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故里话英台
陈宝明
宜兴文化星空浩繁。早在六千七百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祖先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渔猎耕作,烧土制陶,繁衍生息,用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人类的文明。自秦朝为天下民安建立郡县制以来,阳羡即为中原文化和吴楚文化的交汇之地,丰厚的中原和吴楚文化积淀赋予宜兴肥沃的土壤,孕育着“崇文、平等、自由、爱情、幸福”为精神内核的梁祝文化。它既有其思想之源和实践之先,也有众多历代官吏的身体力行,女性大胆渴望学知,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代表了宜兴黎庶的心声。由此,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合,民间民俗的流变和历代众多文人雅士的讴歌吟唱,使宜兴的“梁祝”爱情故事得以广泛传播、辐射与演变、传承与发展。2006年,梁祝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晋代义兴郡国山县胡桥镇(今宜兴张渚镇五洞桥),镇周有三座庄园,其中祝家庄在善卷山南,也是颇有名望的书香门第。主人祝员外娶了三房夫人,生了九个女儿两个儿子,但两个儿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小女叫英台,天生丽质、优雅大方、秀外慧中、慧质兰心,尤其喜爱读书,是一位性格活泼爽朗而略带几分男性气质的闺女。可谓“蛾眉绝世不可寻,月闭花羞在国山”。
祝家在当地很有名声,影响较大。英台一直被父母捧为掌上明珠,过着优越的“公主”生活,父母对其宠爱有加。这也为以后英台登入耕读传家仕途埋下了伏笔。“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英台童年时期,闭门在家,在母亲的启蒙和引导下,热爱琴棋书画,习读诗文歌赋,苦练针线女红。也经常聆听长辈们叙述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等故事,其祖先曾数次横刀立马,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聪明伶俐的她领悟力极高,小小的心灵中便立下了志向,要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巾帼英雄。她求学心切,仰慕王昭君、班昭、蔡文姬的才学,不甘世俗,巾帼不让须眉,骨子里也自是有精忠报国的血性。
英台最大的酷爱就是读书,一心访师求学,遭到父亲的拒绝。九岁时,就对父亲说:“爹爹,方圆十里八乡的孩子都到书院去念书,我也要去!”祝员外不答应,“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理念在祝家根深蒂固。他想,女孩子家连闺房、绣楼都不能出,还能去书院!过了几年,刚满十三岁的英台听到许多家庭念书出仕的故事,意识到念书的重要性。一心想到碧鲜庵读书,接受教育。因此,她就千方百计说服父母,又铁心铁意缠着父母要外出求学。她对父母说:“爹爹,我家是书香门第,在外名望很高,为啥不让我念书?人家要问您,您怎么说?按卦而断,还是让我出门的好。”祝员外还是不答理。无奈之下,英台女扮男装,拜见父亲。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英俊潇洒,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并要老仆的女儿银心扮成书童随侍左右,嘱咐银心暗中好生照顾英台。
宜兴自古以来就有崇文尚教、耕读传家的传统,崇尚文化如片片浪花,汇聚起崇文之河。家家户户无不崇尚读书,许多家庭形成了“耕读”的习俗,教书先生众多。“一邑三魁”“一门九侯”“一门六博士”“父子兄妹皆教授”等佳话流芳百世、名垂青史,成为宜兴崇文兴学的一个缩影。怪不得宜兴被誉为“中国院士教授之乡”,至今就有32位两院院士,在全国县级市中荣占榜首。可以说,宜兴人对于文化、读书、教育的感情,已经深深融入到血液中,记在心坎上,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出身于富裕人家的英台强烈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以女扮男装的形式,终于争取到了读书受教育的机会,踏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求学生涯。
英台婉约优雅,性格开朗,古道热肠,颇有女中豪杰的气度,身上表现出义兴郡女性的温柔和羞涩,更折射出宜兴“崇文尚学”的文化风气。英台与银心带上书箱及行李,到离家二三里路的善卷洞后洞旁的碧鲜庵开始读书。碧鲜庵教书先生很出名,附近富家都将子弟送来读书。英台到了碧鲜庵之后,被安排与梁家庄的子弟梁山伯同桌,又是同一个寝室。
