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强:三十载以爱为炬,从基层社区到“中国好人”的精神跋涉
从株洲石峰区基层社区走来,谢国强带着普通老百姓特有的憨厚与热忱,在株洲火车站旁支起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报亭。就是这个做着小本生意的平凡人,用30年光阴将“助人为乐”四个字刻进生命底色,先后斩获“湖南好人”“湖南省最美志愿者”“株洲好人”等沉甸甸的荣誉。如今,他以震撼人心的坚守与善举,向“中国好人”的精神高地坚定前行——他的故事,是普通人用一生践行美德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最鲜活的范本。
报亭“解忧港”:以共情之心暖透疾苦,诠释“助人为乐”的本真内核
上世纪90年代的株洲火车站,作为全国五大铁路枢纽,日均4万旅客在此奔波流转,其中不乏茫然无措的异乡人、身无分文的漂泊者。谢国强的报亭,像风雨中屹立的灯塔,成了行人最安心的“停靠点”——问路的、换零钱的、借电话报平安的,他总是放下手中的活计,笑着一一回应,一天下来,类似的问询要重复百余次,却从未有过一丝不耐烦。
而他的善举,早已超越“举手之劳”,直抵“共情疾苦”的深处。有次,一位农民工模样的男子蹲在报亭外,脸色蜡黄地啃着干硬的馒头,谢国强见了,默默从里屋端出热粥和咸菜:“兄弟,就着粥吃,暖和。”得知男子钱包被偷、连回家的路费都没了,他又掏出身上仅有的几十块零钱塞过去,“先拿着买票,别饿坏了身子”;寒冬里,看到衣衫单薄的老人在寒风中瑟缩,他直接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来披在老人身上,“您先穿着,我年轻,扛冻”;有旅客因丢失行李急得蹲在地上大哭,他顾不上看摊,陪着对方跑遍车站失物招领处、派出所,直到深夜帮着找回行李,还悄悄垫付了对方的晚饭钱……
这间不足6平方米的报亭,早已不是盈利的铺子,而是疾苦者卸下疲惫的“避风港”,是寒夜里始终为陌生人亮着的一盏暖灯。谢国强用行动证明:“助人为乐”从不是口号,而是在他人需要时,发自内心地递上一份温暖,这份纯粹,正是“中国好人”最动人的底色。
800次团圆路:以执着坚守缝合分离,书写“敬业奉献”的志愿担当
火车站的人流里,走失的老人与孩子,是最让人心疼的模样。谢国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悄悄许下“帮更多人回家”的诺言。30年的观察与积累,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没大人陪同、眼神慌乱打转的孩子,十有八九是走丢了;脚步迟疑、频频张望的老人,准是迷了路——这份“专业”,源于他对志愿服务的极致投入。
最让他难忘的是一个深秋的傍晚,一个5岁的小男孩在报亭外哭得撕心裂肺,嗓子都哑了。谢国强蹲下身,把孩子紧紧抱进怀里,用衣角擦去他的眼泪,轻声哄着:“宝宝别怕,叔叔一定帮你找到爸爸妈妈。”孩子抽噎着说不出家庭信息,他就一边给孩子买零食、讲故事平复情绪,一边联系车站广播循环寻人,还在报亭门口贴满“寻亲启事”。直到天黑透了,孩子的父母才焦急地找来,看到孩子安然无恙,母亲当场就要跪下道谢,谢国强赶紧扶起她:“快起来,换作谁都会这么做。”
这样的场景,30年来重复了800余次——他护送过坐错车的孩子安全到家,帮阿尔茨海默症老人联系上远方的子女,为迷路的异乡人手绘详细的路线图,甚至为了让走失的老人安心,把老人接到自己家暂住一晚。每一次团圆的拥抱,每一声哽咽的“谢谢”,都让他更加坚定:“志愿这条路,我要走一辈子。”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正是“中国好人”“敬业奉献”精神的生动诠释。
伤疤“勋章”:以勇毅之躯守护正义,彰显“见义勇为”的精神风骨
2004年的那个夏天,成了谢国强生命里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让他的“好人”形象多了一份悲壮的厚重。那天,他正整理报纸,突然听到“抓小偷”的呼喊,抬头就看见一个男子拽着一名女子的钱包狂奔。他想都没想,抄起旁边的扫帚就追了上去——凭着对火车站地形的熟悉,他在一个小巷子里堵住小偷,硬生生把钱包夺了回来。被偷的女子感动得哭了,要给谢国强钱作为感谢,却被他婉拒:“姑娘,这是应该的,别让坏人得逞。”
