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前教育
吴希林
又到开学季。看到幼儿园门前车水马龙,小朋友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进漂亮的幼儿园,心生羡慕,不禁回想我的童年。
我的学前教育应在解放前开始。可那时候根本没有学前教育机构。我国清朝末期开始有学前教育之说,在少数大城市创办蒙养院,后改称幼稚园。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1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将幼稚园改名幼儿园。1952年,如皋始建县直机关幼儿园。可农村的孩子连上小学都很困难,离我家最近的小学也有4里多路,中间隔两条河,河上的木桥很窄,还摇摇晃晃的。因此,我直至8周岁才上小学。按算,我的学前教育时间整整5年。在这5年里,家庭、社会就是我的学前教育课堂,父母、姐姐、亲戚、邻居就是我的老师,就这样,度过了5年学前教育的美好时光。
智力开发是学前教育的重头戏。我虽然出生于偏僻的农村,但没有影响我求知的欲望。父母虽不识字,但望子成龙心切,更助推了我的学习动力。因此,在上学之前我就就学到了不少知识。
(一)识字 识字是那时对农村孩子的最基本要求。可那时是繁体字,又没有拼音,全凭记忆。最简单的字肯定是要死记的。当然,也有灵活记忆,如两腿一叉是个“人”,两手一抬变成“大”,男孩又可是个“太”;头上长两只角的是“羊”,四脚奔的是“馬”;可能有水的是“河”,四边有岸子的是“田”等等。但从儿童的理解能力,能形象会意的字有限。因此,又创造了一些识字办法,如拆字顺口溜。“廣”字,一点一横长,一撇下东洋,共字上下分,田字坐中央;“廟”字,一点一横长,一撇下东洋,十字对十字,日月对太阳;“聽”字,我耳本姓王,十四岁一心上学堂;“麗”字,两只眼睛两条眉,一只小鹿下面猴。但鹿字对儿童来说也是个难字,就来个二重拆字法。“鹿”字,头上一只角,尾巴拖得长,肚子在中央,两脚向前方。这叫二级拆字法,如此等等。拆字法也有简单的,如“施”,方人也;种田有力是“男”的;“舅”就是男人头上顶椎臼,如此等等,不厌其烦,日积月累,聚沙成塔。还有一种识字方法,就是同音字集合,严格说,可能是近音字集合。比如,我上学前就认识18个“施”,师、尸、市、柿、是、司、氏、思、事、士、丝、斯、似、狮、诗等等。我有个小舅舅解放初在海安紫石中学上初中,他是教我识字的主要老师。每到寒暑假,我就到外婆家缠着他叫我认字。
不仅会认字,还要学着写。可无纸无笔,就用树枝在土场上划,可谓是树枝当笔地当纸。也记不清,不知从哪里弄来粉笔,就在门板上写,写了擦,擦了再写。也不知道父亲从哪里找来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因此,在上小学前,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的字我都会读,而且大部分会默写。上学后,老师把课本上的几个字要领读上几十遍,我很不耐烦。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文我还能背很多。开学了;我们上学;学校里,同学很多;老师教我们,我们听老师的话……真是幼学如漆,可现在的事却健忘很快。
(二)算术
算术是学前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从数数开始,先数5个手指,到识10个数,再到会数100个数,直至更多,这叫初学识数。再后就是学会算账,就是小学生算术应用题。母亲虽不识字,但头脑聪明,会算账。我有个伯父做收鸡蛋的小买卖,她就让我算账,1斤鸡蛋多少钱,收了多少斤鸡蛋一共多少钱。先是整斤,逐步变成几斤几两。当时16两制,很难算。加上当时第一套人民币,1分钱叫100元,数额很大很难,这也锻炼了我的计算能力。我上小学后算术一直很好,到六年级升初中复习,老师见我回回满分,干脆不要我考了,让我帮他用蜡纸刻试卷,我的任务就是保密,别人考试我休息。
