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明
据史料记载,善权寺是皇帝在祝英台故宅上兴建起来的寺庙。建寺的具体年代,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齐高帝萧道成时。齐高帝萧道成崇尚佛教,收赎祝英台故宅开始创建,于齐武帝萧赜建成,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唐代梁载言《十道志》中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宋代史能之《咸淳毗陵志》最早记述碧鲜庵与善权寺的关系:“碧鲜庵,字在善权寺方丈石上。”又说:“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2006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宜兴市“中国梁山伯祝英台之乡”称号。相传晋代义兴郡国山县胡桥镇(今宜兴张渚镇五洞桥),镇上有梁家庄在善卷山北。梁家虽算不上高门阔府,也是薄有田产的富户。庄主梁尚书有一独子叫山伯,字处仁,无兄弟姐妹。
山伯丰神秀逸,气概非凡。不仅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且为人淳朴善良,忠厚正直,宅心仁厚。他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熟而不越界、不逾矩。他们曾同往齐鲁拜谒万世师表孔子,假期又共到东吴游学。俩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自由自在。
同榻三载间,山伯对祝英台的行为举止也产生过疑问,可祝英台总是寻找借口搪塞过去。在入学碧鲜庵当天晚上,山伯行动自在,祝英台则严密防范。俩人同床而睡,夜眠一榻。祝英台说:“梁兄,我晚上睡觉脾气很怪,一旦入睡,不准任何人碰,如果被人碰一下,就会头痛欲裂感觉要爆炸了,望你不要见怪。”山伯说:“那我细心慎重点。”祝英台即兴回复:“既然这样,我们在床上把两人的书箱放在中间,上面放一脸盆水,用以作为界线,你看如何呢?”山伯连声说好,并亲自主动将书箱与一脸盆水放在床中间,英台这才和衣躺下。山伯看他和衣而睡,就又不解地问:“英台,你睡觉为何不脱衣服?”祝英台一本正经地回复:“你有所不知,我自幼多病,异常怕冷,老娘专门给我做了件衬衫,上头有数十颗纽扣,如果颗颗解开,恐怕天亮也来不及的,所以我每晚都是和衣而睡的,习惯了。”平时,山伯看到祝英台总是用马桶小便,外出时解手也要寻找茅房或偏僻之处,便笑祝英台像女人。祝英台正色答道:“你我都是读圣贤之书之人,随便小便有辱斯文,只有山野村夫才会如此。”梁山伯听了,都信以为真,觉得祝英台人品与学识都在自己之上,对祝英台更加敬佩,再也不妄加猜测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山伯与祝英台三载,促膝并肩,同窗生活,互敬互爱,相伴相随,情深意笃,度过了美好的时光。祝英台对山伯产生了爱意,有意结拜成兄弟。三载以后,山伯要继续去杭州游学,祝英台因年届及笄,祝员外不许英台前往,英台心里十分难过。就偷偷跑到梁家庄找梁兄去,想把这事告诉他。走到山伯窗前,听见屋里传来吟诗声。祝英台停住了脚,听着听着,不禁哭泣起来。山伯听到窗外哭声,推开窗一看,见是祝英台,吃了一惊,忙把她请进屋去,问她有什么伤心事。祝英台说:“父亲不让我去杭州读书,哥哥你只能一个人去了。”山伯听了叹息道:“你不去,我也不去了。”祝英台急了:“你去,你去,你一定要去,哥哥的前程就是弟弟的前程。”山伯终于答应一个人去杭州。
过一天,山伯告别父母,辞谢恩师,肩挑竹书箱,随带干粮,动身赴杭州游学,祝英台赶去送行十八里。他们一路漫步行走,一路谈笑风声,一路沐浴着凉爽的山风。祝英台多次借物抒情,暗示爱慕之情,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村前有一口井,上面排放着两个青石井栏圈,被当地村民称“双井”,井水清澈见底。祝英台说:“梁兄,这口双井很奇妙,从这个井口看下去,可以看到另口井的倒影。如果双方都能看到了就会时刻记住对方。我们不妨照上一照!”俩人分别站在两个井口往下看,正好见到对方的倒影。祝英台就说:“梁兄,你看井里面,一男一女相对而笑哩!”山伯笑道:“分明是两个男生,哪有一男一女呀!”
