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唐古拉山与沱沱河》当代诗学价值研讨会在穗举行
(《唐古拉山与沱沱河》当代诗学价值研讨会一角)
(梁卫国 肖金报道)
9 月 12 日下午,《唐古拉山与沱沱河》当代诗学价值暨吴耕渔诗文研讨座谈会”在广州市天河区举行。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高校、 出版界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围绕诗人吴耕渔诗集《唐古拉山与沱沱河》及多元文本创作实践,展开一场有关当代诗歌如何扎根原生生活、回应时代巨变的深度对话力。
座谈会上,吴耕渔分享《唐古拉山与沱沱河》创作缘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卢锡铭评价:“吴耕渔诗歌有真情实感,有诗情画意,有感悟有哲思,有格局有脉动。”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增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张伟棠则指出,吴耕渔选择回到山河之间,让诗歌成为“自然与心灵对话的回声”。“
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原会长、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会主席张文峰在研讨中,点出吴耕渔诗作的革命性突破:“不再是借景抒情,而是与山河共谋。”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黄雪敏认为《唐古拉山与沱沱河》在时间维度上贯通远古与当下,空间维度则覆盖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意象营造、情感铺叙、语言韵致、文化底蕴,是进入吴耕渔文学作品的几个入口。”
“作家立意要用文字和画笔,与天地万物、与广袤宇宙谈一场‘旷世之恋’。”黄雪敏进一步指出,吴耕渔巧妙将神话与现实熔铸一体,将自然界视为气韵生动的有机体来对话,这是“情感地质学和诗歌拓扑学”的创作实践。
一级作家、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宋晓琪聚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特质,指出诗人打破了传统山水诗“以我观物”的单一视角构建起“自然-历史-人文”三维同构的叙事体系。吴耕渔在文学创作中对生活的深耕与多元实践,成为座谈会热议的焦点。
花城出版社前副社长、编审陈锡忠评价,“《父亲》《长出来》等诗歌是难得的现代诗佳作,情景意交融,充满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
天河区作家协会主席胡硕堂说:“吴耕渔的创作打破了单一领域的局限,他将对生活的多元体验都融入文学表达。”并指出《唐古拉山与沱沱河》虽部分诗作因意象密度较高需读者细品,但整体以“真”为魂,将对生活的敏感、对文化的思考、对乡愁的眷恋熔于一炉,是对精神源头的深情叩问,彰显出独特的当代诗学价值。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党支部书记、作家肖金分享了与吴耕渔同赴连平采风的经历,认为这就是一种“大我”照亮他人的“光”。肖金朗诵了诗歌《光》。座谈会现场,《读者》杂志社华南地区负责人孙建华带领众人沉浸式品读吴耕渔诗作《春与秋》。
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张裕霞朗诵了《夏天的行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朱慧彬指出:“耕渔的实践告诉我们,好的诗歌不在远方的书斋里,而在脚下的土地上里。”
座谈会最后,吴耕渔说:“文字是我情感的出口,文学是我的‘高级消遣’。”他还透露,长篇小说《莽王》,将以南北宋间的历史为背景,续写《水浒传》后的英雄传奇,“希望能像《唐古拉山与沱沱河》一样,用真诚的文字,讲好中国故事、岭南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