有许多游戏式的数学我很感兴趣,比如抢三十。基本作法是两个人对着数数,从1到30,抢到30这个数者为胜。每人一次可数1个数,也可数两个数。这里的技巧是掌握几个关键数。比如你抢27这个数,就胜券在握,对方无论说一个或两个数,30都是你的。前边就要找关键数,保证抢到27。以此类推,对于小孩来说,是要费脑筋的。我乐此不疲,大人有空就要跟他抢三十。
(三)儿歌(童谣)
儿歌(童谣)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重要内容,它既从内容上包涵了丰富的知识,又有语言和音韵常识。我小时候,很少有正规的儿歌,基本上都是童谣。有大人教的,也有小孩编的,都很贴近生活。如春天拔茅针吃,就有“拔茅针,喊宝珍。宝珍不在家,喊宝妈。宝妈不在行,喊宝孃……孃孃即叔叔的爰人。再比如,那时候地里长一种草,一节一节的,叫节节草。有童谣:“节节草,节节高,接到天上放火烧。天兵天将朝下瞟,玉皇佬儿喊糟糕。赶紧下命令,四海龙王下雨浇。”有的是谜语式的,如“红秆,绿叶,开白花,结黑籽。”(荞麦)“夏天不长冬天长,要长根朝上。”(屋檐下的倒挂冰柱)还有说詥(鸽)子。那时穷,盖房说詥子的不多。但我有个叔叔做打磨匠,打磨也说詥子。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新开龙口两边宽,只见金龙朝里钻。我问金龙上哪去,南京世代做京官。”当然,也有一些低级下流的。如笑人家麻子:“麻子麻,扛钉钯,种芝麻。芝麻青,麻子生嘎病,芝麻黄,麻子病嘎着嘎床。”真正称得上儿歌的是《打麦歌》“噼噼啪,噼噼啪,大家来打麦。麦子好,麦子多,磨面做馍馍。馍馍甜,馍馍香,从前地主吃,现在自己尝。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其实,关于磨面做馍馍,也有一首简单的童谣:“牵磨,拗磨,吃嘎巴巴再磨。”由大人对小孩,或小孩对小孩,边做手势边对说。
(四)手工
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是学前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这些从小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做手工还是有优势的,就地取材,随处可见。比如玩泥巴,开始滚泥球,挫泥条,直到会揑小人、小狗、小鸟等多种形状。普通土壤韧性不足,父亲专门找来可烧制青砖的“秦土”,果然细腻、柔软、有韧性,可反复使用,揑的形状越来越多。到了麦秀时,有很多“鬼麦”,成黑褐色粉灰。就采集蒿叶、艾叶及各种形状的树叶,把它排列紧贴在土场上,然后用“鬼麦”敲打,取走叶片后便留下各种形状的图案。对于没有彩笔纸张的农村孩子,就是最好的图画材料。那时冬天下雪多,堆雪人又是一门手工,用泥块嵌上嘴、眼、鼻,雪人就活起来了。
纸质手工材料也是不可缺少的。但那时农村的纸不多,好在父母亲不知从哪里找来旧书,反正也看不懂书上的内容,三下五除二,撕的撕,剪的剪。迭纸,从对折、对角折开始,逐步升级。后来学会迭鸟儿、飞机、枪炮、衣服等。学迭纸,给大人派上了用场,妈妈教我学迭元宝锞儿,逢年过节,祭祖烧经,我就成了帮手。
剪纸,把方块纸对折,斜对折,然后用剪刀在折边上剪圆形、方形乃至各种形状的洞洞,再将纸铺展开,发现那些方方圆圆的洞形成了对称图案,觉得很好看,斜折层数越多图案越复杂。那时女孩爱穿绣画鞋,赶庙会看人卖画样,很羡慕,想学但望尘莫及。剪纸也给大人派上用场。妈妈教我做元宝,就是香店卖的一串一串的那种,每到腊月黄天准备过年,我又多了一个任务。还有七月半斋孤,不点整张纸,而是用半圆口的凿子把纸上打上花纹,叫毛昌纸,这也成了我的任务。这样我的迭纸、剪纸成了一项任务,玩手工也就名正言顺了。
纸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做风筝。最简单的风筝,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对角斜插两根小麦秆,在两根麦秆交会处拴上线便可放飞,我们叫它草薋佬儿。稍大一点,放这种风筝不过瘾,想扎稍复杂点的风筝。先学做的是月亮风筝,用篾片做成大约30公分的圆框,再用蔑横竖绑定,糊上纸,在两边各插一根芦荠尾秆作平衡用,然后在适当位置拴上绳线,便大功告成。但要让它飞上天,而且保持平稳,并非易事,反复实践才找到了门道儿。后来逐步复杂一点,四方子、六角形都上了天。不远的邻居家有带音响的大九簇铃,春天放飞天上那个美妙的声音,只能羡慕欣赏。
