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陶潜之逸 铸自在人生
文/于洪文

秋天,又到了赏菊的季节。谈到赏菊,我不由得想起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东晋陶渊明的诗句。近几年学习唐诗宋词,少不了浏览一些古代文人墨客,在千百著名古代文人中,我对陶渊明产生了浓厚兴趣。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到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关于陶渊明其人,苏轼曾经说过: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沈约《宋书·隐逸传》: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又如朱熹所评: 晋、宋人物,虽曰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招权纳货。陶渊明是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他不仅“高于晋、宋人物”,也换来了后半生的“有余闲”“返自然”。 史书记载,阮籍等人皆无善果。唯有陶渊明从此纵情山水,过上了终日耕田、赏菊、饮酒的逍遥生活。
做官便做官,归隐便归隐,穷有穷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这便是陶渊明。
世人均知“有舍有得”,真能“舍得下”的却微乎其微。 少年时为了理想,中年时为了生活,该入官场便入官场;官场让他别扭、不如意,说退便退。一切皆是顺从内心,自然而然,自由自在。 陶渊明舍下了官场的功名利禄,才得到了后世的岁月静好。这份“舍得”,更大的智慧在于:不苛求,不盲从,不将就,不屈从。 人生在世,放得下,是大胸怀,更是大智慧。
在历史的浩渺烟云中,陶渊明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熠熠生辉。他弃官场如敝履,归田园以自适,其洒脱不羁的生活态度,恰似一首悠扬的牧歌,穿越千年岁月,仍在人们的心间回荡,启迪着我们如何在纷繁尘世中,寻得自在生活的真谛。
我认识一位曾担任省委主要领导秘书的人,他人很聪明,才华横溢,不然不会选他当省领导秘书。但他在不担任秘书后,因未得到上级重用,而心理极不平衡,整天郁郁寡欢,最后患肝癌而逝,年仅54岁。当病危之际,他对一位去看他的老同学说,他犯了两个致命的错,一是对官位看得太重;二是不该任最后那个职务,下去视察遇到的都是一些酒鬼,把肝给活活喝坏了。这才顿悟明白,而晚矣。
这位同志的教训非常深刻,也使我们悟出一个道理,人活着为什么?应该怎么活?如何真正活出潇洒,活出自在,活出开心?
我觉得陶渊明为我们做出了答案。
学习陶渊明,首先要学他对本心的坚守。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常常为了功名利禄,迷失在繁华的都市丛林中,却往往忘记了最初的梦想与内心真正的渴望。陶渊明深知自己热爱的是那片宁静的田园,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质朴与自然。于是,他摒弃了外界的诱惑,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我们也应如此,在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选择时,聆听内心的声音,不被外界的评价和标准所左右,坚守那份属于自己的本真。
再者,陶渊明的自在源于他对生活的知足。“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他的田园生活,没有奢华的府邸,没有山珍海味,却充满了简单的快乐。他享受着春种秋收的质朴劳作,欣赏着四季更迭的自然美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份悠然自得,是对生活知足的最佳诠释。反观当下,许多人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永无止境,欲望如同沟壑,难以填满。房子要更大,车子要更豪华,职位要更高……在这不断膨胀的欲望中,人们疲惫不堪,失去了生活原本的自在与快乐。我们应当从陶渊明身上汲取智慧,学会知足,珍惜已拥有的一切,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当然,学习陶渊明,并非是让我们都归隐田园,远离尘世。而是要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与从容。就像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我们可以停下脚步,聆听一首优美的音乐,阅读一本好书,与家人朋友相聚,享受片刻的温馨时光。
心中若有水云间,何处不是桃花源?我们可以在心中构建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当外界的纷扰袭来时,能在这片心灵的净土中寻得慰藉与力量。
陶渊明,以他独特的人生轨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自在生活的画卷。让我们学习他对本心的坚守,对生活的知足,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自在与从容,书写出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心驻水云间,笔耕桃李源
——读于洪文先生《学陶潜之逸,铸自在人生》大作有感
许素海
展读于洪文先生此文,如见秋菊抱霜、南山沐月,一篇千字随笔竟似展开一幅古今映照的精神长卷。先生以近八旬之龄挥毫论隐逸,以从政之身畅谈田园心,其间透射的生命智慧与格局胸怀,令人掩卷长思。
此文妙在“双镜映照”——既以历史为镜照见陶渊明的精神高度,又以现实为镜映现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先生笔下的陶渊明不再是教科书中的扁平镜像,而是“欲仕则仕,欲隐则隐”的鲜活生命。尤其引用苏轼、朱熹诸家评语,勾画出一种超越时代的生存智慧: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选择;不是否定仕途,而是追求本真。这种辩证思考,恰与先生曾走仕途却醉心诗画的经历形成微妙互文。
更见深意处在于现实观照。那位54岁离世的秘书案例,如利刃划开现代生存悖论:多少人困于“未得重用”的执念,在功利迷宫中耗尽生命能量?先生以陶渊明为药引,开出一剂“舍得”之方——舍的不是进取之心,而是妄念之枷;得的不是避世之闲,而是自在之境。这种解读既承古意,又解今忧,使千年古训焕发现实生命力。
文中“心中若有水云间,何处不是桃花源”之语,堪称文眼。这并非阿Q式的精神胜利,而是历经宦海沉浮后的通透悟达。先生自身便是最佳注脚:退隐后二十年如一日深耕诗画,主政《百花园》弘扬国学,岂非现代版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种“入世中的出世”,比之完全的归隐更具现实启示。
纵观全文,先生实则以双线交织:明写陶渊明之逸,暗抒自身处世之道。论学识则贯通古今,谈境界则超然物外,解困惑则直指人心。非有半世纪从政阅历不能道其深刻,非经数十年艺海沉潜不得其雅致,非怀济世情怀难有此谆谆善意。
此文真意,不在教人归隐田园,而在启迪众生:虽处红尘喧嚣,亦可筑精神篱笆;纵居庙堂之高,仍能守心灵南山。于洪文先生以古稀之龄仍笔耕不辍,恰似当代文坛一株傲霜秋菊,用生命实践着“文化自在”的理想境界,令人不禁叹曰:先生何处不南山?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