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故里话文才
陈宝明
据《咸淳毗陵志》记载,碧鲜庵始建于东晋,齐建二年以祝英台故宅建善权寺。唐司空李蠙、宋宰相李纲和宋大学士李曾伯3位青葱岁月时就曾寓居善权寺读书,做官后又都为善权寺作过巨大贡献,后人为缅怀他们,在善权寺内造李司空山房,称“三生堂”。当时民间有传说,称三李为转世。可谓“一姓转身三宰相,三生完寺一因缘”。诠释着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创造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留下了众多美妙动人的民间传说。
相传晋代义兴郡国山县胡桥镇(今宜兴张渚镇五洞桥)善卷山西(现鲸塘清白里)有一庄园,人全部姓马,都是同祖宗的,称马家庄。马家的门头非常大,房份也很多,是国山县有名的望族,总祠堂里历代的祖宗牌位放满了几间屋的厅堂,亡者生前大都是做官的。与梁山伯、祝英台同时在碧鲜庵求学的马文才,就是时任吴兴太守祖籍马家庄的马德望之子,比祝英台小一岁,就读时文才与梁山伯、祝英台旗鼓相当。
读两年书后,时逢朝廷派丞相谢安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梁山伯、祝英台和文才均被皇上封为“国山三贤士”称号。其中马文才气度不凡,既有文才,又有口才,相当灵敏,在碧鲜庵就读时,仔细观察祝英台的行为举止,觉得女扮男装,越想越觉得好奇。想着想着,他明白了,祝英台不仅仅是因为碧鲜庵师资力量雄厚,塾师教育经验丰富,更多的是因为庵里只收男生,不收女生。女生进庵读书,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看,是行事不循理的。从此,文才对祝英台既敬慕又关爱。三载同窗结束,文才得知父亲升任吴兴郡太守,就待在家里等父亲带他去吴兴。期间,思念起在碧鲜庵读书时的往事,仰慕祝英台的崇文尚礼精神。她机智聪明,仪态娴雅,而且不顾当代习俗,不惜冲破一切封建思想桎梏,彰显着闺阁名媛的妩媚含羞和纯粹洁白。
想到此时,文才在书房不由铺开宣纸,研磨好墨汁,提起笔端,赋诗一首《赞祝英台》:“英台生得极情趣,见她形容生清秀。琴棋书画多才艺,巾帼从不让须眉。风情万种留碧鲜,看似英台笑似昭。”墨迹未干,父亲到家后,看到文才书的诗句,就盘问怎么回事。文才就如实将祝英台才华横溢、女扮男装的事诉说一遍,父亲听了点头晃脑。到了吴兴后,马太守修书一封给国山县令,托他了解实情。两个月后,国山县令回复,说义兴郡国山县胡桥镇祝家庄的祝英台是祝员外九女子,马太守就托国山县令为儿子作媒。
文才因已明白祝英台女扮男装,心有所属,情有所依。正想如何回绝相亲一事。同窗三载的祝英台匆匆走进马家府邸说:“马公子,祝英台求见。”文才猜到祝英台必为梁山伯而来:“有请!”祝英台打躬作揖:“文才弟心胸开阔,望成全我和梁兄。”文才笑着说:“英台姐,你也太小看我马文才了,其实我倒没什么,只是家父一厢情愿。这样吧,明日当着我父母的面,求我爹成全你与梁兄恩爱一生,白头偕老。”祝英台欢欣若狂地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祝英台回家不久,文才接到朝廷官封文书,临赴任职前夕,特地赴杭告知梁山伯:“祝英台是祝府千金小姐,是文武全才的才女。”并要他先去祝府定亲,风风光光娶她进梁家,俩人恩爱鸳鸯早日成双。嘱咐梁山伯后就告辞了。
文才在朝廷时,得知父亲聘婚祝英台。立马向父亲表白,祝英台爱的是梁山伯,自己对祝英台只是敬慕,君子不能横刀夺爱。但马父母不允,因为父母说自古婚姻的缔结,除了必须遵从“父母之命”之外,还要听凭“媒妁之言”。何况已由国山县令为媒,岂能出尔反尔。文才没办法拗不过父母,甩下一句狠话:“退不退由你,娶不娶由我!”马太守很诧异,瞧了一眼文才,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沮丧。