儿时手工最复杂的当数编草帽辫子。严格讲,这完全超过了儿童手工的范围,但我看大人编,也想学。说起来简单,用浸泡软化的小麦秆,三根起头,按一定角度斜折相互交错编织,但对小孩来讲,操作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但我有一股不服气的劲头,反复练习,终于找到了窍门儿。从平实漂亮的要求,我编的在市场收购只能是中下等品级。
学前教育的基础,我小学六年是轻松愉快的,似乎从来没用什么功,考试都是第一。小学升初中,稀里糊涂被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如皋中学录取。而且一进校,就被老师提名为班长,又在初中轻松地渡过了3年,轻松考入高中。
道德教育如春雨滋润大地,是一个人立身的基础。我的童年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熏陶,虽然没有专没的道德课堂,但父母亲人的一言一行在不经意中潜移默化,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有的成为一生中铁定的做人规则。我的大舅爱说(唱)书,妈妈也跟着学了一些,常在我耳边来上几句。说书的内容千篇一律,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劝世文。作为蒙童的我,虽然不能完全听懂,但知道人要做好事,不能做坏事。孝道也是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古代孝子的典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根。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也未缺课。妈妈常给我讲旧社会的苦难生活,讲解放后不受地主剝削的幸福,加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对联贴上大门,“天空出彩霞,地上开红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曲在民间传唱,使我对保卫祖国有了朴素的概念。“文革”中高毕业,毅然报名参军。但因是独子,又亏欠了父母。因此,在部队服役了16年,又谢绝军首长的挽留,转业回到父母身边,为父母治病养老。在忠孝这架天平上,我将砝码两次移动,保持了总体的平衡。勤劳节俭是妈妈从小对我的要求,“八败命怕个死做”“爱惜粮食有饭吃,爱惜衣服有衣穿”,妈妈的话至今仍回响在耳边。尽管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物质资料丰富,但吃剩饭,穿旧衣仍然是我改不掉的土佬儿习惯。
农村是儿童活动的广阔天地,体育从来不会缺项。踢毽子,姐姐从公鸡身上拔几根漂亮的羽毛,再拔一根翅羽用其茎,加上一枚铜钱,一个毽子就做成了。先用线拴着毽子,拎在手上学踢,熟练后再去掉拴线,连续越踢越多,而且学会翻花样,豆、跳、跷、环全套,打跳儿一次能打十来个。用弯钩推铁环,考的是在宽不过50公高低不平的乡间小路上不掉田墒沟。鞭打陀螺,我们叫抶将爪瘟,要打个不停,比谁连续转的时间长。凿墩,几个小伙伴将小铜钱堆在砖块上,用铜钞对准钱墩打,谁打掉在地上归谁所有。打的顺序则由扔铜钞离疆线远近而定。在田埂上乱跑,爬树掏鸟窝,冬天在河里遛冰,如此等等,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好多项目现在城市幼儿园都难以开展。这些活动,有效地锻炼了我的臂力和腿劲。初中体育课上,我能拉十几个引体向上,在那时的同学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参军后行军爬山,我从不落后。
用现在人的眼光看来,我的童年是苦涩的,但在我的记忆中却是“无烦无恼无忧愁”的快乐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