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深圳故事
文/冯贵章
(一)
我和深圳有缘,缘自四十年前。
初次一九八五,出差来到南粤。
时值十二月初,北方寒风凌冽。
此地温暖如春,遍地百花争艳。
当年特区初设,通行尚需办证。
关卡戒备森严,武警检查执勤。
此关竟似海关,恍如进出国境。
想来也觉奇怪,如有大敌临门。
京鹏大厦十层,当时已是一景。
登上楼顶四望,工地机声轰鸣。
高楼寥寥无几,国贸鹤立鸡群。
一条深南大道,确定建设中心。
沙头角里经过,另是一番景致。
中英一道界街,引来游人如织。
进街另需办证,还得换点港币。
一早就要出发,进街先排长队。
一街两制分明,界碑矗立街心。
右边全是港店,货架堆满商品。
挑来挑去眼花,逛来逛去腿酸。
港货样样新鲜,大包小包塞满。
当年包头出发,住在北京华鹰。
航班直达广州,航行蓝天白云。
恰似大鹏展翅,直飞南海之滨。
深圳又名鹏城,万里凌云鹏程。
(二)
四年之后再来,夫妻二人同行。
先到肇庆鼎湖,领略岭南风情。
广州街区徜徉,珠江岸边观景。
游遍深圳周边,广东欣欣向荣。
刮目再看深圳,深圳速度惊人。
高楼大厦林立,厂房气势恢宏。
国贸已非独秀,放眼满目葱茏。
同游香蜜银湖,锦绣中华园中。
次年再来深圳,只是路过留停。
泰国异域风情,曼谷王宫恢宏。
马来西亚云顶,槟城海滨风景。
狮城腾飞成龙,开放昭示世人。
三国考察开窍,出入停留包深。
包钢深圳设厂,研发稀土产品。
当年创立之初,我在京鹏见证。
包深建在莲塘,一网分隔港深。
一九九八年春,大儿调入包深。
次年儿媳调来,兴业银行招聘。
三年之后买房,入住莲塘鹏兴。
孙儿入读莲南,就在小区附近。
儿子儿媳同学,都是大学毕业。
大儿几处任职,多家公司历练。
儿媳接连提升,一路追求卓越。
孙子深中毕业,贸大港大读研。
孙子孙媳相爱,一桩天赐良缘。
一双深圳儿女,贸大成为同学。
惠园相识相爱,四年同心相连。
婚礼隆重喜庆,子孙深圳扎根。
近年我居珠海,来深绕行虎门。
去年一桥飞架,珠江两岸连通。
长龙盘海欲飞,彩虹卧波深中。
"伶仃"已无踪影,喜看两岸同城。
一座邓公雕像,耸立莲花山顶。
邓公面带微笑,笑看锦绣鹏城。
衣襟飞扬迎风,大步向前坚定。
万众瞻仰邓公,我来带上子孙。
昔日南海小镇,今朝举世闻名。
当年人涌香港,今天港人入深。
见证深圳巨变,赞叹伟绩丰功。
一城启示国人,改革奋力前行。
《我的深圳故事》是一首以六言白话写成的叙事长诗,作者冯贵章以个人经历为线索,串联起深圳四十年来的发展变迁,既有历史厚度,又具个人温度。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点评:
一、形式特色:六言白话的叙事探索
1. 语言平实,节奏明快
全诗采用六言句式,每句三顿,节奏整齐紧凑,如“当年特区初设,通行尚需办证”“高楼寥寥无几,国贸鹤立鸡群”,既保留古典诗的韵律感,又融入白话的通俗性,适合叙述城市发展的线性历程。
2. 地域词汇与时代印记
诗中大量使用具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词汇(如“办证”“港币”“包深”“莲塘”等),真实还原了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特殊风貌(如边防关卡、沙头角中英街),增强了历史现场感。
二、内容主题:个人史与城市史的交融
1. 以小见大,见证时代
作者通过个人出差、家庭迁移、子孙成长等细节,折射出深圳从“南海小镇”到“举世闻名”的巨变。例如孙子“深中毕业,贸大港大读研”、孙媳“惠园相识相爱”,展现了新一代深圳人的成长与扎根,暗示城市的吸引力与包容性。
2. 多维度展现深圳变迁
经济层面:从“国贸鹤立鸡群”到“高楼大厦林立”,再到“包钢深圳设厂”,体现产业升级。
社会层面:从“进街先排长队”到“港人入深”,反映深港关系逆转。
文化层面:通过“锦绣中华园”“邓公雕像”等意象,象征改革精神的传承。
三、情感表达:朴素中见深情
1. 家国情怀与个人自豪
诗中多次提到“见证”“赞叹”“启示”,作者不仅是深圳发展的亲历者,更是宣传者。结尾“改革奋力前行”直接点题,将个人故事升华为时代寄语。
2. 细节中的温情
