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骨气(散文)
文/惠锋
在关中平原那片厚重的黄土地上,风总是裹挟着历史的尘埃,掠过一道道沟壑,一声声低吟着岁月的故事。我站在这片土地上,望着远处终南山朦胧的轮廓,思绪如飘飞的柳絮,不由自主地飘向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骨气之光的文人。
文人,自古以来便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使命。他们手握笔墨,心怀天下,用文字记录时代的兴衰,用思想启迪民众的智慧。而骨气,则是文人精神世界的脊梁,是他们在面对权势、困境与诱惑时,坚守自我、不屈从的灵魂支柱。
一、竹林深处,骨气铮铮
遥想魏晋时期,那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黑暗的年代。文人雅士们为躲避战乱与政治迫害,纷纷隐居山林,于竹林之中寻得一方净土。阮籍、嵇康、山涛等七人,常聚于竹林之下,饮酒赋诗,抚琴长啸,他们以一种超脱世俗的姿态,对抗着那个时代的污浊。
嵇康,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面对司马氏集团的拉拢与威胁,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他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当好友山涛举荐他入朝为官时,他毅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以决绝的文字表明自己不愿涉足官场的心迹。那篇绝交书,字字铿锵,句句有力,如同一把利剑,划破了黑暗的夜空。后来,嵇康因得罪权贵被判处死刑。在刑场上,他神色从容,索琴弹奏《广陵散》。那激昂的琴声,穿越千年时空,至今仍在人们耳边回响,诉说着他骨子里那股不屈的傲气。
阮籍同样是个有骨气的文人。他虽以放浪形骸、佯狂避世著称,但内心深处却对黑暗现实充满了愤懑。他驾车随意游走,走到无路可走时便大哭而返,这种看似荒诞的行为,实则是他对现实无奈的抗争。他以独特的诗歌创作,表达着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在那个压抑的时代,他的骨气如同一束微弱却坚定的光,照亮了文人精神世界的一角。
竹林七贤,他们以竹林为精神寄托,用行动诠释着文人的骨气。他们不畏权势,坚守自我,在黑暗的时代中保持着一颗纯净而高尚的心。他们的骨气,成为了后世文人敬仰与追寻的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盛唐气象,骨气飞扬
时光流转,到了盛唐时期,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文人墨客们在这个时代中尽情挥洒着才华,他们的骨气也如盛唐的气象一般,豪迈而飞扬。
李白,这位被誉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一生狂放不羁,充满着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他渴望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却又不愿与官场的污浊同流合污。当唐玄宗召他入京时,他欣喜若狂,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诗句。然而,在长安的宫廷生活中,他很快发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毅然离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诗道尽了他对权贵的蔑视与不屈从。他以诗为剑,以酒为伴,游走于山水之间,用诗歌表达着对人生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他的骨气,体现在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权贵的毫不妥协上,成为盛唐文人骨气的杰出代表。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颠沛流离,却始终心系天下。他的诗作,如《春望》《北征》等,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人民的悲惨遭遇。他虽身处困境,却从未放弃对正义和良知的坚守。他用自己的诗歌,为那个动荡的时代发出了最强烈的声音,展现了一位文人骨子里那份深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的骨气,体现在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上,成为后世文人敬仰的精神丰碑。
盛唐的文人,他们生活在繁荣的时代,却并未被繁华所迷惑。他们以骨气为笔,以才华为墨,书写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他们的骨气,如盛唐的阳光一般,照亮了整个时代的天空,也激励着后世文人在面对国家兴衰、人民疾苦时,挺起脊梁,担当起应有的责任。
三、乱世烽火,骨气如磐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的危机。文人们身处乱世,却以骨气为盾,以笔为矛,为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的尊严而抗争。
文天祥,这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在国家危亡之际,毅然投身抗元斗争。他组织义军,与元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兵败被俘后,元军多次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但他始终不为所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句,是他对国家忠诚、对民族气节坚守的最好诠释。在狱中,他写下了《正气歌》,那磅礴的气势、坚定的信念,无不展现着他骨子里那股不屈的骨气。他以生命为代价,捍卫了文人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成为后世文人敬仰的楷模。
辛弃疾,同样是南宋时期一位有骨气的文人。他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却始终壮志难酬。他虽身处官场,却因坚持抗金主张而屡遭排挤。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句词道尽了他壮志未酬的悲愤。他以词为武器,抒发着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一位文人在乱世中的骨气与担当。
南宋的文人,他们身处乱世烽火之中,却以骨气为磐石,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们用文字和行动,为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的尊严而抗争,他们的骨气,如同一座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世文人敬仰与学习的榜样。
四、近代风云,骨气长存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文人们身处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骨气为旗帜,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呐喊。
鲁迅,这位被誉为“民族魂”的伟大作家,以笔为武器,批判着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和社会的黑暗。他的文字如同一把把手术刀,剖析着社会的病态和人性的弱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体现了他对敌人的坚决斗争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他以骨气为支撑,在黑暗的时代中为民众点亮了一盏明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闻一多,同样是近代一位有骨气的文人。他投身民主运动,为争取人民的自由和权利而奔走呼号。在李公朴先生追悼会上,他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展现了他毫不畏惧、敢于斗争的骨气。不久后,他便惨遭国民党特务的暗杀,但他用生命捍卫了文人的尊严和正义的事业,他的骨气,成为了那个时代最闪耀的光芒。
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人的救济粮!
近代的文人,他们身处风云变幻的时代,却以骨气为利剑,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拼搏。他们的骨气,如同一面面旗帜,引领着中国人民在黑暗中前行,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五、结语:骨气永恒,精神不朽
站在关中平原的土地上,望着那片古老而厚重的黄土地,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骨气之光的文人。他们来自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经历和命运,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骨气。
骨气,是文人在面对权势、困境与诱惑时坚守自我的精神支柱;是文人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之际挺身而出的责任担当;是文人在黑暗时代中为光明而奋斗的不屈信念。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恒闪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追求真理、正义和理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如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文人的骨气却永远不会过时。它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品质,是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自我的力量源泉。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骨气之光的文人,传承他们的精神,让骨气在新时代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因为,只有拥有骨气的文人,才能写出真正有力量、有温度的文字;只有拥有骨气的民族,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屹立不倒,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惠锋,男,61年生人。大学文化,退休教师。周至人,西安市作协会员。周至县作协理事。业余喜欢写作。著有长篇小说《关中烽火》,中唐三部曲《玉真公主》《玉环传奇》《大楼观》等。散文百篇。网名关中剑客,笔名秦风,大唐雄风,渭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