可他没料到,危险正在暗处等待。一个月后,他在火车站附近上厕所时,被小偷团伙3人持刀堵住。“就是你多管闲事!”没等他反应,刀锋已落在脸上、手臂和后背,鲜血瞬间浸透了衣服。当他浑身是血地被送到医院时,妻子看到裹满纱布的他,当场崩溃大哭:“你这是何苦啊!”手术台上,医生在他背上植入了钢板和钢钉,右脸也留下了一道从眼角延伸到下颌的狰狞疤痕——这道疤,成了他一生的印记。
醒来后,妻子红着眼眶劝他别再管“闲事”,他却摇了摇头:“我不怕疼,但我不能让坏人欺负老百姓。”伤愈后,他重新穿上红马甲回到火车站,只是换了种更智慧的守护方式——看到小偷尾随行人,他会悄悄凑过去,小声提醒:“同志,看好你的包。”他还主动给车站工作人员、周边商户分享“防偷技巧”,带动大家一起守护旅客安全。
那道疤痕,不是伤痛的印记,而是勇毅的“勋章”。谢国强用行动证明:“见义勇为”从不是逞一时之勇,而是在危险面前,始终选择站在正义一边,这份风骨,正是“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品格。
社区“暖磁场”:以星火之力带动群体,激活“向上向善”的社会能量
2017年,谢国强搬到石峰区江湾名府小区,可他助人的脚步并未停下。看着邻里间互不相识的疏离,他心里又“活络”起来:“大家住在一起,就该像一家人。”他拉上3个邻居,成立了小区第一支志愿小队,从帮独居老人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开始,慢慢把温暖撒向整个社区。
这份善举很快形成“蝴蝶效应”:疫情期间,他带头穿上防护服,在核酸检测点维持秩序,从清晨6点忙到深夜11点,膝盖肿了就贴块膏药继续;为居家隔离的居民送菜送药,最高一天爬了20多栋楼,却从不说累,还笑着说“就当锻炼身体”;他自掏腰包张罗“邻里节”,买食材、搭舞台,请全小区居民吃饺子、看文艺汇演,让陌生的邻居变成了“亲人”;每到周末,他会组织“公益电影进小区”,给孩子们放《雷锋》《焦裕禄》等影片,用光影讲述“好人故事”,告诉孩子们“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快乐”。
如今,这支最初只有4人的志愿小队,已发展到100余人,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8岁的孩子,都主动加入进来——有人帮老人理发,有人教居民使用智能手机,有人义务维护小区环境……谢国强用自己的行动,把报亭的“暖”,变成了社区的“热”,更激活了“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社会能量。这种“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正是“中国好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
从渌口区的农家赤子,到火车站旁的“守护者”,再到社区里的“暖心人”,谢国强30年如一日,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好人”的真谛。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把“助人为乐、敬业奉献、见义勇为”刻进了生命的底色;他脸上的疤痕是勇毅的见证,手中的善举是温暖的传递,带动的群体是文明的星火。
这样一位用一生践行公民道德的普通人,早已活成了“中国好人”的模样。他的故事,不仅温暖了一座城,更激励着无数人相信:只要心怀善意、坚守初心,每个平凡人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而这束光汇聚起来,就是推动社会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
(《都市头条》特约高级编辑(记者)观察员林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