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267
父亲的军工情缘
马广祥
我的父亲虽然是位平凡的济南章丘人,却在胶东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与伟大的军工结缘一生。游击队初建时是没有任何的武器的,只是在党的领导下把有志之士及热血青年组织起来,宣传党的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唤起民众的抗日救国的民族意识,掀起抗日运动。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利用身边一切可用的器具为武器同日伪进行斗争。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县天福山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成立了多支抗日武装力量,他们依托独特地理位置和各方资源,建成敌后抗战的坚固堡垒和敌后根据地。像电影"地雷战"就是众多战例的缩影。
为更好的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必须制造更加应手,便于携带,便于隐藏的器械,组织打造一些如:短刀、锥叉、土槍等。随着斗争的不断深入和游击队伍的不断壮大,缴获敌人的武器越来越多,但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这就需要修配,才能更好的发挥效能,这样就建成了最初的兵工厂和神奇的军工。
我的父亲在一次夜间转移中为掩护战友引开敌人的追击时跌落山崖摔伤了腿,后来拖着伤腿辗转月余寻找无果与组织失去联系。腿伤得不到医治,行走越来越困难,后被老乡救助带回原籍章丘。经过乡亲们的精心治疗,腿伤很快好转并加入到“打快槍”的行业。“打快槍”:就是以铁匠铺为掩护制作和修复枪支。
“章丘自古多铁匠,家家都有打铁郎”。
解放前邻村十九郎庄有430户人家,以打铁为生的就有290户,万山村有830人,从事打铁的就有590人,全县有86万人,以打铁养家糊口的就有39万之众。
过去的铁匠炉一般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行炉”(没有固定场所,走街串巷哪里有活就在哪里支炉起火)。一种是“座炉”:(有固定场所,打制成品批发,也接维修零活)过去铁匠掌钳的师傅的技能大多都是祖传亲授,代代传承。虽然铁匠手艺粗放、笨重,但真正学好也不容易,不仅要善于观察、钻研,还要勤快有悟性。主要生产农机具和生活用具作为赖以生存的方式。
抗日战争时期章丘的兵工发展是以当地铁匠群体为核心,通过传统的打铁技艺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当时几乎全民参与兵工生产,以铁匠铺为临时兵工厂,搭伙组团,虽然铁匠生产条件的简陋,没有设备,只能靠简单的风箱、铁钳、砧子、铁锤等工具。
当时抗日武工队的装备几乎是没有的,有民谣为证:“身穿大褂子,腰别“橛把子”(土短槍),叭勾一下,扭头钻“茬子”(庄稼地)。
用铁匠铺制造的铁矛、梭标、匕首、砍刀、土槍等器具,袭击鬼子,夺取槍械,交给铁匠铺拆解、测绘、认真分析、精心研究、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开动脑筋、集思广义,巧妙的利用轨道钢材、分散锻制、集中组装。近一月就造出160支步槍和45支短槍的奇迹。还通过这种地下兵工厂的模式制造出了快槍、捷克槍、转盘槍、掷弹筒,其中解放区第一门九二步炮就是章丘铁匠铺打造出来的。
章丘铁匠在艰苦卓绝的血与火的岁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耿耿忠心,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創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章丘兵工的发展是中国兵器工业的一个缩影。
解放后章丘的铁匠们又分别投入到新中国工农业的建设中,有的进入和组建各种工厂,有的组建铁艺合作社,我的父亲则进入了济南农具厂工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际風云变幻,美苏超级大国随时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毛主席和党中央面对苏联的挑衅,美国在我国东南沿海及周边不断施压的情况下,根据国内的工业布局,及我国军队装备的现实,运筹帷幄决定从64年开始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的工业大转移,同时进行国防、科技、工业、交通、基建(三线建设),地处一、二线各省各自建设一批省属(小三线)地方军工企业。生产常规兵器,以装备部队和民兵,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65年初我的父亲响应党和国家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积极投身于三线建设,来到沂源鲁山脚下的976厂工作,后被派往重庆296厂参观学习半自动步枪的制造技术及整个工艺流程,为976厂的"四个当年"奠定基础。
学习归来即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建厂工作中,我的父亲是投身和见证976厂整个建设过程的老军工之一,经历了所有三线建设者所经历的一切。
我父亲曾带领和组织总装车间的战友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保质保量的完成历年省里的计划,厂里的任务,由于工作突出曾被选举为厂党委委员。直至从总装车间主任(兼书记)的岗位上退休。
(由于保密纪律的原因,对其经历从未对人讲过)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