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海明威足迹
文/王树华
海明威,这位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人生的近三分之一时光,是在古巴度过的。这片土地不仅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更悄然融进他的文字,化作文学记忆中一抹明亮的加勒比海色彩。
哈瓦那,古巴的首都,也是她最大、最具风情浪漫的城市。城中有一家名为“两个世界”的旅馆,坐落在可俯瞰整个码头的位置。海明威最初来到哈瓦那时就选择入住这家酒店,并被511房间的凉爽通风和绝佳视野所吸引,在这里可以看到哈瓦那老城和海港。他以非常优惠的价格长租了这个房间。推开窗,是一片无垠的蓝色,那是加勒比海在日光下闪烁的模样。海明威在1932年至1939年间在此断断续续居住了7年。
正是在这个房间里,他创作了著名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 的大部分内容,以及许多短篇小说和文章,这个房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摇篮。
如今,酒店将511房间保留为一个小型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海明威的旧打字机、书籍、照片和一些私人物品。游客可以参观这个房间,感受他当年的创作环境。
历经百年,这幢粉色的建筑依然作为酒店迎接着八方的来客。“两个世界”的名字也从未更改,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着海明威的老照片,时间仿佛在此放缓了脚步。老式推拉门电梯仍在运行,每一次升降都伴随着哗啦啦的声响,像是一段旧日时光的回响。大厅电梯口也摆放着他的相片,安静注视着往来的客人。酒店外的街道上,艺人正进行行为艺术表演,浑厚的萨克斯声流淌在周围的大街小巷。我漫步于此,静静的聆听,试图寻找那些属于海明威的痕迹。
其实,他有多部作品都与“两个世界”紧密相连。不仅有我们所熟悉的《丧钟为谁而鸣》的部分章节在此落笔,《死在午后》也诞生于这个房间。墙外是市井的喧嚣,窗内是文学的寂静,海明威正是在这两种世界的交界处,写下了他心中的战争、生命与死亡。
而在哈瓦那老城区——那片已有五百多年历史、遍布古朴城堡与高耸教堂、小巷纵横交错的地带,武器广场附近有一家被中国人称做“五分钱”的小酒馆。我用翻译器对着它的西班牙文原名直译是“中档酒店”,但中文却传神地把它译作“五分钱小酒馆”。海明威在哈瓦那长居期间,是这里的常客,一杯莫吉托(一种鸡尾酒的名字),几乎成了他每次到来的仪式。
“五分钱小酒馆”不仅是海明威饮酒谈天、结交朋友的社交场所,更是他观察人世、捕捉灵感的写作驿站。他笔下许多人物与情节,都源自于此地的见闻与对话。
在阳光充沛的午后,我慕名来到这家酒馆。当我向老板询问海明威常坐的位置时,他热情地引我走向了那个承载着往日气息的角落。落坐后,我点了一杯与海明威同款的莫吉托——一种由古巴朗姆酒、柠檬汁、薄荷、糖和碎冰调制而成的鸡尾酒,入口甜中带涩,清新中有一丝烈性。我慢慢啜饮,试图品味出几分他当年的心境。
酒馆蓝色的墙壁上,布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言与签名,其间不乏文学大家的手迹,我看到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和智利的聂鲁达。手持一杯莫吉托,耳畔是古巴乐手热情豪放的音乐,仿佛时光并未走远,而海明威,才刚刚起身离去。
正是在这样的古巴时光中,海明威完成了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巨作《老人与海》。哈瓦那赋予他无尽的灵感与故事——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他在这里断断续续居住近三十年,把这座城市的光影、海浪与人生百态,都写进了它永恒的文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