梁山伯忠厚老实,勤思善学。不仅对老师和同学都有爱心, 处处为别人着想,而且规规矩矩,从不玩心机,英台很敬重他。在碧鲜庵读书期间,他一直没有发现英台是个女孩子。梁山伯也曾多次被英台巧妙地消除了自己的疑惑。有一回,英台放假回家碰上刮风下雨,要过草桥又不敢走,正好梁山伯走过来,就把祝英台和银心一个一个扶过桥去。一日短,两日长,俩人越来越亲密。梁山伯和英台形影不离,亲如手足。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过草桥时,梁山伯说:“我们结拜兄弟吧!”英台满心欢喜,梁山伯比英台大两岁,于是英台称梁山伯为兄,梁山伯称英台为弟,俩人便一起跪在桥头的柳树下。英台说:“愿我们白头到老,永不分离。”梁山伯只当她讲话豁边,并未介意。从此,俩人的感情更深了。
在碧鲜庵里,英台与梁山伯风檐展书读,挑灯写文章,一同切磋学问,相互照顾扶持,一晃三年过去了。梁山伯要到杭州城去继续求学,劝英台同去。英台不得去,是她爹爹不肯。祝员外说:“我的女儿啊,你是个姑娘家,瞒了两年瞒不过三朝,父母在家怎么放心得下?再说,即使你有朝一日得中状元,还要落个欺君之罪。这不是小事,你就死了这条心吧!”英台听了心里黯然神伤,就偷偷跑到梁家告知了梁山伯。
梁山伯要去杭州游学,俩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大家怀揣着一颗爱心,碰撞出爱的火花。梁山伯遂将传家宝剑与琴一起送给英台,说:“你想念我的时候就弹弹琴,舞舞剑,你看见它们就会像看见我一样。”英台则把随身带着的一把镏金折扇和蝴蝶玉佩回赠给了梁山伯。扇子上是英台亲笔写的两个大字“碧鲜”,意思是:我的心就象世间少有的无瑕碧玉一样“碧鲜”。俩人依依不舍,结下了深厚情谊,筑牢了生死与共的情感基石。
在梁山伯去杭城时,俩人一路走,一路谈,经胡桥、双井、桃溪河、黄泥墩、观音堂、荷花池、茶亭、恶狗村、七里亭、十里亭等十八里路。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向梁山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但忠厚淳朴的梁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英台千叮万嘱梁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梁山伯喜出望外,满口答应,并带着疑团上杭州去了。
古语云:“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又云:“男子无妻财没主,妇女无夫身落空!”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善卷西山马家庄的儿子马文才,其实祝员外早就知晓梁祝俩人的割臂之盟了。既然有了婚约,便不能随便更改,又处在当时社会尚阀阅,婚姻重门第这样的魏晋遗风影响下。祝、马两家门当户对,结为亲家,都是体面的人家,祝家是不可能因照顾小女儿的情意而丢掉脸面的。
梁山伯因科举考试获“连中三元”,但过了约定时日回乡了。来到英台宅里,看见英台完全恢复了女子打扮,显得更加美丽可爱,风姿绰约,非常震惊,这才知道英台原是九妹,同时也深感自己太过愚钝。相见后,英台说:“梁兄啊,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呀?我父亲已经硬逼把我许配给马家了!”梁山伯一听,既吃惊又难过,心都碎了。俩人就抱头痛哭起来,互相发誓,无论谁也不能破坏我们之间忠贞不渝的感情,要永远在一起。他们的哭声被祝员外听见了,祝员外怒气冲冲地跑上闺房来,把梁山伯赶出祝家门,将英台严加看管起来。
梁山伯回到家里,万念俱灰,悲哀极了。他想念英台,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被气得吐血病倒在床,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就咽气了。临死之前,梁山伯告诉家里的人,死后要把他埋在从祝家庄通往马家庄去的胡桥路边。
英台听到梁山伯的凶讯,伤心欲绝。她不愿做封建社会统治下的顺女,决意用自尽方式来回击封建礼教残酷的罪恶本质,彻底颠覆传统落后的女性、婚恋观念。
成亲那天十分不情愿,就被人强行抬进轿子,路上走着走着突然狂风大作,吹得抬轿人行走不动。这时候有人来告诉英台,前面就是梁山伯的坟墓。英台立即走出轿来。来到墓前英台放声大哭,痛不欲生,全身扑到坟上。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坟墓忽然裂开一条大缝,英台一下子就跳进坟里去了。一会儿,雨过天晴,云开见日,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只见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上飞起来,绕着坟头翩翩起舞。梁山伯与英台的感情故事也就成为了千古流传下来的“蝴蝶双飞”的佳话,至今都感人肺腑。
难怪晋代丞相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将之上报朝廷,孝武皇帝敕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祝英台墓即称为“祝陵”,后来陵墓所在的村庄自然就叫“祝陵村”。
宜兴《梁祝》爱情故事的历史、地位、影响和独特魅力无与伦比,深厚的崇文尚学之风留存宜兴大地,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的一个文化缩影。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