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中筑牢信仰之基
李 皓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坚信共产主义信仰是照亮前行之路的灯塔,它指引着我们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奋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脱离现实生活,相反,我们同样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同样食人间烟火,也尊重多元文化的存在,包括各种宗教在法律框架内的正常活动。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旅游开发中过度热衷于复建、新建庙宇寺祠,导游频繁带领游客出入宗教场所,甚至少数党员干部不分场合盲目跪拜、上香,这种现象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它不仅可能误导社会风气,更与我们党的信仰宗旨背道而驰,长此以往,甚至可能滋生“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荒唐行径,其危害不容小觑。
文化传承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旅游开发更应立足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的正向传播。我国历史悠久,宗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确实留下了许多具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建筑与遗产,如敦煌莫高窟、洛阳白马寺等,它们是研究古代社会、艺术、哲学的重要载体。对这些合法宗教场所进行合理保护和适度开发,让人们在参观中了解历史文化,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一些地方将宗教场所异化为旅游创收的工具,脱离实际需求大肆复建、新建,甚至编造虚假“神迹”“灵验”传说吸引游客,把庄重的文化场所变成了功利的商业秀场。这种做法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在无形中放大了宗教的神秘色彩,误导了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让旅游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和人文温度。
导游作为旅游活动的引导者,其职责是介绍景点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帮助游客更好地感受地域特色与人文精神。但现实中,部分导游却将带领游客进入宗教场所、诱导烧香拜佛作为“工作重点”,甚至与场所内人员勾结牟利。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职业操守,更在潜移默化中向游客灌输唯心主义思想,让旅游变成了一场“迷信之旅”。当游客的注意力被“求神拜佛”吸引,对当地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奋斗故事反而知之甚少,这无疑是对旅游价值的扭曲。
更令人痛心的是,少数共产党员也参与其中,在宗教场所盲目跪拜、上香,将个人前途、工作成效寄托于“鬼神”。这看似是个人行为,实则暴露了其理想信念的动摇。共产党员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信世界是物质的,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的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跪拜上香背后,是对客观规律的忽视,是对自身责任的逃避。如果一名党员干部不相信科学、不依靠群众,反而寄希望于“神灵保佑”,如何能担当起为人民服务的重任?如何能带领群众攻坚克难?近年来,一些落马官员被查出在家中摆设佛堂、供奉神像,试图通过迷信活动掩盖自己的贪腐行径,这正是理想信念坍塌的必然结果,也警示我们:信仰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思想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
“不问苍生问鬼神”的风气,本质上是唯心主义思想的抬头,是政绩观、价值观的错位。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建庙修祠,或许是为了追求“文化政绩”,或许是想借“宗教旅游”拉动经济,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恰恰反映了其对发展规律的误解。真正的发展,要靠发展实体经济、改善民生福祉、推动科技创新,而不是靠“鬼神”吸引眼球。当官员们把精力放在求神拜佛上,放在搞“形象工程”式的宗教场所建设上,必然会忽视群众的急难愁盼,疏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终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要扭转这种不良风气,需要多方面共同发力。首先,要强化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自觉抵制唯心主义思想侵蚀,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把精力放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其次,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明确旅游开发的导向,对过度商业化、迷信化的宗教场所开发行为进行整治,加强对导游队伍的培训与监管,让旅游回归传播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本质。再次,要正确对待宗教文化,区分宗教与迷信的界限,在保护合法宗教活动的同时,坚决反对利用宗教进行商业炒作和迷信活动,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积极向上的内核,信仰的力量在于其引领实践的担当。作为共产党员,我们既要尊重历史、包容多元,更要坚守信仰、划清界限,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剔除封建糟粕,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弘扬科学精神。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荒唐重演,才能让我们的社会在理性与科学的轨道上稳步前行,让人民群众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奋斗的价值。
(作者系退休地方党报新闻工作者、高级编辑。)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