祝员外是位爱慕虚荣和势利的人,一心要攀附权贵,不顾女儿是否愿意,执意将祝英台嫁给马文才。祝英台抗婚无效,便偷偷来到梁山伯墓地,倾诉满腔深情。她向梁兄表明,要让马文才在成婚之前,与自己一起披麻戴孝,祭奠梁兄。
梁山伯去世一年后,马太守认为时机已到,旧事重提。转身背着文才向马夫人说:“梁山伯已经死一年了。”叫夫人与儿子沟通,说服文才。马夫人遵从马太守之命说:“文才啊,梁山伯已死了一年,无夺爱之嫌,再说这是天意,不可违背。”
文才遵命踏进国山县境后,乡里人都说文才不义,夺人所爱,谩骂和唾弃,害死梁山伯的传闻已是满城风雨,铺天盖地,触目惊心。文才一口气扫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无辜成了毁灭梁祝爱情的千古罪人。此时,他决定暂不回家,着一身素黑,表情严肃先去祭拜梁兄,敞开心扉,为自己证明清白。
文才抵达梁山伯墓地,双手合十鞠躬,撕心裂肺地喊着:“梁兄,怎么忍心丢下祝英台,悄然无息地离去!”一头拜倒在梁山伯墓碑之下。文才的呼喊声惊醒了在昏迷中的祝英台。祝英台与子虚乌有、惊世骇俗的狗血情仇相遇,真是怒发冲冠,怒火攻心。她气势汹汹的怒斥,把文才推向罪孽的深谷。文才强忍冤屈,耐心诉说着自己的冰魂素魄,并将寥寥几笔的家书,交给祝英台过目。祝英台终于弄清了原委,告慰梁兄,并向文才表示了深深的歉意。
祝英台出嫁当日,她坚持要经胡桥祭奠。轿至胡桥梁山伯墓时,祝英台哀嚎恸哭,伤痛欲绝,晕倒在梁山伯墓前。随着一声晴天霹雳,梁山伯墓裂开,祝英台纵身跃入墓中,践行了俩人“生前不能夫妻配,死后也要成双对”的誓言。这种打破传统礼教的叛逆精神,对爱情的大胆炽烈赢得了全世界的同情与赞美。
只留下孑然一生的文才,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世俗舆论,他无奈地喊出了“浊世难留我清白人,不如与梁兄共泉台”的心声,要以死来洗刷自己的冤屈,换取一身清白。“谁来还我清白?”文才的哀号随风飘向无边无际的天空,独自回荡。
恍恍惚惚的文才为表明自己的清白,离开梁祝墓地后,走出家乡,直接来到了官署,用一生未娶、勤政爱民佐证自己的清白,更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后来,家乡人们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觉得愧对文才。直至文才晚年回归故里,既暗笑也欣慰,好歹我心里踏实,对上无愧于苍天,对下无愧于百姓,对自己无愧于内心。并留下遗训“为人清白”四字:让子孙后代遵循“清白”遗训,以“清白”传家,光宗耀祖。于是当地百姓就把他的马家庄更名“清白里”,又叫清白村,今属宜兴市徐舍镇鲸塘。至今在清白村马家故宅门额上仍存留“清白遗风”四字,字迹清晰雄浑。一个美丽、凄婉、浪漫、壮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传承着千年“清白遗风”,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此后,清白里的村民只要子女面临科举、升学等要事时,都要赴碧鲜庵、善权寺、三生堂焚香烧纸、虔诚许愿,祈祷保佑子孙日后能好运(连连),科举得中,梦想成真,像祝英台、梁山伯、文才那样成为“国山三贤士”。当地还流传着“碧鲜庵里读书堂,三生堂内出宰相。碧鲜庵和三生堂,到此一程好运来”的民谣。据说三生堂的三尊神像供学子朝拜,以求保佑金榜题名还真的非常灵验。每届(年)中考、高考临近之际,神案上就会摆满了各色准考证和学生证,是那些参加考试的学生和家长在祈求三尊神灵护佑,护佑学子成就一番事业,能够一生幸福。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