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区的生存攻坚
铁十师 王长江
在海拔3600米的二郎洞地区,铁道兵们不仅能够于青藏线谱写了一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打必胜的壮歌,在“生命禁区”48团军需股8名军人用自制压力锅和塑料大棚,而且能够唱出一曲以人为本“生存攻坚”的后勤保障的动人赞歌。在此要呈现给大家的是铁道兵十师四十八团军需股集体一等功背后的故事。

(图:见证铁十师四十八团驻地的一个普通的高原路牌)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苍穹之下,是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生命禁区。这里空气含氧量仅有海平的50%~60%,年平均气温零度以下。千年冻土深埋地下,脆弱的生态系统中,一株小草的成长需要数年光阴。人类在这里每多停留一刻,都是对生理极限的挑战。
然而,正是在这片生命禁区内,一条钢铁巨龙横空出世,穿越荒漠雪山,连接青海与西藏,创造了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青藏铁路。这条天路的背后,是一支英雄部队用青春、汗水与生命谱写的英雄史诗,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死生之地,关角隧道的生死考验
1975年4月5日,关角隧道内,铁十师四十七团的战士们正在紧张施工。“战备施工”已经进入第五天,新兵们刚刚适应了高原环境,投入到这座全长4005米的“控制性工程”中。
上午十点半,灾难突然降临。距隧道出口169米处,拱圈边墙轰然倒塌,1500多立方米的碎石如暴雨般倾泻而下,瞬间堵死了整个隧洞。127名干部战士被埋在黑暗之中。
“工地塌方了!”喊声撕裂了高原的宁静。于指导员站在连队院子里高声呼喊:“扛上工具马上投入抢险!”紧急集合哨声中,两个排的战士扛着铁锹、扬镐向洞口狂奔。
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周恩来总理立即批示:“不惜代价、千方百计抢救被堵官兵!”
抢险指挥部迅速成立,陈有国师长坐镇指挥。关角山与北京开通了临时专用通讯线路,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兰州军区、青海省军区和青海省的领导火速向关角山奔驰。
生命之援,钢管传递的生命讯息
洞口外,官兵们脸色阴沉,几位临时来队家属瘫坐在地上,哭得眼睛红肿。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洞内的氧气正在减少,地下水不断上涨。
横通道内仅能站立三五个人,铁锹用不上,战士们只能用手扒石碴。帆布手套很快磨破,许多战士手上鲜血淋漓,吃馒头时血迹染红了干粮。

(不忘初心踏征程再次来到关角隧道的二等功臣袁武学)
就在这危急关头,一位叫袁武学的同志在缺氧晕倒又清醒后,想到了一个土办法——找一根细钢管顺着边墙打进去,然后向里面压风。
命令传出,在1营的钢材仓库院内上百吨的钢材中,竟没有合适的钢管。隧道进口的2营紧急送来细钢管,十来人一组,抬着又细又长的钢管快步走向洞口。
土办法解决大问题。半个小时后,钢管穿过塌方体被强力推进洞内。副团长刘居才用尽全身力气嘴对着钢管喊话。连喊三声没有回音,在场的人心沉到了底。
当刘副团长喊第四声时,突然从钢管里传来微弱断续的声音:“同志们都活着!”
一句微弱的声音,像电流瞬间传遍整个工地。“同志们都活着!”工地上沸腾了,许多人流着热泪,踮着脚向洞口张望。
好消息传到北京,中央领导指示:“要精心组织,科学指挥,采取一切紧急措施,不惜一切代价抢救遇险的每一位同志。”
凌晨一点多,被堵在洞内14小时的127名人员全部脱险。
生存攻坚,高原上的“衣食父母”
在海拔3600米及以上的二郎洞地区,铁道兵十师四十八团军需股的8名干部,正在进行另一场无声的战斗——高原生存攻坚。
“生命禁区”中,最简单的吃饭问题都成了巨大挑战。当地气压低,水的沸点仅摄氏八十五度,用普通锅做饭,馒头是粘的,米饭是夹生的。尽管上级发了铝制压力锅,但这种锅太小,而且由于使用方法不当,不长时间都烧漏了。

