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道沟
文/毕勤山
道沟是个古村落,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也就是“靖难之役”过后的第二年,石姓人家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到这个九道沟口处占产建庄,村前半里处有个村叫大道口,这个村就叫了小道口。到了清朝,牛姓也迁来居住,因为人口繁衍缓慢,当时有一种说法 认为牛过刀口(道口),是犯了地名煞,为了躲邪避讳,遂改名为小道沟。1948年,邻村大道口举村迁徙,小道沟就变成了道沟村,一直沿用到今天。
道沟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但在战争年代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价值。1938年5月5日,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率领师部机关从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下庄村徒步60公里,于傍晚住进道沟村,为什么选择道沟村?应该跟它所处的战略位置有很大关系:一是地形条件好。道沟村周围群山环抱,地处偏僻,地势高峻险要、隐蔽性强,南出沙河、东抵县城和奶奶顶,进出便利,且攻守有据。二是经济条件好。道沟村山坡面积大,山上又有橡子树,即可吃又能用,道沟是赵峪河川出水口,河道常年有水,即便遇到最旱的年份,只要用铁锨挖几下,就能取水浇地,道沟村有柴火烧、有地种、有水吃,不受罪,这样,部队给养问题就好解决了。三是群众基础好。早在抗战爆发前夕,道沟和相邻的七林,菜峪、马沟等村都建立了党组织,村长都有党员担任,牛振雨、任九兴、李成和、郑希源等几个党员骨干,都是1938年前入党的老革命。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这里就成为了抗击日军和溃兵土匪的前沿阵地。
道沟村离当时的抗日县政府所在地营头村只有十几里地,当年,抗日县长胡震到道沟村向刘邓首长汇报工作,骑马通常二十来分钟就到了,遇到紧急情况步行走山路个把钟头也能到达。正是有了这些有利条件,所以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平汉铁路破袭战、邢沙永战斗、东进打通与冀南根据地的联系、南出挺进涉县等重大部署都是在道沟村完成的。
青石小路、青石街巷、青石台阶、青石楼院......,满眼都是青石色,青石经过岁月的洗礼,每一块石材都散发出梦幻般深邃的光泽,都在静静地讲述着深长悠远的故事,成为道沟村最好看的风景。
同行的退休干部、“笔杆子”任付珍是当地人,他介绍说,道沟村庄宅比较讲究,所有街道都是石板铺设,沿着二米长的石条台阶拾阶而上,时光无痕,石阶有迹。院落以四合院和二层石楼为主,大部分坐北朝南,或坐西朝东,墙体以略显红色的白石和青石居多,每一行石头都很直溜、方正,中间缝隙很小,这种石头容易敲打,省工省时还省料。在当地有名的财主“牛家大院”,前墙和两山墙为青砖砌就,门楼则是则青砖和石头混用,外部砖雕工艺十分讲究,有兽头飞鸟、狮子、松竹梅、万字不倒头等,从大门进去,通常还有木门屏,或称二门,也叫迎宾门,在过去,只有重要客人和婚丧嫁娶时才打开二门,平常只走两侧。门楼和二门的木雕很是精致,每道挑梁和椽头上采用高浮雕和透雕的手法,雕有龙凤呈祥、菊花、狮子滚绣球、龙头如意斗拱、大福字、居之安等字画,各个房屋的窗户棂也有很多学问,窗口顶部为石门拱圈,框架为木制结构,方格中嵌进方锦、万字锦、石榴锦、凌花锦等,虽经多年风雨,一部分仍保存完好,如今已没有多少人能制作出如此精湛的雕刻品了。
然而,这还不是最讲究的,道沟村人实在,心眼儿也不少,过去为了防止土匪打劫,在主要街口都设置拦马拱圈石门,不足2米高,据说土匪进村都是骑马弯腰而闯进去,抢到东西后则要手提怀抱,只能直立身子,来到石门处就过不去,加上后边的人追赶,不得不扔掉东西而逃窜。在道沟村四周就有四个这样的石门,村墙有石头和石灰沙子垒筑,现在石墙早已不复存在,石门也只剩下一个。
道沟村流传下来的不单单是青石印记、古道热肠,还保留着“官帽石雕”、“刘伯温坟茔”遗迹,还有当地流传甚广的“刘伯温走出南流村”等民间传说,说的都是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的故事。查相关文献资料,刘伯温(刘基)在历史记载中主要活动于浙江、江苏等地,但在河北民间,辈辈相传,保留着与其相关的传说和民间记忆,是民间文学,不是历史演绎,所以在这里姑妄听之,不必拿来考证。此外,西皇峪、北山楼金鸡寨、王八精石洞、天井寺、古木岭鸟柏等故事古迹,走去听听看看,也是蛮有意思的。
道沟距朱庄水库淹没区3公里,是城计头乡赵峪川15个村水域汇流出口,河宽水稳,常年溪水奔流,鱼虾蟹鳖伸手可抓,山上陡崖地带原始橡树林阴翳蔽日,农林品种丰富,板栗、核桃、柿子,还有酸枣树、荆条、山韭花等,在道沟村,避暑、消闲、访古、探幽、踏青、采摘,都是不错的选择。
回望道沟,它就象一坛窖藏有年的陈酿老酒,在时光的深邃角落里,宛如一位沉默的智者,无言地诉说着往昔的荣耀与沧桑。老酒如诗,拿在手中,就像是握住了一把通往过去的钥匙,轻轻一转,便能开启一段尘封的记忆,细品一口,喝下去的是岁月的醇厚,每一滴都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作者简介:毕勤山,信都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邢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乡音》、《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清风》等省市级报刊和网络媒体,多部作品入选《邢台县新时代文学作品选》、《启航信都》、《风华信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