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岁习俗
路边
过年老话题,我来凑几句。虽无新鲜语,踏个热闹履。相传“年”是一种猛兽,每到腊尽食缺便伤人,于是人们团结起来驱赶,后来聚居成村,“年”畏不敢再来,而过年关却成习俗被沿袭了下来。
寒暑往来又一年,重复使人们发现了年岁的变更规律,于是历法应运而生。最早的历法相传是火历年,以二十八心宿中心星即大火星出现在东方地平线时为新年伊始。一年八个月,每月四十五天,其后产生了使用至今更为科学的十二月制干支历。原来的上半年初一和下半年初一,演变为十二月制的祓禊节和重阳节,所以还保留着登高迎火和送火的习俗,而腊尽相庆过年关,发展成了狂欢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由人们相庆劫后重生,到相庆团结驱“年”的胜利,再到辞旧迎新的感恩和祝福。这个时期是农闲,人们尽情享用着秋收冬藏的硕果,亲朋好友,走动拜访,儿女大事,早作打算,来年生产,预谋安排。而这一切,还与神有关,譬如狩猎和耕作的丰收、居住的安全、人丁的兴旺等就全靠着神的庇佑,所以要感恩,要祭神谢神,还要祈祷来年继续庇佑我们,于是年前年后便有了别岁和迎新习俗。
别岁习俗从腊祭开始,过去大户人家腊月十二开始要请覡人来主持祭礼,祭圈头、家堂、霤神、蛮家、灶神和土地等神灵。小户人家请不起覡人,只好腊月廿四自己祭一下灶,麻烦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段时间称为腊祭日。腊祭日里,家家透着膰香(祭祀熟肉的香气)。腊祭日里还有件大事是做过年团子,最早做团子是冬至,因为冬至要祭祖并带斋蛮家,做团子的来历就是为了斋蛮家。但冬至还未到腊月,只有腊月里磨的米粉才能长时间存放,只有腊祭节里做的团子才能吃过年。
蒸团子也有禁忌。在场小孩不要多嘴,以免说出不吉利的话来。团子要蒸熟蒸透,夹生了会预示来年有不顺事。宜兴民谣是:“蒸笼出锅扇子扇,个个团子亮又满,来年又是丰收年,老少平安合家欢。”过年团子是有馅的,馅心有青菜豆沙萝卜丝等,主要还是有平时不大吃到的肉。城里人做团子上街买肉,农村人是杀年猪,杀了猪宰了鸡,不仅团子馅肉有了,整个年前年后的荤菜也基本解决了。
过年别忘了还有个重要工作是搞卫生,叫掸年尘,也叫掸陈,意思是除旧迎新。这叫有钱没钱,干干净净过年。掸年尘要在七上掸,即初七十七廿七。初七早了点,廿七晚了点,最好是十七,老话说“十七十八,越掸越发。”腊祭日后便要想着馈岁,馈岁就是将酒食鱼肉,贴上红纸,送给亲友,表示问侯和分享年喜。条件好的还办别岁宴,邀亲会戚呼朋唤友,美酒佳肴推杯换盏,亲情友情自会更进一步。
过去除夕这天,男主人要在门口场上用石灰画弓箭,象征驱赶年邪。大门后门房门等,凡是门,都要贴春联,大门要贴门神,家堂要贴上新年画。还要拜祖封井接灶神,拜祖就是在贴新年画前,把祖象放在家堂前,跪拜告知过年,然后收起来。封井就是用竹筛把井口盖起来,大年夜要把水缸挑满,老话叫穷灶窠富水缸。接灶神就是把买来的新灶神像往灶墙上一贴。屋檐下再挂把芝麻杆,预示芝麻开花节节高。还要生个火盆,叫旺年火,这个火盆一直烧到大年初一,期间不能歇火。初一歇火后的余灰要倒在大门两侧墙边,叫护户财。
主妇要准备一家子的年宴,即晚饭。午饭可以简单点,年夜饭就很隆重,叫吃守岁酒,一直吃到辰更半夜。其后是进行打牌搓麻将等游戏,直至过了午夜,这就叫守岁。守岁时,要点一对红蜡烛,不能关大门,守岁结束关门时要放辞旧鞭炮。台上清理干净,并在茶盘里放上籸茶,以备新年初一招待来客,籸茶就是糖果瓜子等。现在不用生火盆,电灯开得亮堂堂,迎春电视通宵达旦。大年初一开门放鞭炮迎新,打住,那是迎新习俗的话题了。
2014年5月 宜城荆阳新村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出版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在氿一方》、主编集《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