军需股的同志们心急如焚。股长纪俊星带领研制小组,在修理连日夜奋战,只用了二十九天时间,就给全团每个连队做出了一口钢板压力锅。这种自制的钢板压力锅,具有耐高压、密封好、容量大的特点,一次可蒸一百斤面的馒头,可做一百二十斤米的饭,一锅就够全连吃一餐。
在高原,吃饭不易,吃菜更难。这里“冬长无夏天”,一年到头“风来沙滚,云来雪飘”,全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终年不能种植蔬菜,部队吃菜要到四百公里以外的低海拔地方去拉。
初到高原时,部队天天吃咸菜、干菜。有的同志得了夜盲症,有的同志指甲变平、凹陷,甚至向外翻裂。军需股意识到,要保证部队吃上青菜,首先要有个好菜窖,贮存好冬菜。

《铁道兵》报1979年2月15日星期日的报纸。
栏目:深入实际,不尚空谈
头版头条文章:辩证看先进 深入实际帮
副标题:八九二一〇部队后勤部热情帮助八九三四八部队军需股更上一层楼,配图:细心工作中的汪志荣(记者李闯民)
助理员汪志荣到外地学习建菜窖和贮存冬菜的经验后,马上到三连试点。尽管他曾因公负伤,又有病,但依然以顽强的意志坚持和战士们一起挥锹挖菜窖。三连的菜窖建成了,为部队修建菜窖提供了经验。
塑料大棚,雪域高原的绿色奇迹
冬菜贮存问题解决了,夏季吃菜怎么办?用汽车到外地拉,一车蔬菜至少要损耗三分之一。军需股的同志们从一九七五年开始深入连队试验搭塑料棚种菜。
塑料棚被风刮跑了,他们就帮助连队总结经验,把棚架搭得更牢。高原缺水,他们动员连队“一水多用”,把洗菜水、淘米水、洗脚水积存起来浇菜;夜里下雪,气温太低,他们就指导战士给每棵菜苗都戴上一个纸“帽子”;中午气温过高,就打开门窗通风。
辛勤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经过一年的试验,终于在这从来不长庄稼的风雪高原上,种出了鲜瓜、大白菜等七八种蔬菜。一九七六年夏季,塑料棚种菜在部队大面积推广成功。
更令人称奇的是,军需股的业务范围早已超出了传统“粮秣被服”的范畴。他们有一条铁律:“连队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业务。”军需股的同志们还帮助连队建起了能做酱油、醋和各种豆制品以及腌制咸、酸、辣、甜的十几种小菜的小作坊。助理员汪志荣甚至自学修表技术,为连队修好闹钟、挂钟一百一十多座,为同志们修好手表二百九十多块。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解决本来正常的吃饭问题,但是在高海拔地区就是“不正常”的大事情。军需股同志们个个都修炼成了改善生存空间的“能工巧匠”,他们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推广延伸,带动解决了相关高原军民的生活难题。
1978年11月,铁道兵党委批准给该军需股记集体一等功。
科学之力,智慧攻克世界难题
青藏铁路的建设,不仅是意志的胜利,更是科学的胜利。
千年冻土是青藏铁路建设的世界性难题。冻土随季节变化会发生冻胀和融沉,严重影响铁路线路的稳定。建设者们研发和应用了多项世界领先的冻土工程技术。
热棒通过气液转换散热,主动给路基降温;片石通风路基利用空气对流带走热量;在极不稳定冻土区,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修建长达几十公里的桥梁,让铁轨飞架于冻土之上。
就连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来到了铁道兵部队,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华罗庚先生当时深入部队在铁一师及下属的“杨连第连”与指战员搞“三同”。他不顾腿脚不便,沿着凹凸不平的施工便道,到过许多隧道、桥梁工地,为广大干部战士和职工讲解数学理论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图: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贵昆铁路施工现场发言)
华罗庚曾满怀深情地评价铁道兵:“大家公认我是一个数学家,多难的数学题,我可能把它解出来,但是,我无法解出铁道兵战士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精神传承,雪域高原的不灭火种
从“杨连第连”到“杨连第队”,从铁道兵到中铁建,“登高精神”跨越时代得以传承。
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精打细算是关键。“成本”“效益”“安全”“质量”“工期”“诚信”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体现登高精神:杨连第队设计制作的新队旗)
但核心的精神内核——无畏险阻、攻坚克难——始终未变。1984年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中铁建,精神内核从“战斗英雄”向“建设先锋”平滑过渡;2019年杨连第获评“最美奋斗者”,实现从行业楷模到国民精神符号的升级。
这种“基因式延续-适应性变异-战略性输出”的传承模式,为国有企业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功勋永铸,平凡岗位的特殊贡献
铁道兵十师四十八团军需股的8名干部,没有直接参与隧道开凿和桥梁架设,但他们用“婆婆妈妈”般的大爱,解决了高原部队生活、生存的“后勤保障军需供应”难题。

