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勋章~陶奇勋的传奇人生》
作者:吕莉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一位老兵,他叫陶奇勋,用一生书写着传奇。1947年冬,战火纷飞的彰武,少年陶奇勋初入军营,稚气未脱。他是小宣传员,却在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担当。临时抽调到卫生所,照顾伤员,温暖如春。他心细如发,解开棉衣,用体温温暖战友们那冰冷的手脚,烧焦了两副手套、烫伤了三根手指,而近200名伤员,无一冻伤,皆因他的倾情付出。
1948年,攻打四平的硝烟中,他再次承担护理工作,始终践行着“把伤员当亲人”的理念。两次战斗,他荣立大功,成为战友们的榜样,报道他事迹的手稿,被四平市烈士陵园永久收藏。东北民主联军七纵队二十一师,奉命启程,山海关外,风雪交加,但我们的心,早已飞向了远方。平津战役,天津城下,炮火轰鸣,硝烟弥漫,战士们英勇无畏,冲锋在前,海光寺、跃华中学,警备司令部被占领,金汤桥上,会师的号角响彻云霄,天津解放,喜讯传遍四方。
天津休整,思想波动,东北籍的战友,思念家乡。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声音,唤醒了我们心中的火焰。忆苦思甜,话剧演出,“血泪仇”“抱住枪杆不撒手”,激发了我们的斗志,练兵场上,生龙活虎,党员带头,热血请战,“党指到哪,我们就打到哪!”这誓言,如钢铁般坚硬。
1949年,东北民主联军更名为四野,四十四军一三二师,挥师南下,咸水沽镇,乡亲们夹道欢送,彩旗飘扬,横幅高悬,“欢送大军南下,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鸡蛋、毛巾、牙膏、牙粉、肥皂、香烟,大娘大婶自制的慰问袋,装满了大红枣和鲜果,这情谊,如暖流,涌遍全身,我们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人民万岁!”
行军两月,跨越三省,六月初,渡过长江,进入江西。高温酷暑,蚊虫叮咬,疟疾、肠炎、腹泻,非战斗减员,令人忧心。吉安阜田,暂且休整,兵强马壮,恢复体力,九月初,继续南进,九连山中,雾气蒙蒙,昼夜兼程,追击敌军,军装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我们的心,始终坚定。
1949年10月1日,山间小道,传来口令:“向后传,建国了!”那一刻,我们的心,如潮水般汹涌澎湃。当晚,宣传队指导员何廷仁,传达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喜讯,“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第二天,行军路上,“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响彻云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歌声,如战歌,激励着我们前行。
解放广州的号角已经吹响,李宗仁要炸毁广州,我们急行军,日夜兼程。云台山下,遭遇敌军,激战五小时,敌胆寒心惊。沙河、黄花岗,冲入市区,火车站、总统府、警察局,一一被占领。广州解放,喜讯传遍四方,我们师的战士说:“去年十月十四日解放锦州,今年十月十四日解放广州,这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进城后,我们担任警备任务,变成了“穗警”,守护广州的安宁。在广州战役中,我们歼敌一万八千,缴获枪支弹药、车辆和军用物资无数。师政治部主任程世清说:“我们是一支英雄部队,从零下三十度走到零上四十度,猛打猛冲,不怕流血牺牲。”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我们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受到叶剑英将军的高度赞扬。
1984年,他告别军营,光荣离休,离休,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退役后,他初心不改,他是战友们的“知心人”,定期走访伤残战友和军烈属家庭,为他们提供帮助和志愿服务。他是社区的“流动安全哨”,组建义务巡逻队参与巡逻防控工作,为社区治安贡献力量。他是“红色基因传承者”,走进社区、学校讲述军旅战斗故事,让爱国情怀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陶奇勋,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军人本色,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爱国情怀。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与担当,他用一生证明了什么是奉献与热爱。他是时代的楷模,是英雄的典范,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