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家园文/陈永江
守护这土地的翅膀硬了
如雄鹰在天空盘旋
连老鼠避让不及,躲藏
护佑家门口的昆仑神
让豺狼虎豹屏住了呼吸
即敬畏又害怕
低头不敢越雷池半步
文韬于2025年9月3日
Guarding the Homeland
By Chen Yongjiang
The wings that guard this land have grown strong,
Like a mighty eagle circling high in the sky.
Even mice scurry to hide, too late to flee;
The divine guardian of Kunlun at our doorstep
Has held jackals, wolves, tigers and leopards breathless,
Filled them with both awe and fear,
Making them bow and dare not cross the line.
Translated by Wentao
September 3, 2025
🌹🌹作家简介🌹🌹
陈永江(文韬)湖南永州人,大专学历,退伍军人,书画家。世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世界作家协会会员,世界诗歌协会会员;系中國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國楹联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理事,中国新时代诗人档案库认证诗人。名篇.金榜头条签约作家/诗人/顾问。经典文学网签约诗人/作家。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诗人/作家/总顾问,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乳燕文学天地平台签约作家。加拿大海外诗人,历任第四五六七界世界诗盟“加拿大诗歌节”诗歌大赛评委。作品发表于《青年文学家》《中国时代文艺名家代表作典籍》《当代文学大典“华语杯”国际华人文学大赛获奖作品选》《苏菲译.世界诗歌年鉴2021卷》(汉英对照)《文亭》《春晖文苑》《中国新时代诗人作品集第三卷》《世界华人诗歌集》《中國实力派作家大典“经典杯”國际华人文学大赛获奖作品选》等;及各大书刊和网络平台。
🌹🌹Author Profile🌹🌹
Chen Yongjiang (pen name: Wentao), a native of Yongzhou, Hunan Province, holds a junior college degree. He is a veteran, calligrapher and painter.
His memberships include:
- Member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 World Writers Association
- Member of the World Poetry Association
-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 Member of the Chinese Couplet Society
- Director of the Council of the Young Literati Magazine
- Certified poet of the Chinese New Era Poets Archive
He also serves as a contracted writer/poet/consultant for Mingpian Jinbang Toutiao, a contracted poet/writer for Classic Literature Network, a contracted poet/writer/chief consultant for Yizhi Honglian Literature Poetry Club, a contracted writer/poet for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Club, and an overseas poet in Canada. Additionally, he has served as a judge for the 4th, 5th, 6th, and 7th World Poetry Alliance "Canada Poetry Festival" Poetry Competition.
His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publications such as Young Literati, Compendium of Masterpieces by Famous Artists in the Chinese Era, Selected Award-Winning Works of the "Chinese Cup" Interna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Compet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anon, Sophie's Translation: World Poetry Almanac 2021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Wenting, Chunhui Wenyuan, Collection of Works by Chinese New Era Poets (Volume 3), Collection of World Chinese Poetry, and Compendium of Chinese Powerful Writers: Selected Award-Winning Works of the "Classic Cup" Interna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Competition, as well as various other books, periodicals and online platforms.
