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国玺校长带领下,我校以“书香浸润校园”为旨,十余年初心未改。薛美丽老师每周一次的读书分享,像一条静水深流的河,让思想有了温度,也让校园有了灵魂。
新学期伊始,受美丽老师嘱托,我重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彻夜难眠。塔拉·韦斯特弗的故事,再次把我拽回教育的原点:我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
塔拉的成长是一场“破墙”之旅——
她凿开的是地理的隔绝,更是精神的牢笼。父亲以末日论拒绝学校,她却凭一本残破的三角函数教材,考入杨百翰大学,最终走进剑桥大学。
教育在这里不是信息的搬运,而是灵魂的松绑:给人怀疑的勇气,也给人生长的方向。
合上书,我反复追问:我们的校园有没有隐形的墙?
一张量表、一条分数线、一种“成功”叙事,会不会悄悄捆住孩子的翅膀?
教育者的职责,便是替学生辨认那些墙,并递上一把凿子——
让他们成为能独立思考、能自我命名的“我”,而非被分数定义的“它”。
塔拉与家庭的撕裂,更提醒我:
“包容”不是温柔的口号,而是承认差异、接住疼痛的能力。
那些沉默的孩子,也许正带着原生山谷的雾气,我们要做的是在他们心里点灯,而非急着把雾驱散。
资源匮乏?塔拉只有废旧课本,却拥有更珍贵的火种——
好奇、意志与关键时刻的良师。
这火种无法统一配发,只能在对话、在信任、在被看见的瞬间点燃。
教育均衡,说到底是一场“点火机制”的竞争:谁先发现烟,谁递上第一根火柴。
塔拉说:“过去是幽灵,未来才有分量。”
愿我们和孩子一起,把书页当作机翼,把校园当作跑道——
飞往各自的峦峰,那里没有统一的刻度,只有无限伸展的地平线。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宋文静,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知名青年作家,原平市实达中学副校长,荣获原平市教师成长帮扶活动一级指导教师、原平市学科带头人、忻州市教学能手称号。多次在《新教育》杂志发表教学论文,并获省级一等奖。文学作品亦常见于《校园文学报》《都市头条》。致力于“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研究与推广,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助力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领导力和决策力,带领团队共同面对挑战,实现目标。
青力点评
宋文静副校长的这篇分享以“墙”与“火”两组意象贯穿,把塔拉的个体叙事巧妙转译为校园公共议题:先以“破墙”呼应教育对自由的成全,再以“点火”回应资源均衡的真义,最终落到“未来才有分量”的开放愿景。文字克制,却处处见她的“教师立场”;既有制度反思,也有情感温度,堪称一场“把书读活”的示范!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