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现实对话
作者/吕永刚
诵读/武全
题记:现实对梦说
我真正体验了哭和笑 不像你虚无缥缈
梦回答说
你是被动的 受约外界而情感喧泻
大脑被梦与现实折磨
分不清对错
一边守着梦等待
一边被现实打脸
于是 躯壳变得不知所措
走一步 回回头
不知梦中 现实
连空气都在说慌的时代
食品都能造假的社会
有什么可以依赖
活着 如履薄冰
死了 也不得安宁
迎亲的彩礼 送亡的路上
总有金钱横在那里
拒绝贫困 贫困遍地
迎亲爆竹 轰出多少伤痛
送葬唢呐 吹起多少乌云
梦与现实对话
是哲学命题 还是自然现象
人间脚踏两只船
一只是风雨兼程 一只是理想风帆
沉沦 起伏 颠簸人海
乘不上波峰 必淹没于浪底
我开始怀疑人生 一个双重骗子
骗走快乐童年 幻想青春
偷盗中年果实 吞灭夕阳火红
为什么 梦与现实两者之间
没有链接轨迹
通向理想的列车 总是晚点
最后消失进黄昏
现实残酷 梦的骗术
已让我开始麻木 四肢不由大脑
心灵不守魂舍
2025.9.13日凌晨4点38分草于米佳书画院
《截短梦想到理想的距离》
——评析诗人吕永刚诗作《梦与现实对话》
文 杨宝库
吕永刚的诗作《梦与现实对话》以直白却锋利的笔触,剖开了现代人对“梦”与“现实”的集体困惑。诗歌没有沉溺于对现实的抱怨或对梦境的沉溺,而是以“对话”为镜,照见人生的矛盾与求索——这恰是“截短梦想到理想的距离”的起点:正视矛盾,方能寻得突围之路。
诗歌对现实与梦想辩证关系的思索,打破了“非此即彼”的误区。现实说“我真正体验了哭和笑”,梦反驳“你是被动的,受约外界”,二者看似对立,实则共生。正如《礼记》所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梦想是人生的“方向舵”,而现实是“压舱石”:没有现实的“哭和笑”,梦想便成了空中楼阁;没有梦想的“主动求索”,现实也会沦为麻木的重复。诗人“一边守着梦等待,一边被现实打脸”的挣扎,正是大多数人追寻理想的常态——这种挣扎不是过错,而是梦想向理想靠近的必经磨砺。
诗中对现实个别现象的批判,并非悲观的控诉,而是清醒的警醒。“空气都在说谎”“食品都能造假”“金钱横在迎亲与送亡路上”,这些笔墨直指发展中的阵痛:诚信缺失、功利主义、贫富差距的局部显现。但若置于家国视野下便会发现,国家正以“打假专项行动”守护消费安全,以“乡村振兴”破解贫困难题,以“移风易俗”引导婚丧新风——这些努力恰是对诗人困惑的回应:现实的瑕疵不是“放弃梦想”的理由,而是“改造现实”的动力,但愿硕果丰盈。
而“梦想变成理想的囧态”,更藏着深刻的成长智慧。“通向理想的列车,总是晚点,最后消失进黄昏”,道尽了理想落地的艰难。但古往今来,哪份理想不是在“晚点”中铸就?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历经多次游说失败才助燕合纵;玄奘西行取经,遇风沙、遭劫匪,九死一生才带回真经。诗人所谓的“囧态”,实则是理想的“试金石”:那些没被“晚点”打垮的人,终将把“消失的黄昏”走成“黎明的起点”。
诗中诸多句子更含哲思。“人间脚踏两只船,一只是风雨兼程,一只是理想风帆”,道破了人生的本质:“风雨兼程”不是对“理想风帆”的背叛,而是为其蓄力——正是现实的奔波,让梦想有了落地的重量;“人生是双重骗子,骗走快乐童年,幻想青春”,看似残酷,实则是成长的真相:童年的“梦”是天真的憧憬,青春的“幻想”是热血的试探,而中年对“骗子”的醒悟,恰是对理想更清晰的认知;“现实残酷,梦的骗术让人麻木”,则是在提醒我们:麻木不是终点,而是反思的开端,正如鲁迅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唯有不被麻木吞噬,才能守住向理想前行的勇气。
这份思索最终可升华为家国情怀:个人的“梦”从来不是孤立的,当无数人在“风雨兼程”中截短自己的“梦想与理想距离”,是在为国家的“中国梦”添砖加瓦,更是用现实的行动,让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同频。
《梦与现实对话》不是一首悲观的诗,而是一曲清醒的“突围歌”。它告诉我们:不必因现实残酷而弃梦,也不必因梦想遥远而避世。截短梦想到理想的距离,从来不在“梦里”,而在“现实的每一步”——走稳“风雨兼程”的路,理想的风帆终会迎着晨光启航。
2025年9月13日10时4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