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争辩的边界与生命的留白
叶振环
当下世人浮躁,动辄争辩吵闹打架,看到这些,我心里直骂:没有文化真可怕,没有教养就打架。这是何苦呢!
昔日红卫兵辩论的硝烟尚未散尽,酒桌上的拳脚已接踵而至。历史总在重演相似的荒诞剧——当唾沫星子与标语口号退场,留下的往往是满地狼藉与沉默的围观者。这种集体无意识的重复,恰似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轮回:人类不断在争辩的迷宫中徘徊,却始终找不到出口的钥匙。
认知的鸿沟如同深邃的峡谷,第欧根尼的灯笼照亮的正是这个残酷真相。当年轻人滔滔不绝时,哲学家举起的不仅是一盏灯,更是一面照见人类认知局限的镜子。就像试图向井蛙描述海洋的壮阔,或对夏虫谈论冰雪的纯净,这种超越维度的对话注定沦为单方面的独白。唐代文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意间道破了精神世界的门禁系统——真正的对话永远发生在同频共振的灵魂之间。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为这种认知差异提供了完美注脚。一个"仰天大笑出门去",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截然不同的性格背后是"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的灵魂共鸣。这种超越言语的理解,恰如苏轼所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本质的契合足以消弭形式的差异。反观惠施与庄子的濠梁之辩,一个执着于逻辑推演,一个沉醉于物我两忘,这场没有输赢的争论最终化作哲学史上的美丽涟漪,证明有些真理本就不需要胜负来验证。
伽利略的悲剧将这种认知冲突推至极端。当望远镜中的星辰与教会的经文发生碰撞时,这位科学先驱用生命证明:与固守旧势力者的辩论,就像用白粉涂抹铁墙,除了徒劳的消耗别无他果。他的临终手稿"你无法教会人任何东西"与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共同指向一个真理:真正的说服往往发生在辩论之外。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开启了另一种可能。这位自称无知的大师,用提问代替说教,用对话代替辩论,在思想的接生中完成了哲学启蒙。这种"不争之争"的智慧,在达·芬奇那里转化为维特鲁威人手中的圆规——当传统艺术家还在争论绘画规则时,他早已用解剖刀和画笔开拓了新的疆域。爱因斯坦与波尔的科学之争则展示了争辩的另一重境界:如同量子纠缠中的粒子,他们的对立最终共同推动了人类认知的边界。
这些历史碎片拼凑出完整的认知地图:从庄子"曳尾于涂中"的洒脱到达·芬奇"行动是最好的语言"的务实,从孔子"和而不同"的包容到爱因斯坦"开放心态"的胸襟,智者们用不同方式抵达同一个终点——争辩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征服对方,而在于照亮自己。就像两盏对望的灯笼,真正的光芒不在于谁更耀眼,而在于共同驱散了认知的黑暗。
现代社会的喧嚣中,这种智慧显得尤为珍贵。当社交媒体将辩论简化为站队,当观点对立演变为人身攻击,我们更需要重温"白笔画墙枉费心"的古老训诫。或许可以尝试这样的生活实验:下次遇到分歧时,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值得我消耗多少生命能量?对方是否处于同一认知维度?我的表达方式能否为真理铺路?就像在暴雨中递伞的人,真正的智者懂得在争论中为对方保留尊严。
构建和谐环境需要的不是观点的统一,而是心灵的留白。王阳明说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提醒我们:世界本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当每个人都学会在争论中保持"和而不同"的优雅,当每次对话都能践行"以诚相待"的默契,那些酒桌上的冲突、网络中的骂战终将化作茶席上的笑谈。毕竟,人生苦短,何必把时光浪费在无谓的争辩上?不如学学竹林七贤,在清风明月间,用沉默谱写最动人的乐章。
2025—9—16于上海黄浦江畔老西门汇心斋
