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老宜兴(二)
路边
开店经商
宜兴人对经商的看重不如农业,民谣是“千行万行,种田是本行”。但看得比公务员正经,许多家谱家规写明子孙可耕读可商贾,断不可进衙门充书役,以免心术不正玷污清白。旧时宜兴封建书役与政府雇佣的轿夫粗壮工一样,都是年薪六两银子,属于低薪阶层。
宜兴人决定以经商为职业后,一般要举行告诉祖宗礼。告诉祖宗要有酒有菜,并祷曰:“祖宗在上,薄酒请享,仰祖有田,裔孙兴旺。孙有代出,田不增长,日长岁久,产寡难养。经商之择,亦是正当。尚儒去奸,诚信为上。待客售物,如奉父享。祖怜神照,佑我业昌。”所以宜兴人经商,一般都是信奉“儒在心诚为上”的。
决定了经商,接下来便要租店面房或买店面房,造店面房的情况不多,因为造要看机会。譬如城市有发展趋势,原来不属于市区的地方,因为人气旺,可以造房经商,或者可以把原来的住宅房改为商业房。然后是定字号,拜地方,广请财神。
开店第一要定店名,也叫字号。字号是商店的第一广告。人们往往从字号上,便知道了商店的经营范围,譬如光绪间高塍街的“朱万兴南货店”。现在的商店,几乎每家都要在店门上方墙面做大招牌写店名,过去却是少数大店才有。有些小店会挂一面布质行业幌旗,譬如酒店会悬挂一面写有“酒”字的幌旗,宜兴东大街菜巷做夜市的蟹行,则在门前挂个灯笼,灯笼上画了一只蟹。
但是宜兴所有商店,不管大小,青龙牌是必有的。青龙牌由上好木材制作,一般宽与柜台相等,长二至三尺,立于柜台边侧,背向人进出口处,正面写有商店字号,字上下绘有龙图案(店堂大一点的,则青龙牌也大一些,挂在顾客进门抬头看到的对面墙上)。新店开张,先立青龙牌,并且要用红绸布兜起来。在柜台上面向青龙牌,还要供奉美酒佳肴。解放后私营商业合作归公,青龙牌被废除。
开店要拜地方,即开店时带着礼品上门与地方上的实力人士打招呼,求得他们的允许和支持,免得开张了来责怪和捣乱。过时过节也要去送送礼,以维系感情。必要时还得办宴席请他们来吃一顿,以增加感情联络。开业时,请他们到现场来捧捧场。这样下来,就可以开业了,开业要放鞭炮,在开业的鞭炮声中,去掉青龙牌上的红绸,撤去供品,正式营业。商品价格,一般会作开张九折优惠,时间一天,实力粗的大商店,也会作二到三天优惠。但有些店的优惠不是打折,而是添头赠送,譬如卖一斤送一两,卖一尺送一寸等。改革开放后大商家开业一般是请领导或社会名流在鞭炮声中剪彩,门口摆放各方恭贺花篮,再是请锣鼓队助阵,也散发购物优惠卷。小商店则简单些,仅是放几个鞭炮摆几个花篮。
老话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商店也有不成文的习俗常规。一般商店,都有柜台货架,以堆放商品。柜台货架占店堂的三分之二,内侧站店员,脸朝外,笑脸迎客,热情服务。外侧接待顾客,店堂大的还设有茶座,贵宾光临或大客户光顾,要献茶招待。店堂扫地也有习俗,不能向外扫只能向里扫。每天开门的第一笔生意不能欠账,也不接受退货。晚上收门不能叫关门,要叫打烊,打烊本指旧时商家收门后把营业额中的碎银烧烊打成块收藏。
店面较大的店,店员也多,店员有等级,称呼也不尽相同,有小倌有伙计,有账房有朝奉,老板一般自任经理。也有另请经理负商店总责,如果没有经理,则由大朝奉向老板负总责。春节、元宵和中秋,商店门口要张灯结彩,以增加节日喜庆之气。商店派人出长差办理业务,忌讳七出八归,即初七十七廿七不出门,初八十八廿八不回家。
早上商店开门,不能无声无响,店堂地位最高的人,譬如老板或经理或大朝奉,要拿起算盘向上摇动一下,再放在柜台上拨拉几下算盘珠,这叫开门响,预祝一天生意兴隆。药店除了响算盘,还要撞响碾药的铜臼。理发店则要在擦刀布上来回擦一下剃刀,铁匠铺要先拉几下风箱。这叫“吃饭家什响一响,财源自然进门堂”。但过后这些东西不用时不能乱动。