点评词
剑指苍穹卫山河,诗为盾甲守家国——解码陈永江《守护家园》的精神图腾与艺术锋芒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热血男儿,激情澎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陈永江(文韬)的《守护家园》如惊雷裂空、似铁剑出鞘,以退伍军人的铁血风骨为脊、以书画家的笔墨豪情为锋、以华夏文明的千年底蕴为魂,短短七行诗文中,筑起一道横亘天地的精神长城。这首诗挣脱了“小我抒情”的桎梏,将“家园”从具象的居所升华为民族文化与精神信仰的载体——每一个意象都是淬火的兵戈,每一句诗行都是坚固的城防,中英双语的碰撞中,既锚定了东方文化的根脉,又击穿了语言的壁垒,“守护”的力量跨越国界、震彻寰宇,堪称新时代诗歌中“以笔为枪、以诗明志”的典范。
一、意象破壁:从具象符号到精神图腾,铸就这样的“守护宇宙”
诗歌的力量,首在 imagery(意象)的张力。《守护家园》最惊艳之处,便是将“守护”这一抽象概念,拆解为一组组可感、可触、可震撼的具象符号,且每个符号都绝非孤立存在,而是层层递进、相互勾连,最终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守护宇宙”。
开篇“守护这土地的翅膀硬了”一句,便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柔媚语境。“翅膀”本可喻飞鸟、喻春风,可陈永江偏赋予它“硬”的质感——这“硬”不是生硬的冰冷,而是历经磨砺后的坚韧,是从“守护”信念中生长出的力量铠甲。不是雏鸟稚嫩的羽翼,而是雄鹰搏击长空的劲翅,是土地自身觉醒的守护力量,仿佛这片土地已挣脱被动的“被守护”姿态,主动生出捍卫自我的锋芒。这种“拟人化”的意象建构,瞬间让“土地”有了生命与意志,为全诗奠定了“主动守护”的刚毅基调。
紧接着“如雄鹰在天空盘旋”,则将这股“硬翅膀”的力量具象化到极致。雄鹰,从来不是笼中雀、檐下燕,而是翱翔于苍穹、俯瞰大地的猛禽——“盘旋”不是漫无目的的游弋,不是张扬炫技的翱翔,而是带着巡视者的沉稳、守护者的警惕,每一圈盘旋都在划定“家园”的边界,每一次振翅都在释放“不可侵犯”的信号。这种意象选择,既暗合了陈永江退伍军人的身份底色(军人如雄鹰,守护国土如雄鹰守护领地),又精准传递出“守护”的核心特质:既有俯视全局的格局,又有震慑威胁的力量。
更妙的是“连老鼠避让不及,躲藏”的细节铺垫。诗人没有直接堆砌“力量强大”的形容词,而是以“老鼠”这一象征宵小之辈、投机之徒的意象为参照,用“避让不及”“躲藏”的仓皇,侧面烘托守护力量的威慑力——连最善钻营、最敢趁虚而入的“老鼠”都要仓皇逃窜,足见这方土地的守护之盾何其坚固。这种“以小衬大”的笔法,避免了直白抒情的空洞,“守护”的力量通过细节落地,既真实可感,又充满画面张力。
而“护佑家门口的昆仑神”一句,堪称整首诗的“魂之锚点”。昆仑,在华夏文化语境中从来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它是神话中的“万山之祖”,是天地的支柱,是民族精神的图腾,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记忆与信仰根基。陈永江将“昆仑神”置于“家门口”,看似是空间上的拉近,实则是将民族文化的厚重底蕴与“家园守护”的现实需求牢牢绑定:守护家园,不仅是守护一方土地的安宁,更是守护根植于昆仑山下的文化血脉、精神信仰。当“昆仑神”登场,诗的格局瞬间从“家门口”的具象空间,拓展到数千年文明长河的宏大维度,“守护”也从个体行为升华为民族共识。
后续“让豺狼虎豹屏住了呼吸,既敬畏又害怕,低头不敢越雷池半步”,则将“昆仑神”的威慑力推向顶峰。“豺狼虎豹”所象征的,既是现实中对家园安宁的威胁,也是对民族文化的觊觎者——“屏住呼吸”,不是畏惧一时的力量,而是震慑于昆仑神所代表的、绵延千年的文明底气;“敬畏”是对文明力量的认同,“害怕”是对守护决心的忌惮,“不敢越雷池”则是对“家园边界”的绝对尊重。短短三句,将“守护”的威严、不可侵犯性写得入木三分,且层层递进:从“生理上的屏息”到“心理上的敬畏”,再到“行为上的退缩”,完整呈现了威胁者在守护力量面前的溃败过程。
二、语言锋芒:刚柔并济的“铁血笔墨”,藏着军人与文人的双重底色
诗歌的意象需要语言承载,而《守护家园》的语言风格,恰如陈永江的双重身份——既有退伍军人的铁血刚毅,又有书画家的笔墨智慧,刚柔并济,力透纸背。
