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风满塘,心向清莲》
作者:杨廷付
夏日的风刚掠过青石板路,便裹着水汽扑进池塘,撞开了满池莲的心事。淤泥里的茎秆悄悄拔节,顶着嫩黄的芽尖刺破水面,先撑出一张张卷边的圆叶,像撑开的绿伞,又慢慢展平,托着颗颗晨露,风一动,便滚出细碎的光。不多时,花苞从叶间钻出来,裹着粉白的衣,低眉含着笑,待阳光再暖些,便轻轻绽开,红萼凝着香,白瓣透着润,亭亭玉立在碧波上,把整个夏天都染得温柔又清亮。
这样的莲,怎不叫人动心?古往今来的才子佳人,见了这池莲,总忍不住驻足。文人墨客更是把笔端浸满莲香,挥毫泼墨间,便让莲的美留在了诗行里。或许是某个清晨,诗人站在池边,看露水滴落莲心,便写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又或是某个傍晚,词人望着晚霞映莲,便吟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些字句里,藏着的都是对莲的偏爱——爱它的清雅,爱它的灵动,更爱它站在水里,不卑不亢的模样。
莲的美,从不止于外在的娇艳,更有一份深入骨髓的圣洁。在佛语里,它是观世音菩萨脚下的宝座,是“口吐莲花”的禅意,是“心似青荷”的纯净。人们说“历经三冬香更远,莲开九品德无穷”,这“九德”,大抵是它扎根泥泞却不沉沦,沐浴清涟却不张扬的品性。寻常花草多爱长在沃土上,它偏要在淤泥里扎根,把最脏的地方当成养分,却开出最洁净的花;别的花要靠蜂蝶追捧,它却在水里静静绽放,香远益清,不扰人,却自有人为它停留。
这般圣洁的莲,却从不俗气,反倒一身是宝,把自己的每一部分都温柔地融进人间烟火里。秋日里,池塘里的莲叶枯了,泥下的藕却长得饱满,挖出来洗去淤泥,切成薄片清炒,或是炖进汤里,咬一口脆嫩清甜,满是夏天的余味;莲蓬里的莲子,剥去外壳,既能当零嘴,也能入药,熬一碗莲子羹,清热又安神;就连开败的莲花,也能晒干了泡茶,喝一口,唇齿间还留着淡淡的香。它不像牡丹,只供人观赏;也不像桃花,谢了便只剩空枝,它把自己的根、茎、花、籽都给了人,默默滋养着寻常日子。
有人说,莲不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之列,少了几分孤傲的名气。可它从不在意这些——没有桃花的娇艳,它有自己的清雅;没有牡丹的倾城,它有自己的从容。它知道自己的根在淤泥里,却从不抱怨,反而把这份“出身”当成修行,用洁净的花告诉世人:环境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要留一片清莲。夏日的午后,坐在池边看莲,风拂过莲叶,发出沙沙的响,像在说悄悄话;阳光穿过花瓣,把影子投在水里,随波轻轻晃。偶尔有蜻蜓停在花苞上,有蝴蝶绕着花飞,有鱼儿循着花香跃出水面,连路过的人,也忍不住放慢脚步,笑着多看几眼,忘了赶路的匆忙。
待到月色漫过池塘,莲的美又多了几分静谧。月光洒在莲叶上,像铺了层薄霜,莲花在夜里半开着,香更浓了,引得萤火虫提着小灯笼来探望。这时再读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才真正懂了这句诗的意思——莲的好,不在外表的华丽,而在骨子里的干净。它告诉我们,做人也该像莲一样,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心里都要守着一份纯净,不被世俗的尘埃染了心。
有人曾赋小诗赞它:“莲子出池塘,花开香远方。文人千古颂,媲美压群芳。”是啊,莲的香能飘远,莲的故事能被人记住,从来不是因为它有多耀眼,而是因为它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洁”与“善”。如今再看满池莲,便觉得它不只是夏天的风景,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心里该有的模样——像莲一样,扎根生活,却不被生活磨去棱角;像莲一样,温柔待人,却不丢失自己的本心。
风又吹过池塘,莲叶轻轻晃,莲花依旧低眉含笑。这满池的莲,开在夏天里,也开在人的心里,岁岁年年,从不缺席。
作者简介:杨廷付,男,汉族,出生于1966年1月,江西修水人。爱好文学喜欢写诗词、散文,作品多年前发表于《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最近作品发表在《世界文学》《大湖文艺》《青年文学家》、《枫林诗刊》等。现为《世界文学》签约作家,《青年文学家》理事。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