旧时要进店当店员,需要熟人介绍,还要有人作保,双方立约,写明期限酬劳,生老病死与商店无关,再交几石米或米钱作押。实在交不出押资的就用开头的工资作押。每年大年初五到十五是铺盖日,老板如果没有继续留用,就得打铺盖回家,手工作坊也是如此。年终老板会根据年成和店员表现,加发红包,大店红包还上墙公布,以示公平和激励向先进者学习。
旧时宜兴青少年在作坊学艺叫学徒,在商店学做营业则叫学小倌。学小倌时间一般是三年,没有工钱,老板供吃住,供剃头钱,也供洗衣服的肥皂,过年也许会发几个零钱。每天小倌要早早到店堂打扫卫生,整理和补充柜台货架商品,对将要缺货的商品要及时向上汇报。小倌或学徒初来,要行拜师礼,即三次下跪叩拜,第一是拜青龙牌(没有的则拜师傅家堂),第二是拜灶头,第三是拜老板。对初来的小倌,老板经理有时会故意丢几个钱在角落里,试你手脚是否干净。学小倌很辛苦,除了要干营业工作,还要作老板的私佣,如果商店不是老板直接管理而是有经理管理的,则要做经理的私佣,帮端茶盛饭,还要帮倒夜壶。
宜兴老板开店,有供奉财神的习俗。即在商店的一个僻静处(非营业处),设一个财神阁,财神阁就是请木匠用上等好木材做的木龛,雕花涂金。里面供奉着黑脸财神赵公明,骑着老虎,一手拿钢鞭一手捧元宝,既能驱邪又能送财。他手下有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位神仙,所以是第一财神,又称武财神。文财神是范蠡,但宜兴只把范蠡作陶神供奉。神像前有香炉烛台,老板每天起早要点蜡烛上三支香并祷告叩拜。新开商店要大祭,逢年过节要中祭。致祭时老板长袍马褂,大开店面,先拜天地,再拜财神,然后和员工一起吃饭,共同庆贺。每月初二和十六还有小祭,小祭也要美酒佳肴,过后祭品则给员工分食。员工平素伙食没有荤菜,这两天叫“初二、十六托福,跟着财神爷吃鱼吃肉。”但仅有一间店面的小商铺,是没有财神阁的。
宜兴一般商店,大年初一到初四是歇年假的。期间要在青龙牌前摆放供品,店门不开,但有顾客敲门要买东西则开小门照卖。大年初五,要在五更前起早请利市,具体做法是在大门外左面放一小圆桌,上供面条、汤圆和豆沙团子,还要供三碗菜三盅酒,再点蜡烛香头并烧纸。老板领着员工向着圆桌三叩首,然后烧一把芝麻杆,燃放大小鞭炮。请利市完毕,撤去青龙牌前供品,大开店门开始营业。初五这天营业特点是早开门,早收门,只要做到生意就好。
请利市有些地方也叫祭路头,相传大年初五是路头星君生日,所以这天家家吃面纪念。路头星君就是战国时《礼记·月令》所说的五祀“门、户、霤、灶、行”中的行神,是早期商业之神。这天所有开店打工跑码头及在外求学做官等的,都有请利市习俗,以祭祀路头星君,宜兴老话是“出门自古难,路头保平安”。
旧时宜兴稍微有点规模的商店都有吃春酒习俗,即在大年初八,宴请地方士绅,希望他们对本店有所照应和支持,但所请之人是固定的,不是每年更换的,譬如宜兴城里的盐公栈,年年在厚馀堂办春酒。而且美味佳肴外,春卷和薄饼是一定要有的。春酒也叫开门酒,在作坊则叫开工酒。
大年初五祭完路头,大开店门,中午老板请店员吃面。如果店员是回家过年的,在大年夜店员告别时,老板会嘱咐说“明年初五来吃面呀。”言外含义是明年我还请你来工作呀,所以老板不叫的店员或叫了不来的店员,则视为解除用工合同。店员雇期一般为一年,除夕老板请店员吃分岁酒。上菜时老板端鱼,鱼头朝谁、或者老板特别客气为谁搛菜,意思就是解雇谁。伙计心中有数,过后主动向老板提出辞职,而老板还会说几句客气话。如果谁也不解雇,老板则把鱼头朝向自己。
商店往来,难免没有欠款,有些商店为了推销商品,还会赊欠销售,如果欠主不来归还货款,就得上门催收。但上门却有约定俗成的时间,不到时间,商店还有点亏理呢。这个时间便是端阳、中秋和春节的前夜。特别是大年夜,店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上门收帐,晚上还要提着有店家字号的灯笼挨家挨户催收,甚至一直收到天亮。也有破落大户故意躲账不回家的,被商家称为“疲户”。宜兴俗话叫“三百天好过,六十天难熬”。疲户疲户,年底日子不好过,名声也不好听,等于是被商家拉进了黑名单。
