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的臆幻
梦 溪

臆幻,就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想象。基本可以断定的是这种想象不是怎么切合实际的。也就是说,正常的事物发展下,顺风顺水,一来二去,鸟高飞水低流,是不会出现臆幻现象的。当生活多舛,坎坷艰难,走投无路之际往往脑海里会萌生这种臆幻之想,甚至有可能进一步而达痴妄之想。
″霸王别姬″,项羽此刻内心一定是有臆幻之想的。″力拔山兮气盖世″,风光无限的一代豪雄成为了曾经。懊悔悲愤肯定也是少不了的。″鸿门宴″,精心的布局到头来因为自己的刚復自负和义气用事成就了刘邦成功翻盘逆转的开始。江山丟了,以致连妻子也保不了,这成了西楚霸王永远的死不瞑目。项王的死是悲壮的,臆幻间,他发现刘邦鸣金收兵放过他一马,当然,他没有因此而对之感恩戴德,更不会因为其没有对自己的赶尽杀绝而激动流泪。臆幻里,他有了些丝的冷静,他感觉到自己就是秋晚即将飘零地面的一片枯叶。臆幻中,他知晓自己已经没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刘邦不会像自己那样豪迈直爽。在刘邦笑到最后的得意里,项羽感到除了死之外的任何念想都是一种痴妄。
历史上,应该是三国时期的刘备臆幻的最多。身为汉室宗亲的刘皇叔,一生颠沛流离,即便是建蜀称帝,也没有真正的有所作为地长嘘一口气,而且在弥留之际将孔明唤至塌前,嘱其″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当然,后来的事情都知道的,诸葛亮为表忠心"以头叩地两目流血″。当然,这里不是在探讨诸葛亮忠诚的愚否?而是想揭示刘备的心心念念。刘备的个性决定了他就算真的统一了中原,也不会有那和自信豪放的气概。虽然诸葛亮,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还有其它一众忠肝义胆,但是他仍然是无法说服自己,自己就是那个众星所拱捧的月。虽然他一生做事多谦卑恭让,但那不是他的真性情。他私底下骄傲于像诸葛亮这样有先见之明的贤达英才都会为己所用,明明知道辅佐一个没有光明前途的帝王给自己带来的只会是"鞠躬尽瘁"而仍然″死而后己″地为己肝脑涂地。他同时也窃喜于"煮酒论英雄″那一刻,曹操对自己的不屑与鄙视,就算是娶了吴主孙权的皇妹,面对如花似玉,也只有违心强欢同床异梦。由此种种就可断定,刘备是一个内心极其空虚极其无助的人。因而他所谓的″恢复汉室″等等自知是一种空话。他会为忠诚于己的臣子惴惴不安,以至将赵云在万马军中拚命救出的阿斗摔在众人脸前时,他对赵云等人的进一步忠诚,只是感觉自己做的是最应该做的事。当一个人的真心话没有适当的倾诉对象时,这是一种可怕的无助。或者说是一种人生的悲哀。当然,刘备回顾自己的一生,也可以满足地"死而无憾″了。因为他的臆幻里,永远给人的感觉是欣慰和知足。因为他骨子里从来没有真正认同过诸葛亮的灭魏亡吴,大蜀一统天下的决心和意志。当然,″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反之就是"鸿鹄不知燕雀之福″。如果真统一成功,那汉室怎么办?皇侄正统的汉献帝怎么办?我刘备是做皇叔还是做蜀帝?刘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导致了宏观战略上的重大失误,最终在″痴妄″的门槛外畏首缩脑,成为三方鼎峙对立中第一个出局者。
可悲可叹可怜的滑稽处是,刘备得蜀而知足,其后刘禅被司马闲逸中原却乐不思蜀。真是得失成败转头空……
金庸先生笔下《天龙八步》中的慕容复,也算是人情世故中的最大悲催。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可能因为某一些一时的黯淡而使得某颗星地闪亮耀眼。而就在这同时,你已经脱离了众星而走向了孤单。最可怕的是慕容复桀骜不驯,我行我素,就连臆幻还犹嫌不够,进而痴妄地将匡扶大燕国甚至一统华夏作为了执念。小说最后在失去了贤爱表妹,失去了顿悟出家的父亲,失去了忠诚的奴仆,失去了很多很多的一代才俊豪雄慕容复和一群孩子玩君臣游戏中,展示的是一个人的真快乐总是在无忧无虑甚至是无知中产生……
我们尤其应该在漫漫人生路上检视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像地震之于自然,外力很难制控,有很多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一种不可为。勉强以为,则只会带来自取其辱。为人行事处世,痴妄之心不敢存,就算臆幻之意也不该有。唯此,才是顺乎自然,才会一通而通!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