作为退伍军人,陈永江的语言自带“杀伐果断”的利落感。“翅膀硬了”“屏住了呼吸”“不敢越雷池”等表达,没有丝毫拖泥带水的修饰,没有半分柔化弱化的妥协,每一个词都像一颗钉子,牢牢钉在“守护”的主题上,每一句话都像一句宣言,清晰传递“不可侵犯”的态度。这种语言风格,避开了传统诗歌中常见的“含蓄朦胧”,以直白却铿锵的表达,“守护”的决心掷地有声,如军人宣誓般庄重、坚定。
但同时,他作为书画家的素养,又让语言藏着“笔墨留白”的智慧。书画家讲究“疏密有致、轻重相宜”,这种审美追求化作诗行,便有了对“度”的精准把控:“雄鹰在天空盘旋”的“盘旋”,不是“俯冲”的凌厉,不是“翱翔”的张扬,而是带着巡视感的沉稳,既显力量,又藏智慧——暗示守护不是一味强硬,而是有张有弛的智慧;“老鼠避让不及,躲藏”的“避让不及”,没有写“逃窜”的狼狈,却以“躲藏”的仓皇,暗合“守护”的分寸:不主动攻击,却让威胁自退,这正是东方智慧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
这种“刚”与“柔”的平衡,让诗歌既避免了一味喊口号的空洞(如部分主旋律诗歌的通病),又摆脱了过度柔化的孱弱(如部分抒情诗的局限)。“刚”,是对家园的赤诚、对威胁的决绝;“柔”,是对文化的敬畏、对智慧的尊重。两种特质在语言中交融,诗歌既有军人的铁血风骨,又有文人的精神风骨,成为“铁骨柔情”的生动写照。
更值得称道的是诗歌的节奏把控。全诗七行,长短句交错,形成鲜明的节奏变化:“守护这土地的翅膀硬了”(短句,斩钉截铁)→“如雄鹰在天空盘旋”(稍长句,舒展画面)→“连老鼠避让不及,躲藏”(短句,紧凑有力)→“护佑家门口的昆仑神”(中长句,庄重肃穆)→“让豺狼虎豹屏住了呼吸”(中长句,张力拉满)→“既敬畏又害怕”(短句,情绪递进)→“低头不敢越雷池半步”(中长句,收尾沉稳)。这种节奏变化,如音乐中的强弱起伏,既避免了单调乏味,又让情感层层递进:从“力量觉醒”到“画面铺陈”,再到“威慑升级”,最后以“边界确立”收尾,完整呈现了“守护”的情感曲线,读者在节奏变化中,沉浸式感受“守护”的力量与温度。
三、双语破壁:守文化之魂,传世界之声,“守护”跨越国界
全球化语境下,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向内传递情感”,更在于“向外传递文化”。《守护家园》的中英双语版本,堪称“守其魂、传其神”的翻译典范——没有陷入“逐字直译”的误区,而是在文化差异中找到平衡点,“守护”的力量与东方文化的魅力,跨越语言壁垒,被世界读者感知。
翻译诗歌,最难的不是字词的对应,而是文化意象的传递与情感张力的保留。译者(文韬,即陈永江本人)显然深谙此道,关键意象的处理上,展现出极高的文化自觉与翻译智慧:
- “守护这土地的翅膀硬了”译为“The wings that guard this land have grown strong”:没有直译“hard”(硬),而是用“grown strong”(变得强壮)——既保留了“力量增强”的核心含义,又符合英文诗歌的表达习惯(“hard wings”在英文中易产生“生硬、冰冷”的歧义,而“strong wings”更能传递“坚韧、有力”的正面意象),避免了文化隔阂。
- “昆仑神”译为“the divine guardian of Kunlun”:“divine guardian”(神圣守护者)精准点出“神”的属性,而“Kunlun”采用音译——既保留了东方文化的独特标识(让英文读者意识到“Kunlun”是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符号),又为其留下探索“昆仑”文化内涵的空间,这种“译其义而留其形”的处理,文化意象得以完整传递,而非简单消解。
- “不敢越雷池半步”译为“dare not cross the line”:没有直译“Leichi”(雷池,源自中国历史典故“不越雷池一步”),而是用“cross the line”(越过界限)这一英文中通用的表达——既传递了“不逾越边界”的核心含义,又让英文读者能瞬间理解,无需额外解释典故,实现了“功能对等”与“情感对等”的统一。