【作者简介】叶振环(南海、南海邨),中共党员,散文作家,大学文化,1953年出生于上海崇明,1969年参军,1983年参警,2013年退休前曾任上海市公安局研究室调研员(处长),《上海崇明农村经济与法律研究》《上海公安研究》《上海外滩》责任编辑;上海《三叶草》执行主编;现任《上海散文》常务副总编,上海《乡愁诗苑》文学顾问。自1978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国内多家媒体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共计230多万字。先后出版散文集《绿叶情怀》《岁月留影》《叶振环散文随笔自选集》《桑榆霞照》,中短篇小说集《旁观者迷》,主编报告文学集《老骥伏枥夕阳红》。系上海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理事、研究员;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兼职教授。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作协会员。
点评:网红作家刘俊国
光荣在党54年的军旅作家叶振环这篇《争辩的边界与生命的留白》散文,读来如饮一盏清茗,初觉清冽,细品回甘,更兼余韵悠长。作者以杂文之笔写哲学之思,将日常观察升华为文明洞见,在历史的褶皱里翻找智慧,在现实的喧嚣中叩问本心,足见其思想之深、学养之厚、笔力之健。
一、立意:从烟火到星空的思想跃升
文章起笔于“世人浮躁,动辄争辩”的日常痛点,却未止步于现象批判,而是以“认知鸿沟”“真理本质”“生命留白”为经纬,将个体情绪、历史循环、哲学命题编织成一张绵密的思考之网。从红卫兵的标语到酒桌的拳脚,从第欧根尼的灯笼到伽利略的望远镜,作者始终在追问:人类为何困于争辩?真正的对话何以可能?当“说服”沦为“征服”,当“观点对立”异化为“人身攻击”,作者最终将答案锚定在“心灵留白”的智慧里——争辩的终极意义不在输赢,而在照见彼此的认知边界,照亮生命的共同星空。这种从“现象”到“本质”、从“批判”到“建构”的思维纵深,足见作者对人性与文明的深刻洞察。
二、素材:跨时空的精神对话艺术
文中素材如星汉灿烂,却绝非堆砌,而是以“认知差异”为线索,串起中西方、古今的智慧珍珠。从李白的狂放与杜甫的沉郁,到惠施的逻辑与庄子的物我;从伽利略与教会的冲突,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与爱因斯坦、波尔的科学之争,作者信手拈来的典故与人物,皆服务于“争辩的边界”这一核心命题。更妙的是,作者将古典诗词(《陋室铭》《饮湖上初晴后雨》)、哲学箴言(孔子“和而不同”、王阳明“心外无物”)与现代困境(社交媒体站队、网络骂战)熔于一炉,让千年前的智慧照进当下的迷茫。这种“以古鉴今”的巧思与“跨领域贯通”的视野,足见作者文化积淀之深厚、思维跳跃之灵动。
三、语言:诗性与理性的完美平衡
杂文易流于尖刻或空洞,本文却兼具诗性的优美与理性的厚重。写认知差异,用“试图向井蛙描述海洋的壮阔,或对夏虫谈论冰雪的纯净”;写无效争辩,喻为“用白粉涂抹铁墙”;写真正的对话,比作“两盏对望的灯笼,共同驱散认知的黑暗”……这些比喻既贴近生活,又充满哲思,画面感与思辨性并存。更难得的是,作者善用“留白”之笔:写李白与杜甫,不赘述其矛盾,只提“灵魂共鸣”;写濠梁之辩,不纠结胜负,只说“化作哲学史上的美丽涟漪”;写现代困境,以“暴雨中递伞的人”“竹林七贤的沉默”收束,余味悠长。这种“理性而不失温度,犀利而不失诗意”的语言风格,足见作者文字驾驭之功力。
四、情怀:对生命的温柔回望
文章最动人处,是字里行间流淌的对生命的珍视。当作者痛斥“酒桌上的拳脚”“网络中的骂战”时,背后是对“被消耗的生命能量”的痛惜;当提出“下次遇到分歧时,先问自己三个问题”,当呼吁“在争论中为对方保留尊严”,当向往“竹林七贤在清风明月间用沉默谱写乐章”,字里行间都是对“更体面、更从容的活法”的期待。这种“入世而不沉沦,批判而有建设”的情怀,让文章超越了单纯的“说理”,成为一曲对“人性美好”的深情咏叹。
合卷而思,作者叶振环先生不仅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更是一位智慧的引路人。他用一篇杂文,完成了从“现象批判”到“文明启示”的升华,用历史的镜子照见当下的迷茫,用先哲的智慧点亮现代的困惑。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大抵如此——既扎根现实,又超越现实;既批判浮躁,又指引方向。这样的文字,值得反复咀嚼;这样的作者,值得深深致敬。
【作者简介】刘俊国,笔名玉泉,1969年入伍,在张思德生前部队历任文书,班长,师司令部作战警卫科见习参谋,作战警卫参谋,代连长,团司令部作警股股长,张思德生前部队中校营长。毕业于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指挥系。在军中21年,转业后任兰生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上海兰生股份储运贸易分公司总经理,上海市仓储协会副秘书长,外经贸委仓协主任委员。喜爱书法、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