旧时宜兴商业上包括仓库码头,有用竹筹计数的习俗。譬如灶开双眼似卧虎的老虎灶,是专卖开水的。开水一分钱一暖壶,为了方便现金管理和招揽生意,可以是一根筹一暖壶,而筹的销售则是一角钱十一根。有些南北货商店也用这种方式销售商品,以吸引顾客。再如老虎灶的水是请人从河里挑来的,每天需求量不一,到底挑了几担,记不清,用筹计就较为准确,仓库码头也是这样。
旧时宜兴茶馆是一个特殊商店,茶馆为了吸引茶客招揽生意,大多请来说书先生说书,在没有电影电视的时代里,这是人们享受精神食粮的重要场所,这是其一。第二,茶馆还是一个新闻交流中心,国际国内新闻,宜兴本土新闻,以及道听途说街谈巷议家长里短,都会在这里汇聚和扩散。第三,茶馆还是一个商业行情交流和商务洽谈的场所,譬如谈粮食生意,一般在北门“新阳羡茶楼”,谈纸筋生意,一般在“聚兰茶店”,谈春笋山芋生意,一般在“昭忠祠茶园”,如若要请木匠泥瓦匠,则可以到“鲁仙宫茶馆”等。第四,茶馆还是一个吃讲茶的地方。其它如“拱北园”可以说是棋友茶馆,“范正社茶室”可以是文人茶馆,“亦园茶室”可以说是教师茶馆等。宜兴茶馆各有特色,而且遍布城乡大街小巷。但宜兴茶馆一般不准乞讨不准赌钱,不招待年轻人和妇女。
宜兴在抗战前没有法院,民间有纠纷案件由县承审员审理,但实际上民间纠纷基本没人告到县府。宜兴民谚是“好人不见官,兴讼三分恶”。真正碰到吃亏受气之事,小事或族内之事,可以请族长公断,大事或族外之事,则可以通过吃讲茶解决。吃讲茶就是受欺负人请地方绅士在茶馆里听他诉说,请他们评判是非,裁定解决方案。被告人也会被叫到现场对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失理的一方会迫于舆论压力服从判决的,而且要支付原告方请来的几位绅士的茶钱。宜兴人不好讼,有小矛盾,请人调解一下就化解了。需要吃讲茶解决的,也属于大事了。
旧时宜兴有一种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叫掮客,他们没有商店,也没有商品,而是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说合交易,从而向卖方或买方收取介绍费,人称掮皮箱的,所以叫掮客。掮客分布在多种行业,如字画古董、金银玉器、红木家具、甚至田地房产等。只要得知一方有意愿,掮客便会设法寻找另一方。商谈交易价格最好是让双方不见面,如果一方或双方一定要面谈,则掮客会居中讨价还价,具体帮着哪一方说话,则根据将向哪一方收取介绍费,也即是在为谁掮皮箱。掮客平时泡在茶馆、浴室等公共场所,以获取信息,做的多为大额生意,所以俗语有些夸张说“十年货郎担,不如掮客做一单”。
旧时商界之人会使用一种外人听不懂的特殊词语交流,这些词语就叫切口。切口或为避讳,或为讨吉利,或者是对顾客保守行情。譬如过去抽水烟,为避免经常用火石打火的麻烦,便用纸媒头引火,媒谐音霉,商家忌霉不吉利,要叫纸捻。再如老板叫伙计把次品货拿出来先卖,当然不能说货次,便说是“塌化贝”。为讨口彩,萝卜被叫作了地头旺。最普通的下班关门不叫关门要叫打烊。切口就是隐语,但切口隐语本身也不能说,要叫春点。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出版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在氿一方》、主编集《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