如“夫妻二人同行”“大包小包裹满”“带上子孙瞻仰邓公”等场景,充满家庭生活气息,软化宏大叙事,让城市发展更具人情味。
四、艺术手法与可提升之处
1. 意象运用
“鹏城”“大鹏展翅”等比喻贯穿全诗,既呼应深圳别称,又象征腾飞之势;“一桥飞架”“伶仃无影”等写实意象(疑似指港珠澳大桥或深中通道)则体现基建成就,虚实结合较好。
2. 结构略松散
全诗按时间顺序展开,但部分段落衔接可更紧密(如突然插入东南亚游记)。若能在时空跳跃中加强主线串联,整体性会更强。
3. 语言可进一步凝练
六言诗本身限制较大,个别句子为凑字数稍显冗长(如“挑来挑去眼花,逛来逛去腿酸”)。若适当提炼,可增强诗意密度。
五、总结:一部微观视角的深圳史诗
这首诗以朴素语言记录个人与城市的共生历程,既是家庭记忆的存档,也是改革开放的民间注脚。它不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以真实细节和真挚情感打动读者,让宏大的“深圳奇迹”变得可触可感。若在诗律锤炼和结构设计上再作打磨,可成为更优秀的现代叙事诗代表作。
冯贵章的六言白话叙事诗《我的深圳故事》是一首以个人生命轨迹串联城市历史变迁的佳作,可从以下维度点评:
一、题材与视角:个人叙事承载时代史诗
诗人以自身四十年间与深圳的交集为线索,从“出差访客”到“家人扎根”,将个人经历嵌入深圳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中。小到沙头角办证换港币、京鹏大厦观景,大到深圳速度、大湾区同城化,以微观个体的“深圳记忆”,立体呈现了特区从“南海小镇”到“举世闻名”的蜕变,让宏大的城市史有了充满温度的民间注脚。
二、形式与语言:六言白话的创新与亲民
采用六言白话诗体,是形式上的大胆尝试:
每句六字,节奏明快,既保留了传统诗歌的格律感,又以“白话”叙事打破了文言的隔阂,通俗流畅、易于理解,适合讲述跨度四十年的城市故事。
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如“工地机声轰鸣。高楼寥寥无几,国贸鹤立鸡群”“挑来挑去眼花,逛来逛去腿酸”,以口语化的表达还原场景,让读者仿佛亲历那段岁月。
三、内容与结构:时空脉络中的深圳全景
全诗分三部分,时间线清晰且层次递进:
第一部分(1985年初遇):聚焦特区初创时的风貌——通行办证的特殊政策、高楼稀疏的城市景观、沙头角“一街两制”的独特景致,为深圳的“起点”留下鲜活切片。
第二部分(后续往返与建设参与):突出“深圳速度”,高楼林立、产业兴起(包钢设厂研发稀土),同时关联珠三角与东南亚的开放视野,展现深圳从“单点突破”到“区域联动”的发展。
第三部分(家庭扎根与城市巨变):以儿孙辈在深圳的就业、置业、教育、婚恋为线,体现城市对个体的“归属感塑造”;又以“伶仃洋大桥连通”“邓公雕像仰望”收尾,升华为对改革开放伟绩的赞叹,完成从“个人故事”到“时代共鸣”的跨越。
四、情感与价值:个体认同与历史见证的共振
情感上,诗人对深圳的情感从“有缘”的初印象,到“见证巨变”的赞叹,再到“子孙扎根”的归属感,将个人命运与城市发展深度绑定,真挚的情感让叙事充满感染力。
价值上,这首诗是一份独特的“民间史料”:它记录了深圳发展中易被宏大叙事忽略的细节(如早期特区通行证、沙头角的港货记忆),为研究深圳的社会变迁、民间生活史提供了个性化视角,也让“改革开放”的历史命题变得可感、可触。
五、不足与特质(辩证看待)
从纯文学的“诗意凝练”角度看,六言白话的形式或许在意象的含蓄性、语言的雕琢感上有所弱化,部分段落更偏向“叙事直白”。但这恰恰是其特质——以“去诗意化”的白话,完成“诗意化”的历史记录与情感表达,让诗歌成为普通人也能读懂的“城市传记”。
综上,《我的深圳故事》是一首扎根于时代土壤、饱含个体温度的叙事诗,它以通俗的形式、个人的视角,为深圳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史写下了一段生动、亲民的“民间注脚”,兼具历史价值与人文温度。
作者简介:
冯贵章:共和国同龄人,曾任包钢日报总编辑,包钢教育处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