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笔者有幸研读孟国泰先生创新教育理论中关于“思维六大特性”(灵活处,流畅性,独特性,批判性,深刻性,广阔性);“四大思考”(独立思考,快乐思考,辩证思考,体系化思考)与“十条思路”(跳出框框想一想,由此及彼想一想,颠来倒去想一想,虚实结合想一想,设身处地想一想,加加减减想一想,扩扩缩缩想一想,分分移移想一想,四面八方想一想,异想天开想一想)的论述。作为一线化学教师,深感该理论为学科教学搭建了深邃的思维框架——化学本就是一门充满变化与创新的科学,而孟先生的理论恰为培养学生化学思维指明了清晰方向。
在“三标课堂”理念指引下,我尝试将思维特性融入教学设计。针对“思维灵活性”,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我设计开放性问题:“如何验证锌、铁、铜的活动性顺序?请至少设计三种不同方案。”学生的作答远超预期:除常规的稀酸反应方案外,还有学生提出两种基于盐溶液置换反应的创新思路。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自然呈现“流畅性”,各类创意方案源源不断。
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我侧重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为何实验室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制取时选用稀盐酸而非稀硫酸,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常规实验设计的质疑与探究,学生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逐步养成了科学批判精神。
“体系化思考”在化学学习中尤为关键。我曾指导学生开展“从海水到食盐”的项目式学习,将溶解、过滤、蒸发结晶、酸碱盐反应等零散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跨学科整合——将化学知识与地理(海水成分)、数学(产率计算)相结合,真正读懂了化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价值。
孟先生提出的“十条思路”,在化学课堂中同样具有极强的适用性。以“跳出框框想一想”为例,我引导学生思考:“若没有pH试纸,还能通过哪些方法测定溶液酸碱性?”学生从教材拓展资料出发,联想到用花瓣汁液、果皮浸出液制作“自制指示剂”,展现出思维的“独特性”;借助“由此及彼想一想”,学生从“水的电解”延伸到“水的净化”,再关联到“水资源保护”,自主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网络。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的思维品质发生显著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而是主动探究反应背后的原理;不再被动接受课本知识,而是敢于提出质疑、设计创新方案。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远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有意义。
作为化学教师,我深刻意识到:思维训练是学科教学的核心。孟国泰先生的思维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指导——既能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化学知识,又能引导他们形成科学思维方式,进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不仅是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路径,更是为其终身发展筑牢根基的教育实践。
作者:张海峰(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三标课堂骨干教师,实达中学教科室副主任,实达《大众教育学》读书活动一等奖获得者)
青力点评
张海峰老师的文章以孟国泰教育理论为核心,结合化学教学实例展开,结构清晰、案例鲜活。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灵活性设计,到二氧化碳性质的批判性思维,再到“海水制盐”的体系化实践,均紧扣理论且贴合教学实际,生动体现思维训练融入学科的路径。文字精炼且有说服力,既展现教学实践的具体成效,又点明思维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兼具教学反思的深度与教育理念的温度,为学科教学融合思维训练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