接着路边有座观音堂,里面供奉着一尊送子观音的雕像,祝英台牵着山伯的手:“三年前我们在草桥柳树下结拜兄弟,现在去送子观音拜拜吧。”俩人进入神圣的殿堂。祝英台说:“前世姻缘一线牵,观音娘娘为我证。我俩在此拜天地,愿我俩白头偕老。”山伯一听急了,立即起身来正色道:“贤弟说话太荒唐了,得罪菩萨是要遭到报应的。”祝英台暗笑山伯太傻了。
走了八里来到了桃溪,旁边有一摇曳的荷花池,池里游来一对白鹅,逍遥自在。祝英台捡起一块鹅卵石向这对白鹅扔去,惊慌失措的白鹅纷纷扑着翅膀,嘎嘎嘎地叫着向远处狂奔。祝英台笑着说:“雄的便在前面走,雌的在后面叫哥哥。”山伯大惑不解说:“未见二鹅来开口,哪有雌鹅叫雄鹅。”祝英台又说:“你不见雌鹅对你微微笑,她笑你梁兄真像呆头鹅。”山伯回复:“哪样东西不好比,不该拿我来比喻。既然我像呆头鹅,从今往后别叫兄。”祝英台只能道歉:“梁兄息怒,千错万错是我小弟错,怪小弟不该惹你动肝火。”山伯道:“好了,认错也就罢,走吧。”
祝英台一送再送,不知不觉到了十里亭(今张渚茗岭),山伯说:“弟弟请回去吧!”祝英台眼看山伯转身要走了。忽又喊住他说:“哥哥要保重身体,早日修完学业,弟弟等你回来有心事相告。”山伯说:“弟弟有啥心事闷在肚里?不如现在就告诉我。”祝英台自知说漏了话,连忙改口道:”其实应该叫喜事才对。”山伯说:“有啥喜事?莫非伯父大人给你定了亲?啊哈!哥哥祝贺你了!”祝英台连连摇手:“不,不,是弟弟想给哥哥做媒。”山伯倒不好意思起来:“虽是弟弟做媒,未见真人,不敢应允。”“假如那姑娘长得和我一样,你答应不答应?”“除非相貌性格和你一样。”祝英台听了心中暗喜说:“假如我是个女子,你……”“我就与你拜天地,做个恩爱夫妻,白头偕老。”“此话当真?”“此话不假。”“从杭州回来后,约定时日,请媒人到我家来相访求婚,弟弟包你满意。”山伯心中不禁有些忐忑,说:“伯父大人只有你这个公子,从未听说还有一位姑娘啊!”祝英台低头含羞道:“这个,你就不用细打听了!”说完,一扭头向回家的路上跑去,山伯相信祝英台不会说谎,猜来猜去猜不着这个女子是谁,只好带着疑问赴杭州去了。
皇天不负有心人。山伯在杭就读时,勤奋刻苦,四书五经,过目不忘。吟诗作文,出口成章,才华出众,学业卓著,独占头名,在科举考试中接连获得“连中三元”的光耀。终于回到家乡国山怀抱。
相爱却不能相守,无情不似多情苦。山伯到祝家造访,只见祝英台翠袖红裙,罗扇遮面,恍然知晓英台竟是女儿之身,更有力证实文才对他的嘱咐。岂料其父母已将祝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家庄的马文才。天若有情天亦老,当年的“同榻三载、草桥结拜、十八相送”都已成为伤心之事。当时山伯柔肠百转,悲痛至极。俩人只能责怪当时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无奈的祝英台、可怜的山伯双双悲痛欲绝,神思恍惚,痛哭不止。祝员外听到后,山伯被赶出祝府,临别时两人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
山伯求婚不成,面对破碎的爱情,失落而归,从此忧心如焚,闷闷不乐,坐卧不安,终至于一病不起,父亲梁尚书请遍医生、巫婆都也治不好,原因是得了相思病,没有对症之药,溘然长逝,卒葬于善卷西山胡桥。祝英台闻讯黯然泪下,决意以身殉情,来有力回击世俗羁绊,揭露封建礼教残酷的害人本质,强烈打破传统落后的女性、婚恋陈旧观念。最终以一个令人颇感安慰的“化蝶”结局留给人间。
祝员外知道家中的琴剑原是梁家之物,责怪怨恨梁家,将琴剑摔到一边,把英台的尸体葬在村外青龙山顶。好心的银心见到琴剑和祝英台的衣饰等遗物就包起来,埋在碧鲜庵附近的善卷山坡上。后人竖立起一块墓碑,上刻“晋祝英台琴剑之冢”。
如今,这些特色浓郁的文化碎片和感人肺腑的伤心地见证了梁祝故里的历史沧桑,也表明了山伯与祝英台的忠贞不渝爱情,依稀投射着他俩的身影,体现了“梁祝传说”千百年来魅力不减、与日俱增的社会影响力及美学价值。尤其那热情缠绵的十八相送和凄艳哀婉的“化蝶双飞”故事。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