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随感
作者:李娟
每个苏北农村大学生,生来就是要离开苏北的,我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尤为颠沛流离,遍观我的同学,上完学留在家乡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都在苏南,我们分布在不同的城市,做着相同的牛马。从小到大我对读书没什么概念,浅薄的认知便读书能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有点小才华,至于考啥样的大学从未想过,高三那年班主任让我们在纸上写目标学校,我看看抽屉里朋友寄来的信件,直接将她的大学名称写上去,因为我对其他任何一所大学校名不了解。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我们耳边念叨的永远都是努力学习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去,到能挣钱的地方去,不要留在这个小地方。爸妈都是农民,每次农忙都有说不出来的疲惫,偶尔教育我们,也多是扯着沙哑的嗓子。不过很可惜,我上了大学也并不是有出息,工资也不高,挣大钱的目标也就此搁置,养活自己已实属不易。
其实我的学习成绩一般,只是初中的昙花一现让我以为自己也是读书的料,高考成绩不算好,自己毫不犹豫选择了苏南一所院校读书,庆幸毕业后没有从事日语专业相关的工作,爱国的情怀使得自己无法低头弯腰工作,其次自己资历尚浅能力不足,日企也看不上刚毕业的小丫头。
无论结果如何,那是20岁的自己想走的路,后来大巴车载着我驶出县城,车窗外广袤的平原一点点离开我的视线,我以为只是平常的一次远行,但离开那一刻起,老家就慢慢淡出了我的视野。随着时间推移,大巴一步步转换成火车、高铁、飞机,直至故乡成他乡,但他乡并未成故乡。
工作跟随项目辗转安徽、宁夏、江苏、北京几个省份,第十年我回到故乡工作,平凡的工作做了近二十年,回首来时的路是那么地艰辛,前途的路是那么地不确定。不惑之年的我和二十多年前的父母一样,每天唠叨着女儿努力学习考个好高中甚至好大学,将来有份稳定的工作。孩子则有她的想法,暑假和我说假如她将来没有好的工作,她就拎着二胡在街头卖艺乞讨,问我可行与否?其实那时孩子若能脱下身上“孔乙己长衫”,放下身段靠双手谋生未尝不可。
所幸在这小城里有两三位昔日同窗相伴,见老友的意义就是当你垂头丧气时,她们仍记得你当年意气风发的样子,少时清风伴斜阳,当时只道是寻常。而如今,我们谈笑风生回首斜阳,肩上落叶枯黄。少年心气是不可再生之物,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