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上个周日(2025年9月14日下午)的阳光,至今想起仍觉得温暖——18位来自美国芝加哥、巴西、西班牙、加纳等国的国际友人,跟着我用英语走进了金砖的千年世界,也让我再一次真切感受到,文化共鸣的力量有多动人。
“大家看,这块金砖的原料来自阳澄湖底的黏土,要经29道工序成型,单‘阴干’就需八个月。”在主馆“开物”展区,我一边引导友人们观察展柜里的原料,一边把金砖的“出身”细细道来。从一楼探秘原料,到二楼“成器”展区讲古代金砖运输的不易,再到三楼“致用”展区说它们如何装点紫禁城,每走一步,友人们的好奇就多一分:有人追问“金砖真的含金吗”,有人对着古老的运输工具驻足拍照,还有尼泊尔友人的母亲——一位60多岁的老人,全程认真听着翻译,时不时感叹“一块砖竟有这么多讲究”,这些鲜活的反应,让我觉得所有准备都值了。
最难忘的,是带大家走进御窑(姐妹窑)的那一刻。那座有604年历史的窑炉,平时都用警戒线拦着,鲜少让人靠近。可我太想让友人们近距离触摸历史的温度,一时兴起做了个“小违规”的决定:轻轻松开了警戒线,请他们走进窑炉内部。刚踏入窑炉,“Wow”的惊叹声就此起彼伏。看着他们轻轻抚摸粗糙的窑壁,指尖划过砖石上的岁月痕迹,我仿佛也跟着他们,重新感受到了当年为帝王烧砖的烈火余温。我笑着小声致歉“稍微破了次例”,可看到他们眼里闪着的光,便知道这份“不寻常”的体验,是最好的文化交流。
原本我还该陪大家去体验“手工做小金砖”,用阳澄湖黏土捏专属纪念,可惜因要提前返程,只能在窑炉参观结束后挥手道别。后来听领队艾拉说,友人们挽着袖子玩得很尽兴:有人刻下自己的名字,有人捏了小巧的花纹,每个人都捧着手作骄傲地说“要带回去给家人看苏州文化”,我心里满是欣慰——这正是我想向世界传递的中国匠心。
很多人不知道,我本快到退休年纪,因退休制度改革,要延迟到今年12月25日才正式退休,退休后还会被单位江苏凯伟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返聘。有人问我为何还执着于志愿讲解,其实答案很简单:每次带国际友人参观,我都觉得自己是座“文化桥梁”,能把中国传统工艺讲给世界听,比什么都开心。
我常想,文化从不怕距离,只要有人愿意讲、有人愿意听,跨越国界的对话就不会停。经过9月14日这场相遇,我更笃定了退休后的选择——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的门永远为大家敞开,而我,刘荣群,会一直在这里,用英语陪着更多人,读懂金砖里的千年匠心。
刘荣群:高级工程师、城建档案馆员、一级建造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一级造价工程师(水利工程)、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苏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库基础工作者、南京工业大学管理学学士、苏州十佳志愿者、苏州自考之星、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中英双语讲解优秀志愿者、中国作家联盟会员……现就职于江苏凯伟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