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作品虽梳理了赋体源流,但未系统引用现代学术观点(如结构主义、新批评理论)深化分析,冲淡了作品的学术深度。对杜牧讽喻笔法的当代启示未结合具体社会议题展开,削弱了文章的现代意义。
但是,瑕不掩瑜,整篇赋作如长江大河奔涌直下,起承转合间尽显杜牧熔铸古今的雄健笔力与洞穿历史的深刻哲思。
附:
别解《阿房宫赋》
原创 吕先斌 清溪文苑 2025年09月12日 19:19 安徽
唐代杜牧之《阿房宫赋》,跻身《古文观止》四篇辞赋之列,流传既广,诵者亦众,其背景始末无须赘叙,今直入内文,探其文心。
先说承袭
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十二字,起势雄健,涵盖无穷,为后世所激赏。
杜牧之前辈,同属唐代之陆傪,曾作《长城赋》,其开篇云:“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竭,秦君灭。”亦以四组三字句发端,一句一境,层层逼进;且句句协韵,音节迅急,恍如奔马下坡,激流坠崖。《阿房宫赋》开篇句法与之相契,显见其承陆傪《长城赋》之笔意。
然以三字句发端作赋,非始于陆傪,实滥觞于晋人郭璞。郭璞《井赋》有云:“益作井,龙登天,凿后土,洞黄泉。”其后南朝谢惠连,吾辈所熟知者,其《雪赋》开端即曰:“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此无疑受郭璞《井赋》启发,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循此脉络可见,《阿房宫赋》《长城赋》《雪赋》《井赋》,递相承袭,却每篇皆较前者更胜一筹,正所谓“站在巨人之肩”,方能登高而致远,拓境而开新。
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唐赋造语相似》尝载:“唐人作赋,多以造语为奇。杜牧《阿房宫赋》云:‘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其比兴引喻,如是其侈。然杨敬之《华山赋》又在其前,叙述尤壮,曰:‘见若咫尺,田千亩矣。见若环堵,城千雉矣。见若杯水,池百里矣。见若蚁垤,台九层矣。酰鸡往来,周东西矣。蠛蠓纷纷,秦速亡矣。蜂窠联联,起阿房矣。俄而复然,立建章矣。小星奕奕,焚咸阳矣。累累茧栗,祖龙藏矣。’……则《阿房宫赋》实模仿杨作也。”
吾独以为,杜、杨二赋句式虽近,却非“异曲同工”,其语言与修辞殊多差异,“模仿”之说未免过当,唯谓受杨作启发,继而推陈出新,方为确论。此赋能流传千古,正因其在承袭中见创见。盖创新必植根于继承之土壤,吾辈为文者,模仿与研习乃登堂入室之阶。欲达此境,需博览群书,融会贯通,方能化为己用。
次论特色
此赋以阿房宫兴废为枢纽,借古讽今,洞见历史兴亡之理。其艺术特色卓然可观,略举大端如下:
1. 时空交错之叙事框架
赋文以阿房宫之营造、奢华至毁灭为主线,穿插历史兴衰与人性批判,形成“起(铺陈宫殿)——承(极写奢靡)——转(揭示矛盾)——合(讽喻现实)”之完整结构,逻辑缜密,层层深入。
2. 虚实结合之布局
杜牧未尝亲见阿房宫(考诸史籍,此宫实未建成),却以想象融于史料,以虚写实。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之夸张,既尽显宫殿之壮丽,又暗寓对秦代暴政之讽喻,虚实相生间,涵义愈深。
3. 多维度之铺排描写
建筑之巨:借空间、数量、形态之铺陈(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营造视觉之压迫感。
奢靡之极:以珠宝、器物、歌舞诸般细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铺陈统治者之荒淫。
对比之烈:将秦宫之挥霍与百姓之苦难(“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并置,令批判之意更彰。
4.动态化之场景刻画
赋中多用拟人、比喻赋予静态宫殿以生机,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借动物意象活化土木,使画面鲜活如生,感染力倍增。
5. 骈句之韵律美
四六句式对仗工整,音律铿锵,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既含鲜明视觉意象,又具悦耳音乐节奏,文辞与声律相得益彰。
6. 散文化之议论升华
结尾以散句点题(“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打破骈俪之束缚,直揭历史规律,令文思之深度尽显。
7. 以小见大之历史观
借一座宫殿之兴废,映射王朝更迭之本质(“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辞赋超越时空局限,具哲思之味。
8. 讽喻现实之批判精神
杜牧表面述秦之兴亡,实则针砭晚唐奢靡之风,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之警句收束,融文学之审美与现实之关怀融于一炉,令赋作之价值愈增。
再谈学习
《阿房宫赋》于吾辈文学创作,尤其辞赋写作,有何借鉴?以下数端,可奉为研习之圭臬:
1.主题提炼:自具体物象(如宫殿、器物)切入,由表及里,升华至对人性、历史之深层思考,令主旨不浮于浅表。
2.意象经营:善用比喻、夸张、排比之法,将抽象情感与思想具象化,使文辞既生动鲜活,又含义丰富。
3.节奏把控:骈句与散句交替使用,疏密有致,避免一味堆砌辞藻而失却文气,令行文张弛有度。
4.思想升华:于描写之中融入批判意识,使作品兼具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不为无病呻吟之文。
5.范例分析:“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借六组“多于”之排比铺陈,将秦宫奢靡与民生凋敝作鲜明对照,极具震撼力;结尾“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以递进式议论,揭历史循环之悲剧性,发人深省。
总之,《阿房宫赋》乃辞赋创作中形神兼备之典范,其结构之严谨、修辞之精妙、语言之雅致、思想之深刻,四者浑然一体,为当代创作者提供全方位之镜鉴。
最后闲话
此赋前段铺陈物象,穷形尽相;后段抒发议论,切中时弊。比喻引人会心,夸张夺人耳目,骈散相间,情理交融。既富形象之美,又具气势之盛,作者之才思,跃然纸上。
元代祝尧《古赋辨体》评之曰:“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但太半是论体,不复可专目为赋矣。”盖文赋尚理,故多议论。前半大肆铺陈,乃赋之正体;后半大段议论,以说理升华主旨。宋代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之属,亦循此路径,成后世文赋之范式。
或谓此篇乃整饬之散文,唯标题冠“赋”字耳。然杜牧乃一代名家,名家所作之“变体”,便成“创体”。故吾人不可谓其非赋,而祝尧“不复可专目为赋矣”之论,亦非无据,其确有偏离传统赋格之处。当代辞赋创作,多循骈赋之体,墨守对偶之律,作文赋者寥寥无几,或恐遭人讥为“非赋之正体”乎?吾昔年作《二十四节气赋》,其中数篇亦属文赋体例,盖因某些节气之内涵,难以通篇营构骈句,故退而取文赋之体,以遂表意之愿,畅抒情之怀。
作者简介
呂先斌,字子彧,號河濱散人。安徽桐城人,定居於池州。雅愛古文辭。吟詩作賦北窗裏,萬言不値一杯水,晏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