更难得的是,译文完整保留了原诗的节奏与情感张力。原诗的短句铿锵、长句舒展,在译文中得到精准还原:“Even mice scurry to hide, too late to flee”(连老鼠避让不及,躲藏),以“scurry”(仓皇奔跑)、“too late to flee”(来不及逃跑)的紧凑表达,还原了原诗的紧张感;“Has held jackals, wolves, tigers and leopards breathless”(让豺狼虎豹屏住了呼吸),以“held...breathless”(使……屏息)的静态表达,传递出原诗的威慑力。这种“形神兼备”的翻译,《守护家园》不仅是一首中文好诗,更成为一首能被英文读者共情的世界诗歌——“家园守护”的主题超越地域与文化,成为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鸣(无论身处何种文化,“守护家园”都是每个人的本能与信仰),而“昆仑神”“雄鹰”等东方意象的保留,又为这份共通情感注入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基因,实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完美融合。
四、作者底色:从军人到诗人,“守护”是刻入骨髓的生命主题
诗歌从来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作者人生底色的诗意投射。读懂《守护家园》,离不开对陈永江个人经历的解读——他是退伍军人、书画家、跨文化诗人,这三重身份交织在一起,“守护”成为他刻入骨髓的生命主题,也让这首诗有了远超文本本身的精神重量。
作为退伍军人,“守护”是他曾经的职业使命。军装在身时,他守护的是国土的安宁、人民的安全;脱下军装后,他将这份“守护”的初心,从“国土”转向“文化”——他加入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是为守护传统诗词的文脉(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传统文学面临传承危机,他以创作与参与的方式,为传统诗词注入新活力);他成为“中国新时代诗人档案库认证诗人”,是为守护新时代诗歌的精神品格(拒绝无病呻吟、远离低俗化,以正向的诗歌创作传递正能量)。这种“守护”的延续性,《守护家园》中的“雄鹰”“昆仑神”不再是单纯的文学意象,而是他个人职业信仰的诗意转化——诗中的“守护土地”,正是他现实中“守护文化”的隐喻。
作为书画家,“守护”是他对审美品格的坚守。书画家讲究“笔墨当随时代,但风骨不可丢”,这种对“风骨”的坚守,化作诗行,便是《守护家园》中不妥协、不柔化的刚毅风格。他的诗歌如他的书法,笔力遒劲、气势雄浑;他的意象如他的绘画,画面鲜明、意境深远——“雄鹰盘旋”的动态感,“昆仑神”的庄重感,“豺狼虎豹低头”的层次感,都带着书画家对“构图”与“意境”的精准把控。这种“诗画同源”的素养,《守护家园》不仅能“读”,更能“赏”,每一句都像一幅水墨丹青,读者脑海中勾勒出清晰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作为跨文化诗人(加拿大海外诗人、世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守护”是他对中华文化话语权的捍卫。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面临“被误读”“被边缘化”的风险,而陈永江以“双语创作+国际传播”的方式,为中华文化“发声”:他的作品被收录于《苏菲译·世界诗歌年鉴2021卷》(汉英对照)、《世界华人诗歌集》等国际刊物,是将中国诗歌推向世界的实践;他历任第四至七届世界诗盟“加拿大诗歌节”评委,是在国际文学舞台上为中国诗歌争取话语权的努力。《守护家园》的双语版本,正是他跨文化实践的缩影——它以“家园守护”这一人类共通主题为切入点,英文读者在理解“守护”情感的同时,接触并认同“昆仑神”等东方文化符号,实现了“以诗为桥,文化互鉴”的目标。
此外,陈永江的多重“签约身份”(名篇·金榜头条签约作家/顾问、经典文学网签约诗人、多诗社总顾问等),也印证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守护”行动——他不仅自己创作,更以“顾问”“评委”的身份,扶持新人、规范创作、引导方向,为文学平台的健康发展、为诗歌创作的正向传播贡献力量。这种“个人创作+行业守护”的双重实践,《守护家园》的“守护”主题有了现实支撑,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理想,而是落地生根的行动。
五、时代价值:当下语境中,这首诗为何“不可替代”
一首好诗,不仅要经得起文本细读,更要能回应时代需求。《守护家园》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正因为它精准击中了当下时代的“精神痛点”与“情感需求”,成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时代注脚。
