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土围墙|原创/吴铁生伊通一中是一所省属重点高中,现有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学生公寓楼,报告厅等多栋建筑,并且由上级批准已拨款正在兴建新的学生食堂和体育馆。整个学校规模日益扩大,正向现代化标准靠近,多栋楼房和砖石围墙以及金属栅栏使学校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安全环境。一中自建校以来,经历过校名、校址、办学规模等多次反复变更,坐落现在的位置已有近60年的历史了。上世纪70年代我在此读书时,学校并没有围墙。当时校园占地要比现在大得多,周边多以高矮不等,树龄不同,更谈不上整齐密集的榆树为遮挡。初一的时候我们的教室在现在第二幼儿园的位置,与主体校区隔着一条道(就是现在一中和县医院之间的 人民 大路),每天第二节课后要跑步过道,来道南的学校操场统一做间操,后来这里划规了第三小学,之后又相继成为职高和第二幼儿园。当时一中校园西边很大面积处于荒芜状态,长有很多棠杞树(不知道“棠杞”这两个字对不对),可供小孩随手取材做哨儿玩,我在读实验小学时经常往返穿过一中,靠东边有一道沟,沟里水少时可以跳过去。一中朝北有三个出入口,既没有围墙,又没有门墩,更没有大门,就称之为出入口吧,中间对着古榆树的可视为正门,因为那里迎门有一大副毛主席画像,周围由榆树墙构成了花坛,里面曾经种有刘景海(学毛著积极分子,九大代表)从中南海带回来的向日葵。

那个年代实兴勤工俭学,学生除了夏锄、秋收和到校田地劳动,还有拔豆榨儿、拾粪等劳动不断,几乎每天课后都有学校布置的任务。校内本是泥土地面,雨天泥泞不堪,学校就发动全校师生到北大河运取河沙铺垫校内甬道,各班学生都使出浑身解数,有用土篮挑的,有用手推车的,也有用书包装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为牛掰的是有的家长竟然弄来了汽车支援,一辆汽车就顶了全校师生的劳动率啊!蚂蚁运食相形见拙。
这一年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一场大规模劳动,老师传达了学校号召,要自力更生修建围墙,确切地说是准备用泥土垛围墙。修围墙的意义自不必多说,单就筹备阶段的一些事就足够令人为难了。备料的第一项是石头,学校号召学生各处去捡,或把家里没用的石头献给学校,可是就连家门口纳凉坐的石墩都算上也没多少啊!青石头,黄石头,豆饼石头,什么材质都凑合,块大块小都将就,也还是很难完成任务,老师着急,同学们也着急,大家絞尽脑汁挖空心思,为了围墙大计就是豁出去了。我们几个过于热心的男生探得一有头有脸的人家正备料建房,刚好在道旁卸了两汽车石头,于是就动了心思。事先指定好一人从家里带来手推车,待到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确认四下无人才壮着胆子借着月色躡手躡脚脚地俏俏靠近石头堆,把早以相中的石头搬上推车。心里揣着小兔子般地,满脑子都是“窃不算偷”的歪理邪说,推着“趁人看不见拿”来的战利品心怀窃喜又惴惴不安地赶往学校,唯恐途中遇到谁。现在想来都后怕。
另一备料任务是干草,垛围墙要用穰絞泥(“穰絞”二字不知对否),穰絞本该用麦秸或稻草杨草,可是学校要实现的是不花钱也办事,于是连续多日下午课后学生分散外出去割草,时值夏秋之交,苞米地、壕沟旁却也可寻到些水稗草,但要满足我们的大量需求则远远不够,又有家在马安的张同学献出良策,原来他上学途中发现高丽坝处长有丰茂的水稗草,同学们大喜,一日下午,我们七八个男生骑上自行车,带着镰刀和绳子前往割草,那里粗壮的水稗草连成片,大家果然收获满满。提供信息的张同学爸妈还款待了我们一顿烀苞米。待骑车馱着大捆的

青草回到家已经夜色降临。大家割的草都要在自家晒干才送到学校。
终于迎来了垛围墙的大会战。人人热情饱满,劲头十足,没有逃避劳动报怨干活的,响应学校号召,每班学生都从家里带齐了各种工具,虽然谁也没有干过这活,却都跃跃欲试。和大泥脱大坯在农村都是壮劳力的活,可想而知,对年纪尚小的在校学生来说是多么大的挑战。整个工程由学校按年级班级分段,各班再分小组展开劳动,就近挖坑取土,轮流铡草,铡刀只好各班轮换着用,有专门负责挑水抬水的,有力气大的管和泥,用二齿钩和泥需要很大的力气,泥水溅得哪都是也没人躲闪,也无处躲闪,最有效的和泥方式是赤脚在泥堆里踩踏,东北方言应该叫用脚搋固泥,泥水又粘又凉,穰絞还扎脚,但这样和出来的泥最合适,泥土穰絞均匀有拉力。这期间已经有人在计划好的墙基夯实地面,用积累的石头码成墙基毛石,下一步就是用穰絞泥垛墙,有的用筐抬,有的用锹端,甚至有人干脆用手指当叉子,最好使最灵便的工具是四股叉,各班有样学样,摸索着干,也都一点一点地把烂泥扶上了墙。有个王姓女生平时就是班级活动积极分子,这时更显示出了女汉子的特质,她的表现最值得称道,她不仅挽起裤腿下泥堆,在干活的忙乱中还被别人投来的叉子扎破了腿,却不喊疼不退场,这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的劳动热情。老师们利用休息的空儿带一些同学到各班地段互相走访观模,取长补短,改进工作。
劳动持续了两天,尽管每段墙体有宽有窄、突凹不平、里出外进、其貌不扬,但毕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垛围墙并非一帆风顺,第一天就遭到校园南部尚家园子人的反对和阻碍。住在尚家园子西部的居民和生产队社员很多已经习惯了进城从一中穿过,有了围墙就要绕道,不那么便利了,他们纠集了一些人横加阻拦,这一段的师生顶着干扰坚持着,学校负责人出面解释开导,也还是很难顺利进展。这里的人本来对一中就有意见,上一年冬天学校浇冰场,近千名学生挑水,使人家的井水都泛浑了,现在又断人家习以为常的路,哪能不群情激愤?第一天晚上学校安排人员执守保护,既要防止有人扒墙破坏,又要避免人员冲突。学生执周班的高音喇叭反复对外播放警告,墙外则叫骂连天。形势一度十分紧张却终没有酿成大的祸端。最后他们也只好承认了既定事实。
这个围墙存在约10年之久,后来学校西部大片土地为公私建房占用,80年代学校建了第一个教学楼,把校园正门改到东侧伊通大街,南西两面砌筑石墙与外部隔绝,东北两面建了透视钢筋栅栏,自此一中土围墙成为无人知晓的历史。
作者,吴铁生,1956年生人,退休教师
九洲墨韵
聆听诗者心声,涤净灵魂尘埃!
图片作者提供,版权原创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