(图:当年48团领导欢送纪俊星(前排中)到47团上任后勤处处长的合影)
他们的贡献得到了高度认可。1978年11月,铁道兵党委批准给该军需股记集体一等功。《解放军报》报道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原载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六日《解放军报》记者:张宏正、华明芳、熊晓先、白天氛称他们是“咸菜萝卜官”做出的重大贡献。
铁道兵、铁道兵第一指挥部、兰州军区、总后勤部,先后分别在该团召开了高原部队生活管理现场会,介绍军需股的经验。“八一”电影制片厂在现场拍摄了纪录影片,在全军放映。
尾声:天路绵延,精神永存
如今,青藏铁路已经通车多年,列车在世界屋脊上飞驰,连接着西藏与内地,为西藏带来了繁荣、发展和希望。
但当我们享受这条“天路”带来的便利时,不应忘记那些曾经在生命禁区奋斗的人们。他们中有的已经长眠在青藏高原,有的分散在祖国各地,安度晚年。
关角隧道塌方救援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但那种“同志们都活着”的欢呼声,依然在岁月中回响。军需股的高原压力锅和塑料大棚,早已被更先进的技术取代,但那种“连队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业务”的精神,依然在激励着后人。
深受感动地品读了《解放军报》《铁道兵》报关于报道48团军需股的文章,就文中提到的部分军需股成员求助1940年出生的纪俊星老股长,他说我们曾经一个大家庭的那不能忘:
汪志荣家住甘肃天水,由于他心灵手巧助人为乐的个人魅力,尽管当下已经八十五六岁了,状态还是很好,玩微信外出拍照,生活知足美满幸福;程文财现在湖北公安,经常联系。杨宇芳在西安,经常联系。生玉来,转业到河北东光县,已故。刘永起转业到河北沧州。吴绍富转业到乐山……
军需股,一个特殊时期的荣誉集体,还是一个分布于五湖四海的各显其能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科学家华罗庚的诗句至今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不畏艰难险阻,何惧水深石顽。十万大山已凿穿,凯歌直冲霄汉。”
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了中国铁路史上的辉煌篇章,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在世界屋脊上,那条钢铁巨龙依然在延伸,如同建设者们的精神,永不止息。

(图:作者在神圣的铁道兵旗帜上郑重签上名字)
参考文献:几年来,几经辗转的我找到了当时刊登专题报道的《解放军报》《铁道兵》报;找来了《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志》《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志》和《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志》。在《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志》里,我们看到了英雄杨连第的登高精神,看到了大科学家华罗庚曾经深入“杨连第连”体验生活,运用他的科学论断指导解决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现场难题。通过我的老司务长,二十局的副总经济师刘克峰寻着了当年军需股的股长纪俊星和骨干协理员汪志荣老战友以及当年军需股的大部分成员。老股长还是那种“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理念,交流中收获颇丰。
(本文依据铁道兵历史文献、当事人回忆录及相关媒体报道撰写,为纪念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作出贡献的所有铁道兵将士而作)
2025年9月11日星期四整理

作者简介:王长江,河南洛阳人。1978年入伍,在铁十师四十八团服役,参加青藏铁路建设,荣立三等功一次,1982年退役到三门峡市某央企工作至退休。在职研究生,高级经济师、高级注册咨询师、电气工程师。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国电力作协会员。近些年来,潜心挖掘整理研究“登高英雄杨连第”的历史文化和“雷锋式的好干部梁忠孟”英雄事迹。与同事合作创作出新编电影文学剧本《登高英雄》与抒情散文《二郎洞的格桑花》。30余年来创作发表专业论文和文学作品近300万字。
责编:槛外人 202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