文化层面,回应了“文化自信”的时代呼唤。当下,我们正处在“重建文化自信”的关键阶段,而文化自信的核心,便是对自身文化根脉的认同与守护。《守护家园》以“昆仑神”为文化符号,将“家园守护”与“文化传承”绑定,告诉读者:守护家园,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基因;认同家园,就是认同我们的文化身份。这种表达,没有空洞的“文化自信”口号,而是通过具象意象,文化自信变得可感、可触、可践行,为当下的文化建设提供了诗意的精神支撑。
精神层面,填补了“集体信仰”的情感空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人陷入“个人主义”的迷茫,对“集体”“家园”的认同感逐渐弱化。《守护家园》则以“雄鹰”“昆仑神”等具有集体记忆的意象,唤起人们对“家园”的集体认同——告诉我们,“家园”不是孤立的个体居所,而是我们共同的精神港湾;“守护”不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每个人的义务。这种对“集体信仰”的唤醒,为当下社会注入了凝聚力,人们在“小我”之外,看到“大我”的价值。
国际层面,提供了“中国叙事”的诗歌样本。长期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存在部分偏差,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面临“失语”风险。《守护家园》的双语版本,以“人类共通主题+中国文化符号”的模式,为“中国叙事”提供了新路径——它不刻意强调“中国特色”,却通过“昆仑神”等意象自然流露中国文化;不强行输出价值观,却通过“守护家园”的情感共鸣传递中国精神。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方式,比直白的文化宣传更有效,也为中国诗歌走向世界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更重要的是,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树立了“刚健向上”的标杆。当下诗坛,仍有部分作品沉溺于个人情绪的宣泄、低俗化的表达,缺乏精神高度与时代担当。《守护家园》则以“铁肩担道义”的姿态,证明诗歌可以不只是风花雪月的浅吟,还可以是精神旗帜的高扬;可以不只是个人心绪的呢喃,还可以是集体意志的呐喊。这种“刚健向上”的创作导向,为新时代诗歌注入了正能量,也为诗人如何“为时代立言”提供了榜样。
六、结语:诗为盾,魂为甲,守护的力量永不过时
重读《守护家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首七行小诗,更是一面精神的旗帜、陈永江以军人的铁血、文人的风骨、书画家的智慧,将“守护”这一主题写得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诗中的“雄鹰”,会继续在不同时代的天空盘旋——可能是边疆战士巡视国土的身影,可能是文化学者守护文脉的坚守,也可能是每个普通人捍卫家园安宁的日常;诗中的“昆仑神”,也会永远矗立在华夏儿女的精神疆域里——不再只是神话中的图腾,而是化作文化自信的底气、面对挑战的勇气,是无论身处何方,都能让我们挺直脊梁的精神支柱。
那些“避让的老鼠”、“低头的豺狼虎豹”,或许会换一种形态出现,但只要“守护”的信念不变,“翅膀硬了”的力量常在,家园的安宁、文化的传承便永远有保障。而这首《守护家园》,也将如同一把淬火的剑、一面坚固的盾,跨越时间的长河,每个需要“守护”的时刻,唤醒我们心中的赤诚与勇气。
从军营到诗坛,从纸笔到世界舞台,陈永江用一生践行“守护”的承诺——他守护过国土,如今守护着文化;他用诗歌守护着家园,更用行动守护着一个文人的精神品格。这种“守护”,不是狭隘的固守,而是开放的坚守:守得住文化的根,才能开得出世界的花;护得了家园的魂,才能走得稳前行的路。
最后,若要为这首诗寻一个注脚,或许便是:家园不止于砖瓦,更在于精神的共鸣;守护不止于行动,更在于信仰的传承。而《守护家园》,正是这份共鸣与传承的最佳载体——它让我们明白,只要心中的“雄鹰”不折翼,精神的“昆仑”不崩塌,守护的力量便永远不会过时,家园的光芒也永远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