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俺大谢
桑晓静
大谢村是一个普通而又与众不同的村庄,全村一千多人竟没有一户外姓,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独姓村”。
村庄东临二干渠,河水潺潺蜿蜒流过,如母亲的臂弯将整个村庄揽入怀中,又似在向远方的游子诉说家乡的故事与变迁。这里或许是谢氏先人选中的风水宝地。据谢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先人谢世通从潍县(今山东潍坊大柳树)迁徙至此。
六百年来生生不息,历经沧桑巨变。先后有近千人迁出定居,繁衍四方,散布于聊城及外地。但无论走到哪里,大家始终心系家乡,根与魂仍留在这里。大谢村建有四个微信群,谁家有红白喜事或村务大事,只要消息一发,不管身在聊城、茌平,还是方圆百里,大家都会不约而同赶回帮忙、出谋划策。实在回不来的,也会在微信上问候并说明原因。村里流传一句话:“谢家人,谢家魂,天南地北一家人。”
作为大谢人,我深感荣幸。这些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一个崭新的大谢村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还是说说我们村的历史吧。据家谱记载,康熙年间我村举人谢奇辉,字广庭(乾隆丙子科,1696年中举),任登州莱阳县教谕。清朝咸丰年间还出了一位武者谢占魁,因舞动一百三十斤大铁刀、臂力过人,在辛亥恩科中被点为武举,后任濮州千总。
1945年,我区解放。为巩固新政权、支援解放战争,全村群众积极响应中原野战军首长刘伯承、邓小平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除前往郓城抬担架外,从小学生到儿童团,从钢枪班到妇救会,无不热情参与。1947年秋,村里提出“反蒋、保田、保家园”的口号,群众积极性极高,全村热血青年放下锄头、拿起枪杆,毅然报名参军,加入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行列。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参军,大谢村因此被评为全区“模范村”,号称“谢家连”。谢家成当时任连长。一个连通常由三个排组成,一个排三个班,每班约十人,加上连部干部、炊事班等,总计约一百二十人。虽然具体参军人数未有明确记载,但据《茌平县志》《中国共产党茌平100年》记载,“谢家连”随后编入刘邓大军,南渡黄河转战中原战场(今濮阳一带)。不完全统计,谢丙太、谢家旺、谢家航、谢吉兴、谢吉桐、谢吉商、谢家栋等人为解放战争献出宝贵生命。另有谢吉贵、谢家深等幸存者继续革命,屡立战功,解放后在地方党政机关担任要职,为国家和人民作出重要贡献。这是谢氏迁博以来空前的光荣壮举。
大谢人孝老爱亲、热情淳朴的村风民情至今传为佳话。明代,村里贡士谢赐敕以孝义闻名一方。他侍奉重病的老母卢氏十余年,不离左右,直至母亲去世。二十岁时父亲离世,他在墓旁守孝三年不曾回家,后又无微不至地照顾继母张氏。崇祯十二年(1639年)兵变,众人四散逃难,唯独谢赐敕守在继母墓旁不肯离去,众人无不为他的孝心感动。他还捐资修建学校让贫寒子弟读书,出资修邓家桥(今邓桥村之邓桥),购田供穷人耕种赈饥,被称为“一乡善士”。民国四年(1915年)《谢氏族谱》亦有记载。百善孝为先,谢赐敕的美德在村民中代代相传,生根发芽,形成了尊老爱幼、感恩担当的良好村风。
大谢村文化底蕴深厚。每年入冬,除开办农民夜校、妇女识字班外,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排演文艺节目。牛头虎、高跷队、花鼓戏三管齐下,从腊月一直演到二月二封箱。不仅在本村演,还应邀赴外村演出,东至博平,西到梁水镇,北到朱启虎,南到聊城,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出村演出时,前有两盏门灯引导,两支锣号齐鸣,锣鼓队与牛头虎开路,随后是白蛇、青蛇、许仙、法海、傻小子、巧媳妇、憨老婆等各色人物,他们手端花盆、脚踩高跷,或捕蝶、或劈叉、或纵跃、或翻滚、或唱小曲、或变换队形,英姿翩翩、歌声阵阵。最后是花鼓戏演员——所谓“花鼓戏”既无管弦伴奏,也无扩音设备,全凭演员干唱,中间偶有锣鼓间歇让演员休息润喉。所演剧目有《红灯记》《蓝桥断》《刘文龙赶考》《秦雪梅吊孝》《刘美娥走娘家》等十多个。虽艺术水平不算高超,但在文化匮乏的年代,每场演出都是人山人海、场场爆满。以谢吉来、吉论、吉有、家合、家其、家申等为主的演员,既无工资,也无酬劳,全凭一颗热爱民间艺术的赤诚之心,心甘情愿地无私奉献,哪怕挨饿受冻、唱哑嗓子,也无怨无悔。演出时还有本村观众随行助威,队伍浩浩荡荡,如出征劲旅,又如凯旋之师。
如今我们更应传承乡土文化,共筑和谐美丽乡村。近年来,我村积极参加乡政府组织的广场舞比赛七次,获全乡集体第二名两次,参加歌唱和乐器演奏比赛各一次,获独唱三等奖一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1959-1960年),谢吉法参加全国民兵代表会,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中央军委授予他一支半自动步枪,可点射也可连发,这在当时已是较先进的武器。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全村谢氏家族的骄傲。

大谢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办起联中,成绩位居全乡十几所联中之首,为国家培养出不少建设性人才,因此被乡政府誉为“文化村”,至今仍是我们的代号。也许是良好村风的传承,如今大谢村更是人才辈出、声名鹊起。目前村里适龄青年大学普及率达80%以上,其中有博士生4人、硕士研究生25人;全村参军入伍48人,含士官8人、军官6人,荣立三等功11人次、二等功1人次。特别是中部战区空军某部任大校旅参谋长的谢可伟,个人累计荣立三等功五次、二等功一次,受到部队和地方领导的高度赞誉。
大谢人抱璞守真、攻坚克难、积极进取。新村换届、疫情防控、村容整治,我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在村党支部统筹下,全村群众全力配合,无论是修路、修下水道、包路肩、清理断壁残垣,还是全员核酸检测、登记扫码、封村值班,大家都一呼百应、群策群力,充分体现出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新村换届后,谢遵政书记制定了五年计划:在抓好党建扶贫、环境整治、疫情防控等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前三年完成村内路面、下水道及通往乡公路、河坝和邻村道路的修缮,为全村经济腾飞和对外交流插上翅膀。接下来计划建设村文化大院和村史馆,扩大现有大枣、黄花菜、蜂蜜等农特产的产业规模,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销售,实现收益最大化,使村集体增收、村民受益。
我们相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鼓舞下,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通过全村父老乡亲的共同努力,大谢村一定能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开创更美好的未来,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为全乡各项工作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做出更大贡献。
讲不尽的故事,诉不完的情长。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变化翻天覆地,世人共鉴。一族绵延细如流,荣辱兴衰意难收,六百年来多少事,如今我辈写春秋!
作者简介:桑晓静,基层妇女工作者,文字爱好者。
