卧云铺村西山坡上。
文明礼让是社会交往中体现尊重与关怀的行为准则,是道德自律的集中体现。在卧云铺村一胡同巷石墙上挂着一块仿佛用桐油浸泡过的精致木板,木板上用中英两种文字解说了此处“三尺巷”故事的由来。这不禁让我想到,这与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县志》记载的“六尺巷”历史典故可谓惊人的相似。早已作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尺巷”,作为中国邻里礼让的典范、传统美德的象征,同样在卧云铺村得到上演。

木板上清晰记载:清光绪十一年,刘姓族人因经商有道,迅速发展壮大为卧云铺村最富裕的族氏,刘氏四兄弟从刘家大院分离出来在西侧建起四兄弟宅院,占用了闫氏族人南北往来的三尺过道,闫家人书信给在外做官的官员闫文智,寻求支持,但是,闫文智心胸宽广,挥笔写就:“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决定绕道而行,让予三尺,刘氏四兄弟听闻,也深感惭愧,于原有道路处各自退让一尺半,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三尺巷,这与传说中的六尺巷不谋而合。虽然六尺巷到了这里缩水了一半,但其所折射出的村民宽广、豁达的胸襟却是一样的,让人感到出现在卧云铺这个古老文明的村庄并不感到突兀。
为方便拐弯处行人出行,刘家人特地将房屋墙角处抹去,于是便有了拐弯抹角,四邻八乡纷纷效仿,闫刘两家互敬互让成为美谈。后来,拐弯抹角越来越成为当地独特的建筑形式。从涂写在墙上的白色中英文字迹可以深入了解:村内街道遇到转弯时,房屋墙角在2米高以下总是抹去棱角,像刀砍斧削掉一般,故为“拐弯抹角”。抹角上端和下端探出的石板却保留了直角,当地人称之谓“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和气”。当地人的这种做法是为最大限度方便路人通行尽可能利用空间,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互敬互让、和谐共处的理念,可看出出古人的大智慧和大胸怀。
卧云铺村保存了早年贸易的痕迹,厚厚的石墙上留下的栓马石,向人们诉说着这里的沧桑变化。拴马石千姿百态,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拴马石既有拴系牛、马、驴等牲畜的功能,又具装饰性——显示气派的门前点缀,堪称庄户人的“华表”。建房时,村民在面向道旁的石墙上砌拴马石,方便商客拴“马”休息,表明主人敦厚善良,乐于助人。虽然现已斑驳陆离,但内径圆滑,反映了当时人来熙往、骡马欢腾的繁荣景象,记载了古村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拴马石是卧云铺村落乃至每个家庭的记忆。有位老人说“摸摸拴马石,灾气全年无。”
平日里,行走在乡村,我时常看见农家院落的大门上方匾额带有“吉星高照”字样,在院墙冲街处竖立或刻或涂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对于其文化渊源,我曾不得其解。在循着中心街拾级前行中,看到右侧砌于墙体的直立而刻有“泰山石敢当”并带着岁月亮光的石头,我脑海里不自觉地蹦出“化煞”一词。“化煞”,这一中国风水学及命理学中的术语,是指通过特定方法化解环境中或命理中的不利因素,这一带有齐鲁特色的文化符号,同样在卧云铺村得以体现。经过深入探讨,原来当地人认为,房屋冲着道路、房檐墙角棱等会有煞气,对房主人不吉利。建房时,在冲路、冲房檐的房屋墙上安上一块写有“吉星高照”或“泰山石敢当”的条石,可以化解煞气。用“吉星高照”化煞是齐长城北齐国习俗,用“泰山石敢当”化煞为鲁国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此村是鲁国最北的边塞小村,齐鲁两国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当地齐风鲁韵的民间文化。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国人吃饭,最讲究味道。游人用餐,最讲究特色。村党支部书记刘欣奎介绍,卧云埔村里已开办了16家农家乐,主要做以炖柴鸡、炒野菜为主的农家宴、农家饭,原汁原味、质量上乘。这里的土炉炖鸡,堪称本地一绝。这里用的是山间散养的土鸡,佐以野菌山菇,置于黄土炉中慢炖。黄土炉这种灶具为当地特有,用黄泥塑成不足半米高的灶身,上部和前面各敞一大口,一边留出尖角,中空,用以通风排烟,下筑两腿。灶内放满枯柴,火苗在灶肚里翻卷,砂锅就墩坐在敞口之上。一排排黄土灶大都放在农家院门外的矮墙下,静静站立的样子仿佛盼顾着客人的登场。在石巷里行走,不时可听到燃烧的木柴发出干燥的噼里啪啦声,砂锅内汩汩地冒着热气。不长时间,肉烂汤浓,香气四溢。尝一口,醇厚的汤汁渗透着一块块新鲜的食材,凝聚在舌头上,宛如一个个小小的香鲜炸弹直轰舌尖,瞬间引爆了味蕾的欢愉,教人顿生“此味只应天上有”之叹。食罢,腹饱身暖,山风拂面,神清气爽,乐哉美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卧云铺村作为省级古村落和“国际美丽乡村”,已逐渐成为崭露头角的影视基地。每年都吸引大批的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山东省摄影家协会、济南市摄影家协会已在此挂牌作为活动基地。北京元华影视中心、山东鸿景影视制作中心等以卧云铺村作为影视基地,拍摄完成了《落霞》《回头路》《那年,我还没长大》等影视片。其中《落霞》获得洛杉矶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那年,我还没长大》获得优秀少儿故事片奖。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山东省艺术摄影学会、济南市摄影家协会、济南大学、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等多家院校的师生前来写生、采风。山东建筑大学挂牌将其作为实习基地。山东理工大学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校友会以此作为青年养老院,经过探索和实践,以多元化的收入结构和创新服务为核心,包括短期租赁、服务增值、代际共居和社区共建等模式,通过整合民宿资源、政策支持和社会需求可望实现可持续发展。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卧云铺农作物造成深刻的影响。多年来,村里盛产小米、夹山白玉米等古老农作物。野山药、风干柿饼、山泉浆豆腐等绿色有机,味浓香醇,远近闻名。随着游客的增加,村里特产红香椿、小米、韭花、核桃、柴鸡蛋等原生态有机农产品逐步打开了销路。村民自发形成的农贸市场每天出售的小米、板栗、核桃、花椒以及当地代表性精美石雕作品、多种果蔬采摘等,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卧云铺村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国际美丽乡村和山东省旅游特色村。
绕村游览,身置新建的卧云铺观景台,可远眺霹雳尖、摩云顶、千亩梯田和齐长城,近望卧云铺全貌,无限风光尽收眼底,联翩的浮想在脑海中不断涌现……
踏入卧云铺村,仿佛一脚踏进了时光的缝隙,这里没有喧嚣,没有浮华,只有朴实与清静,静静地诉说着大山深处的古老故事。
驻足卧云铺村,这里宁静、自然,随意、淡泊,不经意的驻足,都会有那么一点点小心思给你一万分的喜悦。
回望卧云铺村,石阶、石屋、石巷,一个个文化遗产诉说着沉寂数百年的历史。让你真切感到,这里不是逃避现实的角落,而是让你重新认识生活的开始,它能让你沉静下来,感受时间与自然的力量。
杨春杭,笔 名白杨,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多年来,在市地级、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稿500余篇,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尚金花》一书。被莱芜市政府授予“赢牟和谐使者”(现为“泉城和谐使者”) 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