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强:伟大的叙事传统—从《杜甫评传》开始

作为在诗坛有广泛影响的80后诗人,吴永强虽然已出版了《半城湖》《后大学时代》两部长篇小说和小说集《沸腾的狐狸》,但写了20年诗歌的他,人们常常提及的仍是他那诗人的标签。
2025年9月13日上午,在济南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吴永强以《伟大的叙事传统—从<杜甫评传>开始》为题,与职工诗友进行了一场深入交流。他说,由陈贻焮先生撰写的《杜甫评传》,被称为一座活的杜甫博物馆,书中通过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复活了一个完整的杜甫:他的抱负与挫折,他的狂傲与谦逊,他的愤怒与怜悯。他的伟大,在于他从未因个人的苦难而变得狭隘,反而将小我的悲欢,完全融入了大的命运之中。曾写下“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和“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不朽名句的大诗人杜甫,给济南这座城市和齐鲁大地带来了丰厚文化流量密码和鲜明的地域宣传效果。
杜甫在他中年时创作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叙事长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超过了他创作的《三吏》《三别》。这首诗描写了杜甫自长安返回奉先县途中,一路上的感触、思考,及到家后得知自己的幼子因饥饿而夭亡的噩耗:“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自我困顿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对天下贫苦人的悲悯,抒发了诗人对那个时代的悲伤之情,表达了发自其内心的巨大伤痛:“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痛感,是这首诗有别于杜甫其他诗作的鲜明底色。开放式的结尾,张力十足,让人回味无穷。诗人韦庄运用诗史笔法创作的《秦妇吟》达两千多字,是最长的一首古代叙事诗,描写了黄巢起义时期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韦庄像杜甫一样,力图巨细靡遗地展现历史的灾难性图景,同样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虽令人震撼,但没有杜甫诗中的那种“痛感”。
吴永强认为,诗歌是叙事的艺术,经典诗歌都是叙事的,但叙事诗绝不是写故事。像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都属于叙事诗。诗中有画面,有近远,有小大,有纵深,这种纵深,就像蒙太奇镜头,实现了景物位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有职工诗友询问如何写出一首好诗?吴永强说,好诗首先要短小明快,不写一句废话,用极度凝练的句子,写出作者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其次不要那些写司空见惯的东西,也不要用那些被别人定义了的词汇,尤其是成语,要提炼出独属于自己的语言,表现一个与众不同的我;再就是多读中外经典诗歌,除了读中国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还要读外国诗人,如:波特莱尔、华兹华斯、拜伦、雪莱、艾略特等人的诗,不断丰富想象力,提高鉴赏力,这样,离写出好诗的目标就不远了。
(文/臧景亮 摄影/王炜淇)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